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與兒科醫師面對面

幾乎每位父母都有過帶孩子去醫院就診的經歷, 孩子哭鬧, 家長心焦, 一來二去, 兒科醫生往往成了爸爸媽媽最熟悉和信賴的人。 但仍有不少媽媽在和醫生交流的時候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埋怨和誤解少不了。 為了讓您和醫生溝通更順暢, 讓我們和醫生面對面坐下, 談談如何取得彼此的最佳信任, 讓寶寶順利恢復健康吧!

Part 1與兒科醫師溝通的最佳方法

文/阿果

CASE

小英是個3歲的小姑娘, 今天身體不舒服, 被媽媽帶到兒科診所就醫。 一進門, 小妮子本能地號啕大哭起來。 醫生的第一句話是慣例:“孩子哪裡不舒服?”只見媽媽拿出一張寫得密密麻麻的紙條,

Advertisiment
開始說:

“醫生, 讓我從頭告訴您。

“我的女兒5天前, 早上起床後, 開始咳嗽, 持續咳了十幾分鐘, 等我送她去幼稚園後, 她的老師說她咳嗽;到了下午, 她從幼稚園回來後, 不僅咳嗽沒有改善, 半夜還開始發高燒, 我趕緊給她吃退燒藥, 結果過了一天還在燒……”

接下來就是紙條上巨細無遺的體溫和咳嗽等各種記錄。

“那今天情況如何?”醫生問。

“昨天她就沒有再發燒了, 只剩下咳嗽還沒好……”

其實, 像小英媽媽那樣對醫生描述幼兒病情的方式, 在兒科門診真是隨處可見。 主要是爸媽害怕自己會遺漏孩子的任何重要症狀, 而將孩子生病的所有過程像流水帳一樣記錄下來, 她們認為這樣就可以讓醫生全面瞭解病情。

Advertisiment

當然, 小寶寶生病了, 無法像成人一樣用語言順利表達自己的感受, 需要爸爸媽媽幫忙向醫生解釋病情, 這種詳細的記錄是有説明的, 但並非最好的方式!事實上, 父母應先瞭解醫生想知道什麼, 或是哪些記錄對孩子真正有説明。 這樣才可以讓醫生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需要的診斷資料。

就診8原則

1只要舉出孩子一兩個明顯症狀

爸媽只要用一兩個明顯症狀來描述孩子的不舒服就可以了。 一般醫生的第一句話就是:“孩子哪裡不舒服?”這時, 爸媽不要從小孩生病第一天開始, 像說故事一樣對醫生從頭描述, 而是要告訴醫生帶孩子來看病的主要原因, 是拉肚子, 還是發燒、嘔吐, 還是睡眠驚醒……最好能用簡單的句子清楚地描述孩子的病情。

Advertisiment

2明確說明孩子出現症狀的時間

家長在向醫生講述的時候, 應告訴醫生一個明確的發病時間, 儘量不要用“很久了”、“好一陣子了”、“一段時間了”來形容, 這讓醫生比較為難。 因為爸媽說的“很久”可能是一個禮拜, 也可能是一個月!所以, 家長應對醫生說一個確切的時間段, 比如“2天”、“上週五”等。 發病時間是非常重要的資訊, 所以要做細心的父母!

3應先瞭解孩子的病徵

在描述孩子的病情前, 爸爸媽媽應簡單瞭解孩子出現的病情有哪些表現。 比如, 如果孩子拉肚子, 那麼爸媽首先要知道每天拉幾次, 是糊狀還是水狀, 有沒有便中帶血或膿, 可能的話, 可收集排泄物帶到醫院化驗檢查。

Advertisiment
如果孩子發燒, 不要只對醫生說“發高燒”, 要說明“燒到多少度”, 如果吃過退燒藥, 還要說明吃藥後是否體溫降下來了, 這些才是醫生最想瞭解的。

4回想孩子生病前後是否有其他症狀

當然, 爸媽除了向醫生訴說孩子一兩個最明顯症狀之外, 最好也能回想一下孩子生病前後或同時, 是否曾經出現過其他症狀。 比如, 孩子拉肚子前, 有沒有嘔吐, 或是發燒前幾天有沒有咳嗽、喉嚨痛, 還是發燒後幾天身上出了疹子——這些都需要父母多花心思記在腦中!

