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育兒現狀
在荷蘭, 整個社會對於父親參與到撫養孩子過程中的重要性似乎有更清楚的認識。 一個家庭如果有小寶寶降生, 那麼除了母親享受產假以外, 剛剛“上任”的父親也會在一定程度上調整自己的工作安排。 他們會和公司商議, 把五天工作制調整為四天, 以便可以更多、更好地照顧家庭中新添的成員。
荷蘭有一整套非常完善的嬰兒護理體系。
首先, 絕大多數孕媽咪在臨產時不必經受路途顛簸之苦, 趕到婦產醫院去生孩子。 每個社區服務中心都有專業助產士在孕媽咪臨產時, 來到家中,
Advertisiment
其次, 在寶寶降生後的最初幾個月中, 還有專業嬰兒護理人員來到家中, 指導和幫助新媽咪照料剛出世的小寶寶。 剛開始每天來一次, 然後隨著新媽咪對育兒過程的逐漸熟悉, 就每兩天、每三天來一次。 嬰兒護理人員會指導新媽咪如何給寶寶餵奶、洗澡、烹飪, 每次在家中呆大約1、2個小時。 有了她們的幫助, 新媽咪可以更好地調整自己, 去適應因嬰兒降生給整個家庭帶來的巨大變化, 去逐漸習慣做一個母親。 而這一切, 據Eric說都是免費的。
那麼, 在家中分娩的這種人文的制度是從什麼時候在荷蘭開始的呢?Eric想了想, 據他的回憶, 他自己還是母親在醫院中生下來的, 因此這種情況應該是近二、三十年來逐漸改進形成的。
Advertisiment
荷蘭VS英國育兒小差異
在問到Eric與Therese有沒有因為來自不同的國家和文化背景,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出現意見分歧時, 兩人共同的感受是:分歧肯定有, 但這更多來自于各人幼年被撫養和自身的成長經歷, 而非文化背景的不同。 不過, 細心的Therese還是回憶起幾個小小的細節上的差異。
Advertisiment
當小寶寶剛生下時, 她的荷蘭婆婆把一個盛著熱水的瓶子用布包好, 放到寶寶的床上, 給寶寶取暖。 而在英國, 人們會認為這是非常危險的, 絕對不這樣做。
寶寶滿3個月後, 婆婆在牛奶瓶中裝入麥片粥喂寶寶。 而在英國, 嬰兒奶瓶生產商往往提醒母親們, 不要將任何牛奶以外的食品放入奶瓶, 以免寶寶發生噎食。
Therese堅決反對使用安撫奶嘴, 而她的婆婆卻認為安撫奶嘴是媽咪的一個小幫手, 應該使用。
這些與其說是國家差異帶來的不同, 不如說是因時代差異造成的。 因為Therese的婆婆畢竟是在用她那個時代的育兒方式在指導和説明自己的兒媳婦。 Eric分析說, 在他小時候, 他的媽媽按照當時流行的育兒理論,
Advertisiment
睡眠家傳妙招
在寶寶的睡眠問題上, Therese與Eric很有心得。 在荷蘭和英國, 人們都普遍使用睡袋來作為寶寶睡眠時的覆蓋物。 Therese與Eric也不例外, 在養育3個孩子的過程中他們都使用了睡袋。 一個驚人的發現是, 寶寶在使用睡袋以後, 睡眠確實好了很多。 Eric解釋其中的原因在於——很多小寶寶睡眠不好, 是因為半夜踢被, 被子被踢開後, 床上的溫度下降, 寶寶就被凍醒了, 於是哭鬧。 用了睡袋以後, 寶寶晚上能夠保持適度的體溫, 自然就睡得踏實安穩多了。
Advertisiment
在荷蘭和英國, 根據春夏秋冬四季的氣溫和寶寶體形年齡的大小, 父母給寶寶準備厚薄、尺寸不同的睡袋, 讓寶寶睡得舒適。 Therese與Eric的使用經驗是, 從寶寶6-8周時可以開始在睡袋中入睡, 然後一直用到約3歲左右。
他們還有另一個妙招是, 當寶寶到了該入睡的時間, 就把Therese或Eric的一件舊睡衣或T恤衫放在寶寶的臉蛋旁, 親吻一下寶寶的臉蛋, 跟他說一聲“晚安”, 寶寶很快就入睡了。 這個方法最初是從朋友那裡學的, 那時他們才剛剛有了第一個女兒Saskia。 回到家, 他們立即在Saskia身上試了試, 果然十分奏效。 在照料隨後的兩個寶寶時, 他們也採用這個方法, 確實為他們節省了很多哄孩子入睡的時間, 而寶寶睡得還很好。 其中的原因在於:寶寶聞到媽媽或爸爸衣服上那熟悉的體味, 手和臉蛋接觸到柔軟的棉布料,仿佛感到父母就在自己身邊,在這種安全和溫馨的感受之中,他們很快就甜甜地入睡了。
手和臉蛋接觸到柔軟的棉布料,仿佛感到父母就在自己身邊,在這種安全和溫馨的感受之中,他們很快就甜甜地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