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與奧爾夫音樂共快樂(下)

音樂, 就該是快樂的
多年前一些家長在倪老師的課上帶孩子玩過音樂遊戲以後會問:倪老師, 幹嗎花這麼多時間玩呢?什麼時候才開始正式上音樂課呀?在很多家長的觀念中, “音樂”是一座山, 早早地, 他們開始拽著孩子的手開始往上爬(學琴, 學五線譜……), 一路的美景“不許看!”“沒時間看!”, 在他們的心中只有一個目標“山頂”, 只有到了山頂, 才是音樂。 那一路爛漫的山花, 叮咚的泉水, 啾啾的鳥鳴都被忽略。 然後, 我們就看到很多孩子在這個爬山的過程中累了, 乏了, 家長們也倦了。 於是, 他們就停下了腳步。 而“音樂”那座山還在那裡,

Advertisiment
遙不可及。
現在, 年輕的爸爸媽媽們開始把音樂看作是一個花園。 寶寶還未出生, 媽媽就會倘徉其中, 讓我們的寶寶在安適、愉悅的母體中孕育成長。 寶寶出生後, 爸爸媽媽會抱著他們在音樂花園中聞一聞音樂的“花香”, 看一看“多彩”的音樂, 摸一摸, 嘗一嘗音樂的“肌理”和“味道”。 他們開始瞭解音樂的“樂”也是快樂的意思, 他們要讓孩子在音樂中快樂地成
長。
一切都該是順應孩子的天性而生——孩子愛動, 他們不滿足於安靜地坐著聽一段陌生的音樂, 他們會編自己的歌;會自然地舞動, 嘗試著用自己的身體去把聽到音樂時的感覺表達出來;能在家長或老師的巧妙引導下用奧爾夫樂器(奧爾夫研製的系列打擊樂器,
Advertisiment
分有音高和無音高兩大類, 均無需反復的技巧訓練即能演奏)來嘗試演奏, 來營造他們想像中的那個童話世界;能用簡單的宣敘調來唱說他們集體創作的故事……想一想, 哪一個年輕的媽媽未曾在童年時裹著床單毛巾在床上, 桌子下演過丫鬟和小姐之類的故事呢……這就是孩子, 他們需要這樣的一個音樂世界!
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可貴之處在於:
1、音樂教育不再是個別的, 屬於精英的教育, 而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了機會來感受, 表現音樂的豐富性。
2、讓孩子們擺脫了琴凳琴弦的束縛, 也不再只是被動地聆聽。 沒有枯燥乏味的技巧訓練, 即可讓孩子進入表現音樂的階段, 使學習音樂不再那麼“BORING”
3、孩子不再是一直被動地學習固化的東西,
Advertisiment
而有了自己廣泛的即興創作的空間。
4、把孩子從單純的個體化的練聲, 練琴帶入了合作的天地, 讓他們早早地開始學習如何協作、服從、領導與被領導。
一起享受音樂的快樂
在奧爾夫音樂班, 你和寶寶可以學到的東西很多很多——
當你抱著寶寶在音樂中旋轉起舞, 寶寶眼前的世界飛快地變化著——他一會兒看見這個寶寶的臉, 一會兒看見那個媽媽的臉, 這是多麼新鮮而興奮的事情啊!
一個小鼓, 可以發出幾種聲音呢?孩子們在老師的啟發下, 充分發揮想像力, 大膽地去嘗試, 讓同一樣東西發出不同的聲音和節奏——音樂, 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大家手把手圍成圈, 邊跳邊唱, 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用身體去感受各種音樂風格所帶來的韻律;同時你可以模仿一種動物的姿態,
Advertisiment
配合它的拍子起舞;
孩子們可以拍手、跺腳、把玩樂器, 甚至拍屁股, 用各種能想到的方式來表現節奏, 這樣不斷的創新使節奏練習不再枯燥;
……
世界太大了, 真正能夠上專業的奧爾夫音樂課的孩子只可能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孩子。 然而每個孩子都需要音樂的滋養, 希望能有更多的爸爸媽媽來主動學習瞭解這樣的一種教育思想。 別忘了——你, 才是他第一位最重要的老師。
奧爾夫音樂強調原本性與參與性, 所以家長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充當孩子的“音樂老師”, 信手拈來地讓他(她)感受音樂的魅力。
1歲左右的寶寶, 你可以把他放在大

