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蒙氏教育第一人:孫瑞雪

在中國眾多年輕父母尤其是媽媽們的心中, 孫瑞雪是撰寫過《愛和自由》《捕捉敏感期》等暢銷“育兒圣經”的教育專家, 大名鼎鼎的“中國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新教育”的實踐者。


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時刻關注和追逐著她的新書、講座, 并爭相把孩子送入她所經營的幼兒園和兒童之家。 與此同時, 針對孫瑞雪是否精準地領悟和傳播了蒙氏思想的精髓, 其所推行的教育是否適合中國國情的質疑, 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而今, 孫瑞雪更將目光從兒童投射至成人, 透過各種講座, 治療成人的心靈。

四月里一個晴朗的日子,

Advertisiment
懷揣著要破譯孫瑞雪的念頭, 我們來到了孫瑞雪設在時代廊橋小區的幼兒園。

孫瑞雪的幼兒園看起來硬件不錯。 不同于多數幼兒園以鮮艷的花朵或動物圖案裝飾教室墻壁的做法, 這里的走廊、樓道兩側懸掛的是蒙特梭利或其他西方教育家的畫像和語錄, 黑白或暗綠的用色為校園憑添了幾分寧靜感覺和文化氣息, 仿佛這里是一所中外早期教育思想陳列館。

會客的地方設在幼兒園辦公樓三樓開放的露臺上, 棕色藤椅, 透明玻璃圓桌, 宜人的綠色盆栽, 幾杯清茶, 仰頭, 是尚未被太多高樓切割的天空, 很文化人的趣味。

她走過來與我們握手, 短發、白上衣、棕色棉布休閑褲、平底鞋, 與年齡有點不相稱的紅潤的娃娃臉,

Advertisiment
中學女生般的齊耳短發。 雖然沒有人規定女強人必須穿成或長成什么樣, 但我還是難免有幾秒鐘的詫異。 她有著柔軟的笑容, 不知這是否跟她多年從事兒童教育有關。 同時她也顯現出很執著的個性, 非一般的健談。 講話聲音不疾不徐, 非常注意表達的準確性, 遣詞用句中, 很有文人的味道, 這也難怪, 當年她在大學里學的是中文。 后來她告訴我, 目前正計劃寫一本愛情小說。

當我們與她結束一上午的談話, 在她的引領下參觀幼兒園時, 一個孩子的家長走了過來。 她停下來與家長說話。 她們聲音很輕, 看得出年輕媽媽很焦慮。 分手的時候她跟孫瑞雪緊緊擁抱, 眼角掛著淚水。 我們不知道她們談了什么, 但家長對她的信任和宛如姊妹的親熱,

Advertisiment
令人印象深刻。

告別孫瑞雪時正值午休時間, 多數孩子在午睡, 幾個女孩子翻看著圖畫書, 一個男孩子在樓前草地上玩滑滑梯, 沒有人干涉他們, 他們也很安靜。 看來, 在孫瑞雪的幼兒園, 的確有著更多的自由。 “中國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13年前, 寧夏出版社為臺灣蒙特梭利研究機構出版了一本關于蒙特梭利教育的書, 叫做《科學的蒙特梭利教育方法簡介》, 使時任該社少兒圖書編輯的孫瑞雪得以接觸以蒙氏為代表的眾多國外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的著作, 并對蒙氏教育產生濃烈興趣。 她和朋友們討論著這個出生在100 多年前的了不起的意大利老太太的教學思想, 為其中的“兒童依靠自我精神胚胎而成長”,

Advertisiment
“教師應該是協助者”等思想所折服, 決心在中國創辦一所蒙特梭利幼兒園。

說干就干, 她自費來到北京, 找到全國婦聯, 向她們推薦蒙氏教育理念。 婦聯的工作人員聽了她的介紹, 說:“你回去吧, 我們現在還在解決哪個孩子被父母挑斷了腳筋, 哪個孩子又被虐待致死了, 你說的那種教育還沒到合適的時機。 ”

