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若不能改變孩子,就改變自己

發愁、憂慮好像是父母們的流行病。 關心孩子是對的, 憂慮就不好了, 因為憂慮的心理往往使你不能準確地判斷現實……

我從前的一位學生來學校找我談心, 說她的孩子正大踏步地後退, 眼看就要考高中了, 她為此十分焦急。

她的兒子從小就聰明得很, 出生四十多天就會笑。 四個月就能發出“哦, 哦”的聲音與大人交流。 而且, 這種交流聽起來不像一般的交流, 就像幹部們當眾講演的聲調。 一家人都認為生了個天才, 因此她和她先生就買了培養神童的叢書, 照著天才的目標培養。 孩子小時候非常乖, 父母要求到哪一步,

Advertisiment
他就會做到哪一步。 但是, 從初二的那一年就變了, 孩子學習成績滑坡, 不聽大人的話, 甚至露出輕蔑的神色。 “而且, ”她壓低聲兒說, “還交了一個女朋友。 ”

“你們與他談過心麼?”我問。

“談過, ”她說, “我和他爸爸經常告誡他, 眼看就要考高中了, 一定要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學習;要分析自己退步的原因, 改邪歸正, 儘快趕上去。 但是, 任你怎麼說都不管用。 真把人愁死了!”

我說:“先別愁。 如果你不能改變孩子, 首先改變你自己。 ”

我的學生突然瞪大了雙眼, 她實在不能明白我怎麼突然轉換了“改變”的物件。

我說:“發愁、憂慮好像是父母們的流行病。 我常常聽到父母們聚在一起討論孩子, 學習好的擔心考不上重點大學, 學習成績次一等的,

Advertisiment
又擔心達不了線。 每個人每天花費大量的精力擔憂未來。 但憂慮能改變現狀嗎?根本不能!”

“可是, 孩子的成長牽著我的心啊。 ”我的學生說。

“是啊。 古往今來, 我們對‘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都表示認同。 ”我說, “其實, 我們的社會往往在鼓勵這種憂慮的心理, 仿佛是用憂慮來證明自己的關心, 用憂慮來證明自己的感情。 事實上, 憂慮和關心不應該混為一談。 憂慮是一種心理狀態, 關心是一種情感狀態。 關心是對的, 憂慮就不好了。 因為憂慮的心理很可能使你不能準確地判斷現實, 反而擴大了事態的嚴重性。 那麼, 你的孩子學習成績現在是班內倒數第幾名呢?”

她說:“還沒有嚴重到倒數第幾名的程度。 以前是班上前幾名, 這幾次考試就排到十幾名了。

Advertisiment
我是怕他滑下來。 ”

我當即批評她道:“你看看, 你怎麼可以讓孩子尋找‘退步原因’呢?這不是誇大了問題的嚴重性麼?你應該說‘這幾次考得不理想, 找找原因。 ’而不應該給他定位到‘退步’!勝敗乃兵家常事, 你當學生時難道能回回奪冠麼?我們應該給孩子加油鼓勁, 而不是洩氣!”

“可是, 在此之前他一直考得挺好。 ”我的學生還有點兒不服氣。

“考得好應該祝賀孩子, 但父母親不能盲目樂觀。 考好更應該分析原因。 ”我耐心地開導她, “就比如你的孩子, 在他小時候, 你們曾按照神童的標準訓練他, 要求他, 打好了入學基礎。 那麼, 上學後他與沒有經過訓練的孩子競賽, 起點就不同, 他當然容易成為優勝者。 優勝又啟動了他內心的自我激勵機制,

Advertisiment
他就有可能把這種狀態延續到小學、初中……”

聽到這裡, 我的學生頻頻點頭。

&ldqu

o;但是, 你應該明確在他那優秀成績裡, 天賦占多少比重, 勤奮占多少比重, 父母的説明占多少比重, 根據各種因素所占的比例, 重新定位一下他到底是不是天才。 ”

“唉。 ”我的學生歎氣道, “他只不過是比較聰明點兒罷了。 ”

“有這‘聰明一點兒’就不錯了。 如果不切實際地拔高孩子的能力, 對孩子是壓力;對父母則因為期望太高, 就必然患得患失, 失望會更大。 ”我看我的學生臉上露出了內疚的笑容, 就進一步說, “所以我說你首先要改變你自己。 比如在與孩子談心時, 儘量就事論事, 在生活細節上點點滴滴滲透, 在具體事情上挖掘你的教育內容,

Advertisiment
貫穿你的教育思路, 而不要說大話空話。 像‘改邪歸正’這說法就不當。 孩子怎麼就‘邪’了呢?”

她說有好幾次放學的路上, 她發現兒子與一個女生在一起, 有說有笑, 比和父母在一起都親熱。

“這就‘邪’了?”我笑著反問她。

“還沒有發展到那種地步。 ”她說, “可是, 我在孩子的日記中發現, 大約是那女孩給別的男生寫了什麼信, 我兒子為此而苦惱。 ”

“這也沒有關係啊。 ”我說, “如果這女孩心胸豁達, 愛廣交朋友, 那你兒子僅僅是她的朋友之一。 他明白了這種關係後, 會感覺輕鬆的;如果這女孩比較輕浮, 愛挑逗男生, 你也應該相信你兒子的判斷力。 他會從這經歷中學取人生教訓的。 男子漢總該有這種體驗。 ”

看她依然不能釋懷, 我又問:“就這件事, 你不能與他談一談嗎?”

“唉,談不攏了。我和他爸在孩子面前已沒有一點兒威信。孩子曾親口對他姥姥說:‘我爸和我媽沒水準。’”她一下又表現出極度的失落,沮喪地低垂了頭。

“怎麼會這樣呢?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呢?”

