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英國、德國、丹麥都認同:別讓孩子錯過真正的童年

不急著長大, 保有「空白」時光

孩子童年應該是無憂無慮才對, 不要著急讓孩子快點長大, 《英國:創造力的學習》一書, 介紹了英國最大的華德福學校如何滋養學童的創造力。 學校裡一位老師提到:「這裡的小孩最幸福的一件事, 就是他們不必趕著長大, 他們被准許當個小孩, 而且可以當很久。 」 不論晴雨, 幼稚園的孩子每天都要出去玩, 因為那是童年最重要的工作;而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電腦技能, 華德福的學生卻等到十三歲才開始學。

臺灣的《商業週刊》記者團, 曾實地走訪丹麥小學, 當地一位元受訪記者說:「丹麥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有作為孩子的自由, 他們被允許有時間、空間玩耍, 接近大自然、爬樹、跌倒等等, 而不是從小就逼迫他們學習技巧。 」

帶著孩子旅居歐洲五年的作者沈佳慧, 在《沒有邊界的教室》書裡探討了德國父母的教養思維。 她指出, 德國的孩子擁有許多「空白」時光, 家長不送孩子上補習班學才藝, 他們希望孩子從小就要練習做決定, 學會安排自己的空白時間, 如此「才能夠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 「玩」才是德國孩子的主修, 因為他們可以從中獲得更多的學習。

玩樂嬉鬧, 增進社交能力

從生物演化的觀點來看, 對存活無益的行為, 通常會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遭到淘汰。 但自然界卻處處可見動物間的玩樂行為, 甚至不同種類的動物也能玩在一起。

Advertisiment
長久以來, 許多科學家認為, 小貓小狗等幼畜看似嬉鬧的追逐、閃躲、撲抓行為, 其實是狩獵捕食的技能練習。 然而, 近年來的研究, 卻對此有了不同的解讀。

醫學博士史都華.布朗(Stuart Brown)於著作《就是要玩》(Play: How It Shapes the Brain, Opens the Imagination, and Invigorates the Soul )中, 以貓為例指出, 即使被禁止嬉戲打鬧, 也不會降低其日後的狩獵能力, 真正受到影響的, 是與同類互動的社交能力。 錯失玩樂過程的群居哺乳動物無法區辨敵友, 不知如何理解同類間交流的信號, 進而產生不是過於激進, 就是過於退縮的行為表現。

布朗博士認為, 動物的玩鬧打鬥能幫助牠們學到「情緒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 又稱EQ)──亦即「能意識到他人的情緒狀況, 並採取適當反應的能力」。 這些觀察結果, 應該也可為人類教養孩童的觀念帶來一些啟發。

Advertisiment

遊戲中, 孩子勇敢做自己

對於人類的玩樂行為, 有學者主張, 人之所以玩, 是為了消耗過多的精力;但也有學者認為, 人是為了樂趣、放鬆而玩, 而放鬆的身心狀態, 有助於激發創造的靈感。

對孩子而言, 遊戲除可發揮創意外, 還具備一個重要的象徵意義──遊戲中的孩子可以自己做主, 不須依附于大人之下。 一般來說, 開始有行動能力的孩子喜歡凡事「自己來」──自己開門、爬樓梯、穿衣服、綁鞋帶, 透過一件件獨立完成的事, 為自我建立掌控周遭世界的自信。 而在遊戲的情境中, 孩子也同樣擁有了平常沒有的自主權。

近年來, 臺灣有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開始正視孩童自由玩樂的價值, 不少幼稚園願意給予孩童充分時間與空間自由遊戲探索。

Advertisiment
但孩子能否無憂無慮地在玩耍中成長學習, 決定權掌握在父母手裡。

玩, 真的很重要!不過, 一切需要爸媽的支援和鼓勵, 孩子才能把握人生中重要的學習契機, 快樂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