5爸媽應多觀察孩子的活動量大小

“活動力變化”常是判斷寶寶生病的重要因素。 因為孩子不懂得假裝, 所以得病後的不舒服會明顯反映在活動力的改變上。 因此, 爸媽應多多觀察孩子日常的活動力情況,

Advertisiment
比如, 精神狀況如何, 孩子的作息時間和平常食量多少, 一旦掌握了孩子健康時的情況, 那麼就能很容易地比較出生病時的不佳狀況了, 大部分疾病的表現都包括精神和食欲不振, 這都需要和平時的表現做比較。

6是否曾帶孩子到其他醫院就診

有些家長在到這家醫院就診前, 可能已經先到其他醫院看過了, 或者自己在家吃過些藥物了。 因此, 爸媽應主動告訴醫生這些情況, 包括目前服用的藥物, 服用了多久等。 細心的家長還可以提供正在服用的藥物處方給醫生參考, 以避免同時服用兩位醫生開的藥, 發生不良反應或重複用藥。

7家中其他成員是否出現類似的症狀

如果家中其他成員也出現類似的症狀, 就要主動對醫生講明,或在醫生問診時不隱瞞。比如呼吸道疾病容易通過飛沫傳播,家中可能多位成員同時患病。

8孩子是否有特殊體質或藥物過敏的情況

孩子的過敏史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青黴素、鏈黴素過敏,磺胺藥過敏,或對花粉等生活環境中的東西過敏,或吃蠶豆後發生溶血等。總之,這些情況應及時向醫生講明白,有利於醫生在診斷和用藥上做參考。

有位醫生說,她曾遇見過這樣的家長,他們帶孩子看病,可對孩子的情況一問三不知,追問下才知道家長平時不帶孩子,只是孩子病了,“臨時”跑回家的。這真是很遺憾!孩子的病情是不能耽誤的,就像成長不能耽誤一樣!

Part 2兒科醫療糾紛面面觀

采寫/賈英敏指導專家/王玉瑋

兒科門診往往是醫院裡最熱鬧的地方,這裡小病號多,陪護的家長更多,小寶貝的一聲咳嗽就能牽動家中所有人的心。如果偏巧病情不見好轉,孩子的哭聲就更是像一把刀子紮在家長的心上。有時候,“忍無可忍”的家長或許就會把“刀刃”轉向醫護人員......

其實不管是家長還是醫護人員,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有些由於醫方醫療水準和服務態度等因素造成的糾紛,國家已經頒佈了相應的法律對患者利益予以保護;但有時,家長的一些不正確的態度和看法也會造成一些糾紛。

案例1

李大夫接診了一個剛出生數天的嬰兒,主訴為孩子發熱,吃奶不好,當時李大夫詳細問了病情,得知這對夫妻的第一胎因患先天性畸形出生後不幸夭折,於是建議這個孩子住院觀察,但孩子父母認為不方便,主張回家照顧孩子。李大夫就給孩子開了藥,要家長注意密切觀察孩子病情。沒想到,第二天晚上,孩子病情加重,再次趕到醫院,第三天就醫治無效死亡了。

孩子的父母對第二個孩子的夭亡心理上承受不了,認為是李大夫診斷錯誤,於是多次到醫院聚眾鬧事。經有關部門調查取證後,醫護人員是不應當承擔責任的,家長怎麼也不會想到是自己不聽從醫囑而葬送了小寶貝的生命。

案例2

劉麗說起自己的兒子曉新就開始掉眼淚,原本活潑健康的孩子,卻因為誤診造成肢體癱瘓。說起誤診原因,劉麗更是懊惱不已。最初,劉麗因為曉新發燒、不愛活動到醫院就診。醫師發現他下肢無力,就建議給曉新做核磁共振檢查。劉麗當時由於經濟和時間的原因拒絕了醫生的建議。沒有相應的檢查結果,醫生根據經驗,按照“格林巴厘綜合征”來給曉新治療,一段時間之後,孩子的病情越來越重,劉麗開始緊張起來,把孩子轉到神經外科,做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原來是脊髓腫瘤壓迫神經造成的,但是病情已經延誤。如果當初聽從醫生建議,就不會延誤了診斷和治療的最佳時機,太令人痛心了!

