媽網微評在與親朋好友的聚會中, 不少父母為孩子“沒禮貌”、“不懂事”、“太自我”的表現感到些許尷尬和汗顏。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做客或當東道主的時候, 能否當個親切周到的主人, 或是得體受歡迎的客人, 就體現出一個人的社交素養。 缺少正常人際交往的孩子, 往往會表現出拘謹膽小、害羞怕生, 或自我中心、任性攻擊等適應困難。 此時家長有必要引導孩子學會正確面對交往上的小問題, 教給孩子懂禮貌、會合作、分享、守規則等恰當的交往方式。 原文作者黃柏嘉, 臺灣心理諮詢師。
七歲的小傑在星期天被早早叫起床,
Advertisiment
小智也不喜歡今天的聚會, 他很害怕陌生的環境。 而且要跟小傑做朋友真的好難, 他總是臭著一張臉, 不知道在氣什麼。 被迫要跟小傑共處一個下午, 真的很令人痛苦, 好像做什麼都不對。
陳叔叔一家人剛到家裡, 小傑就躲在房間裡, 不肯出來打招呼, 在媽媽強勢的要求下, 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出來問聲好。 小智則是躲在媽媽的背後, 不發一語。 後來, 兩人在房間裡更是一團混亂, 小智順手拿起地上的一台汽車玩具玩,
Advertisiment
無論是要幫助孩子成為“好主人”或“好客人”, 父母背後的期待都是希望孩子在與他人互動時, 能夠有得體、符合禮儀規範的行為表現。 要協助孩子扮演好這兩種角色, 需要關注的層面並不相同, 以下分為兩個部分說明:
一、做個“準備充分”的小主人
1.讓孩子參與聚會的規劃與邀約
大多數父母在規劃家中的聚會時, 很少會邀請孩子加入討論, 或事先徵詢孩子的意見。 因此有許多孩子是在訪客將抵達的當天, 才從父母口中得知家裡會有訪客。 在這樣的情況下, 孩子不會對聚會有參與感,
Advertisiment
父母可以考慮在規劃家中聚會的開始, 就跟孩子一起組成聚會籌備小組。 規劃時納入孩子的想法, 並分派適合孩子年齡的工作給他, 例如:協助打電話邀請對方家庭的小朋友、協助打掃環境、聚會當天負責招待其他小朋友, 等等。 這種全家一起並肩完成聚會的經驗可以有效增進家人情感, 孩子也在過程中, 學習扮演好主人應有的責任感與細心。
2.給孩子多一點準備時間
父母有時會在聚會中, 要求孩子表演某項才藝, 或要求孩子與來訪的小朋友分享玩具, 卻沒有事先給孩子時間準備。 當孩子扭捏、害怕、生氣或拒絕分享玩具時,
Advertisiment
父母對孩子要有更多的尊重:如果有意邀請孩子表演才藝, 應儘量事先征得孩子的同意, 並給予孩子事前演練的時間, 才能在聚會當中要求表演。 如果預期當天會有其他小朋友, 讓孩子有機會事先把那些對他有特殊意義而無法分享的玩具收拾好(例如:有依附意義的布偶, 或是孩子特別珍視的玩具), 避免因為其他孩子取用這些玩具而發生衝突。
3.事後給予孩子回饋
禮貌是從嘗試錯誤的經驗中逐步養成的, 所謂“有禮貌”泛指的是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設想, 並做出合適的對應行為。 但孩子認知能力有限,
Advertisiment
因此, 在聚會結束後, 全家人適合一起坐下來, 討論今天聚會的經驗, 有哪些部分孩子表現得很得體?哪些部分可以更精進?父母要儘量清楚描述觀察到的行為, 精確提出可改善的建議, 詳述背後的理由與想法, 並開放的聆聽孩子的回饋。 藉此歷程就能一點一點的累積孩子對禮節的理解, 並能內化到日常生活中。
二、做個“行為得體”的小客人
1.從明確清楚的基礎行為開始
禮貌並不是客觀存在的標準。 行為得體與否, 常隨著情境的不同, 而有很大的差異。 父母期待孩子當小客人時, 能夠覺察情境中潛在的規則, 並且讓自己符合情境的需要, 這對於多數的孩子是很困難的。
家長必須先設定幾個基本的禮貌要求,例如:看到人要問好,若要取用東西必須先征得同意……以此做為對孩子行為要求的基本標準。待孩子熟練之後,再逐步提高要求標準。但光設定基本行為指標,無法讓孩子面對社交場合多變情境的挑戰,可以再搭配事後親子間的回饋與討論,逐步增加孩子社交上的應變能力。
2.對孩子的期待要符合其心智年齡
