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長達23年的電視劇《田園日記》中飾演設立韓國父親獎的演員崔佛岩。 他在電視劇中演繹的角色是傳統的理想型父親, 嚴格、慈祥且講道理, 總之一句話就是家裡的頂樑柱。 但是現實生活中崔佛岩對父親卻沒有這樣的記憶。 在他8歲的時候35歲的爸爸就去世了。 記憶中他和爸爸相處的時間不超過3年。 拍戲時因為這段記憶的空白使他對父親的職責感到陌生。 因為不規律的拍戲日程, 他把養育兒女的重任交給了妻子。 一直感到惋惜的他通過劇中家庭就餐的場景找到了解決方法。
通過電視劇中家庭就餐的場景獲得的智慧
Advertisiment
電視劇中一定會出現幾代人坐在一起就餐的場面, 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有原始對話都是從餐桌上開始的。 孫子們聽奶奶、爸爸、媽媽、大伯、叔叔的話, 這些都算是家庭教育吧。 在餐桌上可以進行跟孩子生活相關的社會、家庭、學校三方成相結合的教育, 是很好的教育場所, 所以我在家裡也學著電視劇裡的一樣做。 ——崔佛岩
當然差異是有的。 跟以前孩子和大人不同桌用餐的古老習俗不同, 現在家庭間的交流是最首要的。 就餐前做禱告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 就是為了強調家人聚在一起就餐是一項特別的儀式, 這與宗教無關。 這樣的話孩子們就會把家庭就餐當作不可缺席的儀式來對待。
Advertisiment
在祭祀的時候沒有人會說“我還沒擦完祭祀用品”、“我沒洗臉”、“還在床上呢”等這樣的話。 生日或祭祀, 春節、中秋的時候孩子們會以虔誠的心情聚在一起。 家庭就餐時也要抱著這種虔誠的心情才行。 接下來就是把那裡變成不是說教而是暢所欲言的地方。 ——崔佛岩
有趣的對話變成透徹的討論
家庭就餐期間產生了透徹的討論。 父母也要誠實地坦白自己的錯誤, 然後對孩子進行一些忠告。 家庭就餐的這種文化也成了孩子們分家之後相互聯繫的紐帶。 餐桌上有趣的話題可以讓成家之後的孩子們回家。 餐桌對話的哲學就是要儘量講得有意思些。 刻意地講一些話還不如講一些本身就有意思的話題, 這樣才能使勉強坐在這裡聽的孩子參與到對話中,
Advertisiment
但是最初他的想法沒有成功。 最初孩子們只是認為餐桌上有美味的食物, 然後跟爸爸講一些有趣的事, 這樣的氛圍融洽, 所以大家才聚在一起。 後來大家才漸漸認識到在餐桌上能過得有意思。 所以現在即使不叫孩子們吃飯, 他們也會自覺地每天早上聚在餐桌前。
他強調要從“餐桌是侍奉長輩的嚴格場所”的意識中擺脫出來, 餐桌必須成為一家人聚在一起相互交流的地方, 通過拍攝電視劇中家庭就餐的溫馨場景, 崔佛岩有了這樣的收穫, 通過模仿《田園日記》中的場景, 他已經把孩子們培養進了大學, 大家變得更像一家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