孫瑞雪沒有被沮喪打倒, 一年后, 她參加了單偉儒教授與北師大合作舉辦的蒙特梭利教育法培訓。 這次培訓讓她受到巨大震撼, 她第一次把蒙氏教育理論與現實聯系了起來。 神奇的是, 機會不請自來。 參加完培訓后, 有人告訴孫瑞雪, 一個房地產項目的配套幼兒園正在尋求合作。 于是她與幾個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了那個房地產項目的老總——中國房地產公司寧夏分公司的王愛全。

Advertisiment
她把蒙氏教育的書擺滿了王總的桌子, 開始細致描繪自己的蒙氏教育夢。 王總被感動了, 決定把這個幼兒園交給她辦, 而且只收很少的租金。 “即便是這么少的租金我們也負擔不起, 辦園的前兩年房租一直是全免。 ”孫瑞雪說, “直到今天我仍然感謝王總, 沒有他就沒有蒙氏教育的今天。 ”

就這樣, 1995 年, 孫瑞雪和幾個朋友在寧夏銀川開辦了當時國內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兒園, 不過, 第一批只招到5個孩子。 5個孩子, 3個老師, 孫瑞雪開始了她艱辛的辦學之路。

13年后, 孫瑞雪的幼兒園已四處開花, 北京開辦了兩所, 外加一所兒童之家(指設在小區公寓里規模較小的幼兒園), 廣州開辦了兩所,上海開辦了一所。此外,銀川還開辦了蒙特梭利小學。

更重要的是,在孫瑞雪等人的引領和推動下,數不清的蒙氏幼兒園在中國各地開花,使蒙氏教育思想像一股巨浪,沖刷著無數中國早教工作者和家長。雖然,其中難免泥沙俱下,出現不少與蒙氏思想精髓背道而馳的“蒙事園”。

“敏感期理論改善了兒童的處境”雖然媒體將孫瑞雪稱為“中國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但孫瑞雪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不一樣的理解。她覺得,自己領導下的教育機構站在蒙特梭利搭建的思想平臺上,結合中國自己的文化、教育主客觀環境,創造了一個獨立的教育系統。

“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承、獨特的民族性,蒙氏教育思想誕生在100 多年前,我們今天面對的問題與蒙氏當時要面對的問題大不同。近百年來腦科學、胚胎學、神經學、心理學、教育學飛速發展,也給我們的探索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啟發,我們自己在多年的實踐中也總結出了很多新的東西。比如敏感期。蒙特梭利提出了敏感期理論,但只提出了手口、細小事務、秩序、走、社會性興趣這五個敏感期,沒進行系統闡述,且認為敏感期基本在孩子五歲半到六歲之前就結束。我們則發展和延伸了她的理論。我們認為孩子的敏感性是從有形到無形,即從物質到心理再到精神的成長,遠不止五種,有好幾十種,其中的一些敏感期特性呈螺旋狀。此外,存在敏感期的過程應該有16 年而不是6 年。”

孫瑞雪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說法:人至少要到四十歲才能結束童年,開始思考人生的基本問題,比如“活著的意義”。

她這樣解釋“敏感期”:兒童會在某一階段對某一事物感興趣,就像探照燈一樣,只照該事物,而不照別的事物,這個階段就叫敏感期。在孫瑞雪編寫的《捕捉敏感期》一書里,收錄了200 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出版者稱該書“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全面深入地提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引領讀者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秘密。”

孫瑞雪說,人們對敏感期理論的認可大大改善了兒童的處境,在此之前,他們因不知道敏感期的存在而對孩子敏感期內的正常行為不知如何是好,給予了太多的阻止、斥責。為了讓更多的家長知道該怎么辦,孫瑞雪正計劃著出一本關于敏感期的框架理論的書。

“關系的問題被我們用‘愛和自由’高度概括”在孫瑞雪幼兒園里,從來不會有鈴聲,因為教師沒有集中授課的時間,孩子們是混齡編班的,任何時候都可以選擇在教室內或教室外活動,可自由決定要干什么。為了保證孩子們是自由的,老師們不能扮演權威和管理者的角色,而只是協助者,幫助孩子管理自己。