遵守醫囑,遵守醫院的合理規定,這是就醫的基本原則,很多醫療糾紛是因為家長不懂得醫療常識,不聽從醫生的勸告造成的。當然,原因還有很多,而且往往錯綜在一起。

糾紛發生的原因

從醫生的角度看,發生兒科醫療糾紛的原因主要有:

家長過度保護

有時候,孩子的病情延誤是因為家長的過度溺愛、過度保護所致,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哦!尤其是新生寶寶,渾身軟乎乎的小人兒,有些家長根本不捨得讓孩子打針、抽血,因此,醫生要求做這些檢查時,家長自然採取不合作態度,以致延誤了診斷和治療,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專家點評

就診時,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溺愛形成了對醫生的不配合、不合作,結果反而會害了孩子。抽血檢查、腰椎穿刺、髂骨穿刺、核磁共振等有時是很必要的輔助檢查手段,能進一步確診,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家長對醫療過高期望

寶寶生病了,家長總是希望寶寶能很快藥到病除。其實,疾病都有一個發展演變的規律,而且有些疾病病情複雜。有些家長給孩子吃了兩天藥,一見效果不顯著,就懷疑醫生的醫術。綜合考慮,治療效果不好有很多原因,除了醫生的處方不同以外,發病原因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治療效果;孩子的免疫力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治療效果。

專家點評

疾病是有其發展演變的規律的,有的疾病早期症狀不典型,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確診,而且也需要相應的輔助檢查來協助診斷,如果家長不配合做檢查,再加上很多疾病的症狀有很大的相似性,就容易發生誤診。此外,還建議家長最好能對孩子的免疫功能做個測試,對孩子的體質、免疫功能等狀況做到心中有數。

家長自作主張

有句話這樣說“父母大夫,害苦孩子”,的確,有些家長根據自己的所謂經驗,喜歡自作主張--發燒用退燒藥,咳嗽用鎮咳藥等等,反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傷害。有時候,醫師主張吃藥治療,但家長認為打針會恢復得快,而有些患兒需要打針治療時,家長卻因為時間關係,不方便帶孩子到醫院打針,要求吃藥。有時醫生主張患兒住院觀察或治療,家長卻擔心對孩子照顧不周等,不同意住院,或者在住院期間擅自離開病房。孩子病情發展很快,稍有閃失就可能延誤孩子的治療甚至出現意外。

專家點評

關於孩子的治療,家長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見,但一定要征得醫生的同意。建議家長能瞭解一些醫學常識,比如發燒是孩子對疾病的免疫反應,對機體有一定的良性作用;孩子咳嗽,是為了排除氣道分泌物,家長不能擅自用退燒藥或強力鎮咳藥物。

經濟方面的原因

關於經濟方面的醫療糾紛並不在少數。患者看到醫藥費昂貴,總會誤會醫生吃“回扣”。也許類似的現象的確存在,但有些情況也是患者應懂的常識,比如,有些患兒已經用過不少藥物,體內產生了對藥物的耐受性,再到該醫院治療時,醫生不得不開其他類型的藥物,價格可能有所差別;此外,對於體質差的孩子,常規療法效果不顯著,也許花費上就比較大一些。

專家點評

關於醫療價格和藥物收費是一個很受爭議的社會話題。建議患者最好選擇醫療水準高、醫療信譽好的醫院,若有問題也可以及時向有關部門回饋情況,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利益受到法律的保護。

什麼情況下容易發生糾紛

1一般在病人特別多的情況下,容易發生糾紛。家長在待診時容易急躁,醫生在忙碌時容易態度生硬或交代病情不清楚。

2病情中等的容易發生糾紛。病情危重的都被及時搶救或轉入病房,醫生工作緊張及時。而輕微患者的緊張情緒低,對醫務人員要求不高。只有緊急程度中等的,患者方高度緊張,醫務人員緊張不起來,形成態度上的明顯反差。

3受傷後有活動性出血傷口的容易發生糾紛。出血是造成心理緊張的重要因素。醫務人員則怕有內出血,對顯性出血並不十分緊張,而患者及陪護人希望醫務人員立即止血,此時,容易對醫生產生“不負責”的印象。

4、病情需留院觀察的容易發生糾紛。觀察中的患者及家屬面對"觀察"的局面手足無措,頻繁找醫務人員。醫務人員有時做不到隨叫隨去,引起患者方的反感。

如何避免發生糾紛

事實上,誰也不願意看到醫療糾紛的發生,因為醫患雙方的意願都是一致的。醫生和患兒家長一定要加強溝通,相互理解和信任。醫學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家長首先要信任並遵守醫生的囑託,主動配合醫生的治療和檢查,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同時瞭解一些疾病常識,瞭解孩子的體質及免疫功能。而"醫者父母心",醫生也要以一種和善、耐心的態度對待焦急的患兒家長,建議患兒作相關檢查和治療時,要向家長交待清楚。這樣才能從主觀上防止糾紛的發生,從而保證醫療工作的順利進行,讓小寶貝得到及時治療,儘快康復。