腿上, 面對面, 手把手, 配合歌曲內容與節奏彈動你的雙膝或讓寶寶隨節奏左右晃動,

Advertisiment
並在結尾或童謠的高☆禁☆潮處, 把寶寶高高舉起, 或讓他輕輕倒下。
例:童謠:RIDE A LITTLE PONY
ride a little pony (在你的膝上有節奏地顛寶寶)
down to town. (繼續顛寶寶)
Whoops! Little pony (將寶寶的胳膊往外甩)
don’t fall down .(將寶寶輕輕往後仰)
當然, 動作也可由你自己創編, 只是注意不要頻繁地更換動作。 越小的寶寶越需要反復, 你會看到在若干次這樣的遊戲後, 他會在那個特定的時刻作好姿態來準備你的下一個動作。 寶寶喜歡這樣的與爸爸媽媽共同分享的活動, 他們會覺得很好玩, 樂意一再地反復。 借著這樣的活動, 寶寶用他們的全身體驗到了一種穩定的拍率感, 同時也能強化內耳感應身體位置、動作、平衡與速度的功能。
2歲左右的寶寶開始進入語言敏感期。 通過他們喜愛的兒歌、童謠進入穩定拍率感與節奏組合的練習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學習方法。在教兒歌的時候,用一定的韻律節奏來反復念誦,並用手邊任何可以敲擊的物品來配合伴奏,還可以啟發他用動作來表現(不要評估好壞或限制他們的想像,如:不能在地上爬;不要跳得太重……只要保證安全,any idea is OK)
3歲左右的寶寶開始有了更廣闊的活動天地。都市中的寶寶們有著無窮無盡的視覺、聽覺的刺激。他可能無時無刻不在聽。但傾聽卻是一種全神貫注于聲音來源的姿態。今天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各種各樣的聲音無孔不入,使得我們忘記了專心聆聽的習慣對於我們寶寶在將來的學習、人際關係的處理、社會性☆禁☆交往都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
帶他們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注意小鳥的歌聲,小溪與岩石的嬉戲,小羊與老牛的對話,把它們錄下來,回家後讓他傾聽,辨別這些聲音的區別,開始可以是比較明顯的對比,慢慢過渡到細微的差別(如:母雞與公雞打鳴的區別)。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一對敏銳的耳朵才能體會音樂的精妙,這種能力可一定需要從小培養哦!
爸爸媽媽們如有音樂教育方面的疑問,可通過E-mail(heya_ni@yahoo.com.cn)直接與倪老師溝通。
文/ 曹雨佳
專業指導/ 倪毓培

通過他們喜愛的兒歌、童謠進入穩定拍率感與節奏組合的練習是一種非常自然的學習方法。在教兒歌的時候,用一定的韻律節奏來反復念誦,並用手邊任何可以敲擊的物品來配合伴奏,還可以啟發他用動作來表現(不要評估好壞或限制他們的想像,如:不能在地上爬;不要跳得太重……只要保證安全,any idea is OK)
3歲左右的寶寶開始有了更廣闊的活動天地。都市中的寶寶們有著無窮無盡的視覺、聽覺的刺激。他可能無時無刻不在聽。但傾聽卻是一種全神貫注于聲音來源的姿態。今天在我們所處的環境中,各種各樣的聲音無孔不入,使得我們忘記了專心聆聽的習慣對於我們寶寶在將來的學習、人際關係的處理、社會性☆禁☆交往都是非常非常的重要的。
帶他們到大自然中去,讓他們注意小鳥的歌聲,小溪與岩石的嬉戲,小羊與老牛的對話,把它們錄下來,回家後讓他傾聽,辨別這些聲音的區別,開始可以是比較明顯的對比,慢慢過渡到細微的差別(如:母雞與公雞打鳴的區別)。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一對敏銳的耳朵才能體會音樂的精妙,這種能力可一定需要從小培養哦!
爸爸媽媽們如有音樂教育方面的疑問,可通過E-mail(heya_ni@yahoo.com.cn)直接與倪老師溝通。
文/ 曹雨佳
專業指導/ 倪毓培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