孫瑞雪認為自己對蒙氏敏感期的理論進行了延伸和系統化,不過,也有人認為,從蒙氏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挑出“給孩子愛和自由”的部分大加強調,才是孫氏教育與蒙氏教育不同的地方。

在孫瑞雪看來,即使在經過多年的愛和自由教育的今天,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依然普遍存在。她引用克里希那穆提的話說:“生活就是關系”,成人的很多問題都來自童年時的親子關系。“缺少愛和自由,沒被平等對待的孩子會變得自卑、暴力、不誠信、缺少幸福感”。生命的最大特點在于獨特性和創造力,而這種獨特性和創造力,只能存在于正常兒童,即在愛和自由中長大的兒童。

除了強調愛,孫瑞雪還不遺余力地宣傳要給孩子自由。她援用蒙氏的有關論述,說明孩子具有管理自己的內在結構。“過去認為兒童是一個什么也沒有的容器,要靠成人的灌輸,但實際上,兒童一來到世界便已經是一個精神體,需要被破譯,需要透過環境轉化成自我,這個自我就是兒童自我管理的一個系統。”孫說,“過去我們都是被控制長大,靠的是外力,而被控制的孩子一旦失去控制就會破壞,會失去紀律。現在我們的教育是:我不控制你,給你規則,比如,你一定不能有損壞環境、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孫瑞雪教育機構家長手冊上寫道:“在任何情況下,教師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在行為和心理上控制孩子,不得懲罰、威脅、暗示和嚇唬孩子,不得將自身的成長經驗轉嫁給孩子。”

總之,要用愛的形式鼓勵和幫助孩子遵守規則和建立秩序。

集中承載孫瑞雪這些思想的書是《愛和自由》,目前已印了三版,被廣為傳播。這本書的前兩版都沒有經過新書書店發行,而是家長口耳相傳,并作為禮物互相贈送。許多人看完書后打電話給孫老師,泣不成聲,為過去的錯誤做法感到悔恨。一次,孫瑞雪受邀為東方愛嬰的會員講課,在場的600 個家長幾乎人手一本《愛和自由》,這令她感到極其欣慰。

愛和自由的理念在令家長們醍醐灌頂的同時,也引起了不少困惑。有人無法找到愛和溺愛,自由與規則之間的界限。有人認為孫瑞雪把孩子對愛和自由的需要泛化了。 一個家長質疑道:僅僅是愛孩子,讓她成為正常兒童就夠了嗎?知識的學習、智力的鍛煉,這在蒙特梭利的教育里也是唱主角的,蒙氏甚至認為只有憑借智力的活動才能建構健全的人格,可在孫老師這里,都被淡化了。

“如果六年以后孩子吃不好,你讓不讓她六年前吃好?”家長們對孫瑞雪教育機構的質疑,或者說所有蒙特梭利幼兒園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幼小銜接上。他們問,在蒙氏幼兒園你給了孩子那么多的自由,將來她們進入小學后如何適應不夠多的“愛和自由”?對此,孫瑞雪回答說,如果孩子六年以后吃不好,你讓不讓她前六年吃好?她認為孩子自我調整的能力特別強,不必要擔心。在接受別的媒體訪問時,孫瑞雪曾承認從她的幼兒園出去的孩子在進入傳統小學第一年的確存在不能適應的問題,但經過三四年的學習后,各方面表現都是中上等。