( - ---- 媽咪愛嬰網, 媽咪愛嬰網! )

就要主動對醫生講明,或在醫生問診時不隱瞞。比如呼吸道疾病容易通過飛沫傳播,家中可能多位成員同時患病。

8孩子是否有特殊體質或藥物過敏的情況

孩子的過敏史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青黴素、鏈黴素過敏,磺胺藥過敏,或對花粉等生活環境中的東西過敏,或吃蠶豆後發生溶血等。總之,這些情況應及時向醫生講明白,有利於醫生在診斷和用藥上做參考。

有位醫生說,她曾遇見過這樣的家長,他們帶孩子看病,可對孩子的情況一問三不知,追問下才知道家長平時不帶孩子,只是孩子病了,“臨時”跑回家的。這真是很遺憾!孩子的病情是不能耽誤的,就像成長不能耽誤一樣!

Part 2兒科醫療糾紛面面觀

采寫/賈英敏指導專家/王玉瑋

兒科門診往往是醫院裡最熱鬧的地方,這裡小病號多,陪護的家長更多,小寶貝的一聲咳嗽就能牽動家中所有人的心。如果偏巧病情不見好轉,孩子的哭聲就更是像一把刀子紮在家長的心上。有時候,“忍無可忍”的家長或許就會把“刀刃”轉向醫護人員......

其實不管是家長還是醫護人員,都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有些由於醫方醫療水準和服務態度等因素造成的糾紛,國家已經頒佈了相應的法律對患者利益予以保護;但有時,家長的一些不正確的態度和看法也會造成一些糾紛。

案例1

李大夫接診了一個剛出生數天的嬰兒,主訴為孩子發熱,吃奶不好,當時李大夫詳細問了病情,得知這對夫妻的第一胎因患先天性畸形出生後不幸夭折,於是建議這個孩子住院觀察,但孩子父母認為不方便,主張回家照顧孩子。李大夫就給孩子開了藥,要家長注意密切觀察孩子病情。沒想到,第二天晚上,孩子病情加重,再次趕到醫院,第三天就醫治無效死亡了。

孩子的父母對第二個孩子的夭亡心理上承受不了,認為是李大夫診斷錯誤,於是多次到醫院聚眾鬧事。經有關部門調查取證後,醫護人員是不應當承擔責任的,家長怎麼也不會想到是自己不聽從醫囑而葬送了小寶貝的生命。

案例2

劉麗說起自己的兒子曉新就開始掉眼淚,原本活潑健康的孩子,卻因為誤診造成肢體癱瘓。說起誤診原因,劉麗更是懊惱不已。最初,劉麗因為曉新發燒、不愛活動到醫院就診。醫師發現他下肢無力,就建議給曉新做核磁共振檢查。劉麗當時由於經濟和時間的原因拒絕了醫生的建議。沒有相應的檢查結果,醫生根據經驗,按照“格林巴厘綜合征”來給曉新治療,一段時間之後,孩子的病情越來越重,劉麗開始緊張起來,把孩子轉到神經外科,做核磁共振檢查後發現,原來是脊髓腫瘤壓迫神經造成的,但是病情已經延誤。如果當初聽從醫生建議,就不會延誤了診斷和治療的最佳時機,太令人痛心了!

遵守醫囑,遵守醫院的合理規定,這是就醫的基本原則,很多醫療糾紛是因為家長不懂得醫療常識,不聽從醫生的勸告造成的。當然,原因還有很多,而且往往錯綜在一起。

糾紛發生的原因

從醫生的角度看,發生兒科醫療糾紛的原因主要有:

家長過度保護

有時候,孩子的病情延誤是因為家長的過度溺愛、過度保護所致,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哦!尤其是新生寶寶,渾身軟乎乎的小人兒,有些家長根本不捨得讓孩子打針、抽血,因此,醫生要求做這些檢查時,家長自然採取不合作態度,以致延誤了診斷和治療,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專家點評

