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 是指一個人由於精神上的緊張, 干擾, 而使自己思維上、情感上和行為上, 發生了偏離社會生活規範軌道和現象。
嬰兒也會患心理疾病
據報導, 一位25歲的母親為了讓自己儘快恢復產前體型, 孩子未滿月時就找小保姆照料, 自己什麼也不管, 連晚上睡覺也是讓孩子跟著小保姆。 孩子得不到母愛, 享受不到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在父母懷中的樂趣, 因而以哭鬧“抗議”。 具體表現為喂飽後仍煩躁、哭鬧不止。 有關專家告誡父母:如果對孩子熟視無睹, 即使很小的孩子也是很容易引發心理疾患的。
Advertisiment
莫讓嬰兒感情缺乏
時下, 因父母無視關愛和教育不當等原因, 引發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疾患不斷增多。 一份最新統計資料表明, 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疾患已從80年代的1.5%上升到去年底的6%。 臨床中發現, 兒童心理厭食症、挑食症越來越多, 而“禍首”就是自己的父母。 比如, 為了減肥而節食的母親就常常成為孩子的“榜樣”, 兒童也由此產生厭食症;再如經常帶兒童吃油炸類食物, 久而久之就會引發兒童的心理性挑食。
莫讓嬰兒感情缺乏
孩子呱呱墮地後, 就具有強烈的感情。 一種是愉快, 代表吃飽、睡足、身體舒服的生理滿足;一種是不愉快, 如饑餓、疼痛、身體被束縛, 代表生理上尚未滿足。 以後又逐漸分化為多種情緒, 如害怕、厭惡、憤怒、高興、喜愛等,
Advertisiment
然而, 並非滿足了嬰兒的生理需求後, 就能使這產生良好的情感。 有時, 嬰兒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明明已經吃飽、睡足, 而且大人侍候得很舒服, 他還是莫明奇妙地啼哭, 這種啼哭是嬰兒另一種饑餓現象, 稱為“皮膚饑餓”, 意味著嬰兒要求大人的愛☆禁☆撫、摟抱和觸摸, 如果在這種情況下, 大人抱起他, 撫摸一下他的頭部或腹部, 用說話逗引他, 眼睛向他對視一下, 嬰兒的哭聲便會嘎然止住, 這就是一種愛的需求。
嬰兒由於能力有限, 需要大人細緻的照顧和敏感的應答,
Advertisiment
小編總結: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疾患, 如果沒有得到有效、及時的矯治, 就會引發精神上的疾病, 後果不能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