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走上社會的年輕人, 別看外表光鮮亮麗, 但內心很脆弱, 就跟草莓一樣, 他們被稱為“草莓一族”。 而母嬰專家指出, 草莓一族小時候大多是溺愛一族, 缺乏健康的自我意識。 他們有極強的自我中心和理想化的自我期待。 在看起來陽光的外表下, 有一顆脆弱、敏感、無助的心。
他們無論在生活上, 還是在情感上都過度依賴父母。 在成長中, 他們一但遭遇逆境, 就會引發全面的心理崩潰, 引起焦慮型抑鬱症。
症狀發作之後, 自信心會隨之極速下降, 學習、工作、人際關係立刻變得一團糟。 最後連簡單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
Advertisiment
草莓一族的崩潰, 大多發生于人生的一些重要關口。 如, 初二一開始學習物理感到壓力大, 理解難;或是高中階段, 功課加重加多跟不上;或是進入重點學校了, 競爭劇烈了;或是進入重點班了;或是工作崗位由副職提升為正職了,
Advertisiment
他們的崩潰有一個特點, “被高高的拋起, 然後重重落下, 一塌糊塗。 ”在他們崩潰之前往往取得了某些好的成績、好的結果。 如原本成績一般但考上了重點中學, 或是考上了重點大學, 或是工作上取得了成績, 升了職。 所以理想化的自我被拔得更高。 他們有一個不真實的理想自我, 他們極看重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看重其他人的評價。 接下來他們感到要維護這種“高”的形象是不可能的, 於是轉入擔心和完美要求。 而完美要求帶來的不是完美, 只有自責而已。 於是情況開始變糟糕起來, 進一步地恐懼、自責, 這樣一來情況變得更糟,
Advertisiment
他們的生活不斷向內收縮, 或停學, 或辭工, 社會交往漸漸沒有了, 用更多時間和父母在一起, 退行成嬰兒的狀態, 重溫幼年時“溺愛”的一幕。 但他們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嬰兒。 自責、自我貶低、自恨會沒完沒了地襲來, 甚至自恨到自傷的程度。
溫馨提醒:草莓一族小時候大多是溺愛一族, 所以死作為父母, 我們在育兒的過程中, 不要僅僅關注孩子的外在, 更要關心孩子內心的成長和建設。 當這種“草莓型抑鬱症”發作後, 不要諱疾忌醫, 當事人應積極找尋心理治療師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