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莫把血管瘤和胎記混為一談

孩子出生沒多久, 父母在其下嘴唇中部發現一小塊紅色印記, 誤以為是“胎記”。 然而“胎記”卻逐漸長成小腫包, 到醫院檢查方知是毛細血管瘤畸形。 專家提醒:觀察顏色可辨識各類胎記并區別其是否為血管瘤

“胎記”原是毛細血管瘤畸形

從東莞趕過來的陳女士抱著五個多月大的兒子來到醫院, 原來孩子嘴唇上長了一塊直徑0.5厘米大小、略高出嘴唇、顏色為深紅色的“胎記”, 但它卻漸漸不與周圍皮膚齊平, 而是腫成了小包。 “我們檢查后發現不是"胎記"而是毛細血管瘤畸形, 如果繼續長大會導致血供不足,

Advertisiment
從而發生潰瘍和腫瘤壞死, 也有可能血管破裂。 ”接診專家、武警廣東總隊醫院口腔科黃偉波醫生表示。

黃偉波介紹, 毛細血管瘤畸形在新生嬰幼兒中的發病率約為1%-2%。 他表示, 傳統的液氮冷凍、激光、平陽霉素、淺層x線照射、同位素及手術等治療方法都不太適合新生嬰幼兒。 “液氮冷凍比較痛苦, 小孩太小難以耐受;激光治療容易留下疤痕。 所以只能采取保守的"硬化治療", 即通過藥物注射讓其血管內壁細胞變硬、壞死從而萎縮來進行治療。 ”專家介紹, 一般來說, 毛細血管瘤長到孩子五六歲時會自動停止生長, 孩子稍大后可以接受手術處理, 但要因人而異。

顏色可分辨胎記與血管瘤

黃偉波介紹, 常常有家長將孩子身上的胎記和血管瘤弄混,

Advertisiment
但實際上只要掌握有效方法, 就能自行分辨。 “觀察顏色變化和是否繼續生長是最簡單可行的辦法。 ”他說。

他介紹, 如果“胎記”為淡紅色、長在前額或頸背部, 此類為真胎記, 大多無需治療, 雖在孩子哭鬧或環境溫度變化時胎記顏色可能加深, 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到了入小學時胎記可能逐漸褪色甚至消失。

如果僅僅長在面部的“胎記”則需提高警惕。 專家表示, 此類“胎記”若顏色較紅、與周圍皮膚界限清楚、壓迫不能褪色, 則有可能合并生成腦膜血管瘤, 使部分患兒智力低下或患上青光眼, 此時務必盡早檢查以排除病變可能。

如果“胎記”為深褐色而且全身多處都有, 則要考慮神經纖維瘤的可能。 專家解釋,

Advertisiment
此類往往在患兒小時無特殊癥狀, 但隨著孩子年齡增長, 深褐色“胎記”或在皮下出現腫瘤, 如果腫瘤壓迫到神經, 則要進行手術切除。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