孫瑞雪說,從小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的孩子,長大后極度誠信,極度守規則,且心理成熟。她的兒子在蒙特梭利學校里度過幼兒園和小學時代,初中才進入了傳統學校,據說,兒子剛進初中時最大的不適應是:老師上課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說廢話。原來,老師關于誠實守紀珍惜時間等方面的教育在他看來都是多余的,因為早在蒙氏小學里老師已經和同學們探討過那些基本的東西了,為何要誠實,時間是什么,愛意味著什么等。孫瑞雪說,兒子在生活中極度守規則,拿別人的東西必須先經過同意,到現在15 歲了,獨自一人在家,如果媽媽吩咐過不能喝可樂,他哪怕很想喝,也會先打電話,獲得媽媽的同意,否則決不喝一口。此外,她認為兒子高度誠實。孩子10 歲時,孫瑞雪給他做心理年齡測試,發現他的心理年齡是30 歲。

“我兒子初中班上的同學來我家玩,我聽著他們之間的對話忍不住想笑,因為好像是爸爸和孩子之間的對話。那些同學的心理年齡比他小多了。”

“一旦你深入孩子的內心,你就會被吸引”這句話是孫瑞雪多次說過的。在回答自己最被孩子吸引的一點時,孫瑞雪說:看到兒童時,發現她們是充滿著愛和美的精神體。世界上沒有丑陋的兒童,永遠是美的,鮮活的。假如你看到一個孩子從水泥臺階上走來,你不會把她和水泥臺階聯系起來,但當你看到一個成人從水泥臺階上走來,你會覺得他是不鮮活的,跟水泥臺階一樣。如果我們的教育能使得成人和孩子一樣鮮活,那就太了不起了。

成人為什么不鮮活了,他們不也是由兒童長大?孫回答說,是因為成長的過程太艱難。生命并不愿失去鮮活,但成長的艱難讓生命麻木,一心要避免可能受到的傷害,因而變得復雜。要改善兒童的生存處境,首先要治療成人,要培養成人。

孫瑞雪認為,蒙氏教育之所以在中國會走調,就在于許多人把教育建立在蒙氏教具上,不理解蒙氏思想的精髓,而自己領導的機構所實施的教育是高于教具的。“我們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方法,有完善的老師培養和家長教育系統。我們深知我們今天的教育是高于生活的,我們沒有那樣被愛過,今天卻要那樣愛孩子;我們沒有那樣被對待過,今天卻要那樣對待孩子,等于我們要創造新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花大精力來培養兒童身邊的成人。”“兒童教育的本質是家庭生活本質的反映和延伸。成人如果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孩子的教育不可能做好。”

孫瑞雪花大力氣成立了“孫瑞雪教育研究院”,組織專家團隊對管理層和教師進行培訓,課程分教育和心靈成長兩部分。她要求自己的幼兒園園長“必須是教育的高度把握者以及成功的心理治療師,對教師、家長進行心理治療。”現在,她又成立了“孫瑞雪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以向家長、社會上的成年人推廣、傳播自己的細想,并對他們進行心靈的“治療”。復雜。要改善兒童的生存處境,首先要治療成人,要培養成人。孫瑞雪認為,蒙氏教育之所以在中國會走調,就在于許多人把教育建立在蒙氏教具上,不理解蒙氏思想的精髓,而自己領導的機構所實施的教育是高于教具的。“我們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方法,有完善的老師培養和家長教育系統。我們深知我們今天的教育是高于生活的,我們沒有那樣被愛過,今天卻要那樣愛孩子;我們沒有那樣被對待過,今天卻要那樣對待孩子,等于我們要創造新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花大精力來培養兒童身邊的成人。”“兒童教育的本質是家庭生活本質的反映和延伸。成人如果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孩子的教育不可能做好。”孫瑞雪花大力氣成立了“孫瑞雪教育研究院”,組織專家團隊對管理層和教師進行培訓,課程分教育和心靈成長兩部分。她要求自己的幼兒園園長“必須是教育的高度把握者以及成功的心理治療師,對教師、家長進行心理治療。”

現在,她又成立了“孫瑞雪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以向家長、社會上的成年人推廣、傳播自己的細想,并對他們進行心靈的“治療”。

