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與其逼孩子,不如給孩子示範和引導

在培訓班的教室外, 等孩子下課。 一群家長在聊孩子的話題時說:“我們都知道對孩子要有耐心, 可以今天孩子實在不聽話, 見到親戚不打招呼, 最後逼他打招呼, 他才終於開口。 ”

自從孩子上了小學之後, 原來很少訓斥和逼孩子的我, 終於也是忍不住了。 當孩子作業做得慢時, 當孩子沒有及時吃飯, 當孩子不願意睡覺時, 當孩子見到人不願意打招呼時, 我竟然喜歡運用起我的殺手鐧, “逼孩子”。

可是一段時間以後, 我發現, 孩子似乎變得沒有主見了。 他常跑來問我, “爸爸, 現在可以幹嗎?”

“你想幹嗎就幹嗎”, 我答道。

Advertisiment

“爸爸, 你想叫我做什麼, 我就做什麼吧?閱讀還是做奧數題”。 孩子的問話似乎觸動了我。 孩子習慣了聽從我的安排, 似乎也變得十分依賴我。 而且, 對待學習他似乎提不起興趣, 每完成一件事情感覺都是在完成父母規定的任務。

同時由於自主意識被壓抑, 主動性和探索世界的樂趣被剝奪, 他又會非常怨恨父母, 覺得父母剝奪了自己的自由。

既然, 不能逼孩子, 那要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聽話呢?以打招呼為例, 曾有個媽媽手裡牽著四歲大的孩子, 在書店裡遇到好友。 兩個大人幾句寒暄後媽媽對著孩子說:這是王阿姨, 她是媽媽的好朋友。 王阿姨在離孩子有一點點距離的地方, 蹲下來, 對孩子笑一笑說:“你好, 我是王阿姨”。

王阿姨又斷斷續續的與媽媽和孩子對話,

Advertisiment
然後在她離開前, 她說:“你的孩子好可愛, 再見”。 媽媽說:“跟王阿姨說再見。 要不要抱王阿姨一下?”小孩有點害羞的說再見, 然後走到王阿姨跟前, 抱了她一下。

這個例子, 面對不太願意打招呼的孩子, 家長沒有逼迫, 相反更多的是示範和引導。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 引導孩子如何與人問候, 等孩子相對熟悉對方後才讓孩子打招呼。

這個過程中, 孩子的自尊心得到尊重, 同時家長也做了很好的示範。

我記得自己常逼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流, 有一次孩子問我該如何和別人說話時, 我才想起原來, 我連最起碼的示範都沒有教給孩子, 孩子又如何能與別人交流呢?

看來, 與其逼孩子, 不如問問自己是否曾給予了孩子足夠的示範和引導。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