父母在對孩子提出行為要求時,要先確定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很多時候孩子的脫序表現,只是反映出這個年齡的限制,不見得是孩子本身有禮節上的問題。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為例:期待他保持20~30分鐘的專注與安靜是合理的;但若期待他在一個純談話性質的成人聚會中,能保持安靜四小時,就是強人所難了。因此父母在考慮帶孩子赴約時,需要一併考慮孩子的限制,不要把孩子放到難以符合禮節標準的情境中,在孩子違反情境要求時,又給予處罰與責駡。
3.減少孩子進入陌生情境的焦慮
父母可以先幫忙搜集對方孩子的背景資訊,如興趣、年齡、個性等,讓孩子在拜訪對方前能有初步的瞭解,降低心中的焦慮。另外,可以搭配主人(客人)的親子互動遊戲,幫助孩子熟練特定的行為或對應方式,好比如何向對方問好,如何主動要求參與遊戲,取用玩具前該如何徵詢同意。可以先由父母扮演主人方的小朋友,讓孩子練習如何表達,之後也可以互換身分練習,再搭配活動後的討論,讓孩子能用輕鬆的角度,來面對將到來的陌生情境。
要幫助孩子在社交情境中有得體合宜的表現,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禮貌的培養要透過人際經驗的累積,不是透過提醒或教育就可立即獲得。父母要盡可能讓孩子有人際互動練習的機會,並且跟孩子一起摸索、嘗試、討論,思考讓自己做得更好的方法。
除此之外,禮貌應該是一種習慣,而非特定情境的表演。父母要先以身作則,以禮貌的態度對待孩子,因為孩子曾經體驗過禮貌所帶來的正向感受,才有能力發自內心表現出禮貌的行為。父母希望孩子在招待客人、外出訪客時,能夠表現出哪些得體行為,都可以先在家中實際推行,進而將孩子培養成“好主人”、“好客人”。
這對於多數的孩子是很困難的。家長必須先設定幾個基本的禮貌要求,例如:看到人要問好,若要取用東西必須先征得同意……以此做為對孩子行為要求的基本標準。待孩子熟練之後,再逐步提高要求標準。但光設定基本行為指標,無法讓孩子面對社交場合多變情境的挑戰,可以再搭配事後親子間的回饋與討論,逐步增加孩子社交上的應變能力。
2.對孩子的期待要符合其心智年齡
父母在對孩子提出行為要求時,要先確定自己的期待是否合理?很多時候孩子的脫序表現,只是反映出這個年齡的限制,不見得是孩子本身有禮節上的問題。以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為例:期待他保持20~30分鐘的專注與安靜是合理的;但若期待他在一個純談話性質的成人聚會中,能保持安靜四小時,就是強人所難了。因此父母在考慮帶孩子赴約時,需要一併考慮孩子的限制,不要把孩子放到難以符合禮節標準的情境中,在孩子違反情境要求時,又給予處罰與責駡。
3.減少孩子進入陌生情境的焦慮
父母可以先幫忙搜集對方孩子的背景資訊,如興趣、年齡、個性等,讓孩子在拜訪對方前能有初步的瞭解,降低心中的焦慮。另外,可以搭配主人(客人)的親子互動遊戲,幫助孩子熟練特定的行為或對應方式,好比如何向對方問好,如何主動要求參與遊戲,取用玩具前該如何徵詢同意。可以先由父母扮演主人方的小朋友,讓孩子練習如何表達,之後也可以互換身分練習,再搭配活動後的討論,讓孩子能用輕鬆的角度,來面對將到來的陌生情境。
要幫助孩子在社交情境中有得體合宜的表現,並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禮貌的培養要透過人際經驗的累積,不是透過提醒或教育就可立即獲得。父母要盡可能讓孩子有人際互動練習的機會,並且跟孩子一起摸索、嘗試、討論,思考讓自己做得更好的方法。
除此之外,禮貌應該是一種習慣,而非特定情境的表演。父母要先以身作則,以禮貌的態度對待孩子,因為孩子曾經體驗過禮貌所帶來的正向感受,才有能力發自內心表現出禮貌的行為。父母希望孩子在招待客人、外出訪客時,能夠表現出哪些得體行為,都可以先在家中實際推行,進而將孩子培養成“好主人”、“好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