她的失落感之強烈讓我吃驚。那孩子不明白媽媽是那樣地愛他,重視他的一切。我的情感不知不覺就又滑落進“可憐天下父母心”的陷阱了。

她這才告訴我事情的原委。原來她患有某種疾病,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她的丈夫性格內向,不愛多言多語。一般情況下,兩人還能克制,可是,一旦發生爭執,卻很難平息。一次,兩人互不相讓,“戰爭”升了級,她一氣之下就離家出走了。她丈夫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家裡的東西攤了一地。“戰爭”的雙方就這樣給孩子扔下一個殘破的家。失去安全感的初中生苦悶到極點,恰恰是在這時,那女孩對他表示出同情和關心。於是,他和她就好上了。

“從某個角度說,那女孩還是幫了你忙呢。在你兒子最痛苦的時刻,最起碼她充當了傾聽他煩惱的對象。你們做父母的無視孩子的存在,盡情發洩怒氣,又不願意孩子有個傾聽對象,這不公平!”

“老師,您說失掉的威信還能重建麼?”她用期待的目光望著我。

“能!”我給她以肯定的答覆,“關鍵是你有沒有決心改變你自己。首先,要重視自己的疾病,認真治療。其次,要改變自己的心態,去掉憂慮——你不妨聽聽心理學上怎樣給憂慮定義:由於將來的某件事而在現時產生的惰性。為什麼叫惰性呢?我們經常聽人說,‘這幾個月我什麼也不能做,沒心情’,在這種消極心

態下,你什麼也幹不成,並且這還成了你不幹事的理由。與其為沒有發生的事日復一日地煩憂,何不定個計畫,愉愉快快地按計劃辦事呢?”

“什麼計畫呢?”我的學生問。

“重建父母尊嚴的計畫啊。”我給她粗略地設計了一下,“第一步,虛心向兒子承認自己錯了,不該打亂家庭的生活秩序,影響到孩子的心情,爭取得到兒子的諒解。第二步,與兒為友,調節孩子的業餘時間,常帶他出去旅遊,或者是舉家參加某種體育活動,用親情和關愛驅趕孩子的孤獨,增強家庭的凝聚力。第三步,讓孩子敞開心扉,對學校發生的事情做出評點,你們做父母的也一起與他討論。同時,也可以引發孩子,評論父母的所作所為。他說的對你們就誠懇接受。你們不能認同的,也可以談自己的看法。在家庭裡營造一種寬鬆的民主氛圍。第四步,不追究和懊悔從前,也不為明天發愁,面對現實,盡力把今天的事情辦好,愉愉快快過好每一天。”

好心情就會帶來較高的成功率。

你不能與他談一談嗎?”

“唉,談不攏了。我和他爸在孩子面前已沒有一點兒威信。孩子曾親口對他姥姥說:‘我爸和我媽沒水準。’”她一下又表現出極度的失落,沮喪地低垂了頭。

“怎麼會這樣呢?你們之間發生了什麼呢?”

她的失落感之強烈讓我吃驚。那孩子不明白媽媽是那樣地愛他,重視他的一切。我的情感不知不覺就又滑落進“可憐天下父母心”的陷阱了。

她這才告訴我事情的原委。原來她患有某種疾病,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她的丈夫性格內向,不愛多言多語。一般情況下,兩人還能克制,可是,一旦發生爭執,卻很難平息。一次,兩人互不相讓,“戰爭”升了級,她一氣之下就離家出走了。她丈夫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家裡的東西攤了一地。“戰爭”的雙方就這樣給孩子扔下一個殘破的家。失去安全感的初中生苦悶到極點,恰恰是在這時,那女孩對他表示出同情和關心。於是,他和她就好上了。

“從某個角度說,那女孩還是幫了你忙呢。在你兒子最痛苦的時刻,最起碼她充當了傾聽他煩惱的對象。你們做父母的無視孩子的存在,盡情發洩怒氣,又不願意孩子有個傾聽對象,這不公平!”

“老師,您說失掉的威信還能重建麼?”她用期待的目光望著我。

“能!”我給她以肯定的答覆,“關鍵是你有沒有決心改變你自己。首先,要重視自己的疾病,認真治療。其次,要改變自己的心態,去掉憂慮——你不妨聽聽心理學上怎樣給憂慮定義:由於將來的某件事而在現時產生的惰性。為什麼叫惰性呢?我們經常聽人說,‘這幾個月我什麼也不能做,沒心情’,在這種消極心

態下,你什麼也幹不成,並且這還成了你不幹事的理由。與其為沒有發生的事日復一日地煩憂,何不定個計畫,愉愉快快地按計劃辦事呢?”

“什麼計畫呢?”我的學生問。

“重建父母尊嚴的計畫啊。”我給她粗略地設計了一下,“第一步,虛心向兒子承認自己錯了,不該打亂家庭的生活秩序,影響到孩子的心情,爭取得到兒子的諒解。第二步,與兒為友,調節孩子的業餘時間,常帶他出去旅遊,或者是舉家參加某種體育活動,用親情和關愛驅趕孩子的孤獨,增強家庭的凝聚力。第三步,讓孩子敞開心扉,對學校發生的事情做出評點,你們做父母的也一起與他討論。同時,也可以引發孩子,評論父母的所作所為。他說的對你們就誠懇接受。你們不能認同的,也可以談自己的看法。在家庭裡營造一種寬鬆的民主氛圍。第四步,不追究和懊悔從前,也不為明天發愁,面對現實,盡力把今天的事情辦好,愉愉快快過好每一天。”

好心情就會帶來較高的成功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