就診時,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和溺愛形成了對醫生的不配合、不合作,結果反而會害了孩子。抽血檢查、腰椎穿刺、髂骨穿刺、核磁共振等有時是很必要的輔助檢查手段,能進一步確診,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家長對醫療過高期望

寶寶生病了,家長總是希望寶寶能很快藥到病除。其實,疾病都有一個發展演變的規律,而且有些疾病病情複雜。有些家長給孩子吃了兩天藥,一見效果不顯著,就懷疑醫生的醫術。綜合考慮,治療效果不好有很多原因,除了醫生的處方不同以外,發病原因不同,就會有不同的治療效果;孩子的免疫力不同也會有不同的治療效果。

專家點評

疾病是有其發展演變的規律的,有的疾病早期症狀不典型,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確診,而且也需要相應的輔助檢查來協助診斷,如果家長不配合做檢查,再加上很多疾病的症狀有很大的相似性,就容易發生誤診。此外,還建議家長最好能對孩子的免疫功能做個測試,對孩子的體質、免疫功能等狀況做到心中有數。

家長自作主張

有句話這樣說“父母大夫,害苦孩子”,的確,有些家長根據自己的所謂經驗,喜歡自作主張--發燒用退燒藥,咳嗽用鎮咳藥等等,反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和傷害。有時候,醫師主張吃藥治療,但家長認為打針會恢復得快,而有些患兒需要打針治療時,家長卻因為時間關係,不方便帶孩子到醫院打針,要求吃藥。有時醫生主張患兒住院觀察或治療,家長卻擔心對孩子照顧不周等,不同意住院,或者在住院期間擅自離開病房。孩子病情發展很快,稍有閃失就可能延誤孩子的治療甚至出現意外。

專家點評

關於孩子的治療,家長可以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見,但一定要征得醫生的同意。建議家長能瞭解一些醫學常識,比如發燒是孩子對疾病的免疫反應,對機體有一定的良性作用;孩子咳嗽,是為了排除氣道分泌物,家長不能擅自用退燒藥或強力鎮咳藥物。

經濟方面的原因

關於經濟方面的醫療糾紛並不在少數。患者看到醫藥費昂貴,總會誤會醫生吃“回扣”。也許類似的現象的確存在,但有些情況也是患者應懂的常識,比如,有些患兒已經用過不少藥物,體內產生了對藥物的耐受性,再到該醫院治療時,醫生不得不開其他類型的藥物,價格可能有所差別;此外,對於體質差的孩子,常規療法效果不顯著,也許花費上就比較大一些。

專家點評

關於醫療價格和藥物收費是一個很受爭議的社會話題。建議患者最好選擇醫療水準高、醫療信譽好的醫院,若有問題也可以及時向有關部門回饋情況,使自己的合法權益利益受到法律的保護。

什麼情況下容易發生糾紛

1一般在病人特別多的情況下,容易發生糾紛。家長在待診時容易急躁,醫生在忙碌時容易態度生硬或交代病情不清楚。

2病情中等的容易發生糾紛。病情危重的都被及時搶救或轉入病房,醫生工作緊張及時。而輕微患者的緊張情緒低,對醫務人員要求不高。只有緊急程度中等的,患者方高度緊張,醫務人員緊張不起來,形成態度上的明顯反差。

3受傷後有活動性出血傷口的容易發生糾紛。出血是造成心理緊張的重要因素。醫務人員則怕有內出血,對顯性出血並不十分緊張,而患者及陪護人希望醫務人員立即止血,此時,容易對醫生產生“不負責”的印象。

4、病情需留院觀察的容易發生糾紛。觀察中的患者及家屬面對"觀察"的局面手足無措,頻繁找醫務人員。醫務人員有時做不到隨叫隨去,引起患者方的反感。

如何避免發生糾紛

事實上,誰也不願意看到醫療糾紛的發生,因為醫患雙方的意願都是一致的。醫生和患兒家長一定要加強溝通,相互理解和信任。醫學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家長首先要信任並遵守醫生的囑託,主動配合醫生的治療和檢查,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同時瞭解一些疾病常識,瞭解孩子的體質及免疫功能。而"醫者父母心",醫生也要以一種和善、耐心的態度對待焦急的患兒家長,建議患兒作相關檢查和治療時,要向家長交待清楚。這樣才能從主觀上防止糾紛的發生,從而保證醫療工作的順利進行,讓小寶貝得到及時治療,儘快康復。

( - ---- 媽咪愛嬰網, 媽咪愛嬰網! )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