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今年4歲了,
媽媽送他去幼兒園,
當媽媽離開時,
明明就放聲大哭。
后來只要一說
上幼兒園,
明明就哭喊,
發脾氣,
甚至早上不起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時常聽家長們抱怨孩子不愿意上幼兒園,
一上幼兒園就腹痛、惡心、嘔吐。
對于這些患上“幼兒園恐懼癥”的孩子,
家長不容忽視,
這反映出孩子的行為問題,
應及早預防和糾正。
通過觀察分析,
我們覺得這些孩子多有膽怯、依賴性強或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習慣。
膽怯是與生俱來的。
由于兒童的自我力量很弱,
很容易產生膽怯心理,
尤以2-6歲的孩子明顯,
Advertisiment
10歲以后這種心理逐漸減弱,
6歲則是高峰期,
90%的孩子在6歲以前有一些特別感到害怕的事物。
依賴性強的孩子平時易發牢騷、愛哭鬧,
經常要求別人幫助他們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
過分地依賴父母,
尤其是女孩子較多。
以自我為中心是嬰兒的本能,
對于小嬰兒來說“我的周圍世界等于我”,
2歲以后如果孩子仍過分以自我為中心即為自私。
孩子不是成人的縮微模板,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有其自身的規律。
幼小的孩子膽怯、依賴、以自我為中心是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
但在這“正常”時期,
父母如果抓住時機加以正確引導,
則為將來成就孩子健康的人格奠定了基礎。
從孩子1歲多就應培養其獨自玩一會兒的習慣,
以后刻意為他(她)安排一段與父母分離的時間,
Advertisiment
并漸漸延長分離時間,
從10分鐘到數小時,
讓孩子習慣離開父母的庇護,
以后就容易形成獨立人格。
3-5歲是孩子掌握語言的時期,
利用好這一時期,
培養孩子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的習慣,
鍛煉孩子在外人面前表述自己,
這樣在以后的集體生活中就會減少恐懼、羞怯感。
許多孩子
怕上幼兒園是因為不敢向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敢和小朋友爭辯。
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在家庭中是家庭的中心,
能輕而易舉地控制家中成員,
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行為表現乖張,
但在集體環境中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
則防礙了他們與其他的孩子進行交流、協作。
這些孩子往往對自己評價過高,
對別人則缺乏正確估計,
Advertisiment
沒有集體觀念,
個人能力偏差,
在集體生活中容易被排斥,
因此這樣的孩子也就討厭集體生活,
久之則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
易形成孤僻、內向的人格。
假如您的孩子患了“幼兒園恐懼癥”,
怎樣糾正呢?1.培養孩子離開家長的習慣。
將孩子送到幼兒園后家長仍在附近等待,
并告訴孩子家長在看著他,
然后悄然離開,
這時孩子可能發脾氣、哭鬧,
不要理睬他;過一段時間再回去看孩子,
讓孩子確信家長沒有走遠,
有了安全感,
孩子哭鬧的時間就會縮短,
以后漸漸減少回頭看孩子的次數,
直到完全不去看他。
2.與老師協商,
在孩子有了小進步、小優點時表揚他,
樹立孩子在全班的威信,
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讓他覺得自己被小朋友們和老師接受了,
Advertisiment
進而增加其對集體生活的熱愛。
3.鍛煉孩子的表達能力,
克服膽怯和害羞心理。
刻意讓孩子在外人面前背詩、唱歌等,
消除其語言表達的怯懦心理,
讓他敢于向老師提出喝水、小便、玩玩具之類的要求,
使之不再拘束,
漸漸地將幼兒園列入個人生活的一部分。
語言能力的提高,
也利于孩子和同齡人交流,
利于加深彼此之間的感情,
形成小伙伴群。
4.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孩子3歲以后要逐漸讓他學會自己吃飯、洗手絹、穿衣、系鞋帶等,
個人生活能力強了,
自然就減少了對家長的依賴性,
容易適應集體生活。
一個什么都需要別人幫忙的孩子必然會令老師、同學反感,
而一個干凈利索的孩子則會令人喜歡。
Advertisiment
總之,
只要孩子將幼兒園看作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在那里能使自己快樂,
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孩子的幼兒園恐懼癥就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