孫瑞雪檔案

中國第一個省級蒙特梭利研究會創辦人;中國唯一一所蒙特梭利國際學校創辦人, 該學校至今仍然是中國唯一一所省級蒙特梭利國際學校;中國“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教育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中國系統引進、實施國際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成功實踐了科學教育法的本土化,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果;發展和延伸了蒙特梭利敏感期理論;其創作的社會科學專著《愛和自由》與科學教育專著《捕捉兒童敏感期》開創了中國幼兒園教育界的新紀元。

廣州開辦了兩所,上海開辦了一所。此外,銀川還開辦了蒙特梭利小學。

更重要的是,在孫瑞雪等人的引領和推動下,數不清的蒙氏幼兒園在中國各地開花,使蒙氏教育思想像一股巨浪,沖刷著無數中國早教工作者和家長。雖然,其中難免泥沙俱下,出現不少與蒙氏思想精髓背道而馳的“蒙事園”。

“敏感期理論改善了兒童的處境”雖然媒體將孫瑞雪稱為“中國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但孫瑞雪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不一樣的理解。她覺得,自己領導下的教育機構站在蒙特梭利搭建的思想平臺上,結合中國自己的文化、教育主客觀環境,創造了一個獨立的教育系統。

“任何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承、獨特的民族性,蒙氏教育思想誕生在100 多年前,我們今天面對的問題與蒙氏當時要面對的問題大不同。近百年來腦科學、胚胎學、神經學、心理學、教育學飛速發展,也給我們的探索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啟發,我們自己在多年的實踐中也總結出了很多新的東西。比如敏感期。蒙特梭利提出了敏感期理論,但只提出了手口、細小事務、秩序、走、社會性興趣這五個敏感期,沒進行系統闡述,且認為敏感期基本在孩子五歲半到六歲之前就結束。我們則發展和延伸了她的理論。我們認為孩子的敏感性是從有形到無形,即從物質到心理再到精神的成長,遠不止五種,有好幾十種,其中的一些敏感期特性呈螺旋狀。此外,存在敏感期的過程應該有16 年而不是6 年。”

孫瑞雪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說法:人至少要到四十歲才能結束童年,開始思考人生的基本問題,比如“活著的意義”。

她這樣解釋“敏感期”:兒童會在某一階段對某一事物感興趣,就像探照燈一樣,只照該事物,而不照別的事物,這個階段就叫敏感期。在孫瑞雪編寫的《捕捉敏感期》一書里,收錄了200 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出版者稱該書“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全面深入地提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引領讀者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解兒童內心的秘密。”

孫瑞雪說,人們對敏感期理論的認可大大改善了兒童的處境,在此之前,他們因不知道敏感期的存在而對孩子敏感期內的正常行為不知如何是好,給予了太多的阻止、斥責。為了讓更多的家長知道該怎么辦,孫瑞雪正計劃著出一本關于敏感期的框架理論的書。

“關系的問題被我們用‘愛和自由’高度概括”在孫瑞雪幼兒園里,從來不會有鈴聲,因為教師沒有集中授課的時間,孩子們是混齡編班的,任何時候都可以選擇在教室內或教室外活動,可自由決定要干什么。為了保證孩子們是自由的,老師們不能扮演權威和管理者的角色,而只是協助者,幫助孩子管理自己。

孫瑞雪認為自己對蒙氏敏感期的理論進行了延伸和系統化,不過,也有人認為,從蒙氏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挑出“給孩子愛和自由”的部分大加強調,才是孫氏教育與蒙氏教育不同的地方。

在孫瑞雪看來,即使在經過多年的愛和自由教育的今天,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不平等關系依然普遍存在。她引用克里希那穆提的話說:“生活就是關系”,成人的很多問題都來自童年時的親子關系。“缺少愛和自由,沒被平等對待的孩子會變得自卑、暴力、不誠信、缺少幸福感”。生命的最大特點在于獨特性和創造力,而這種獨特性和創造力,只能存在于正常兒童,即在愛和自由中長大的兒童。

除了強調愛,孫瑞雪還不遺余力地宣傳要給孩子自由。她援用蒙氏的有關論述,說明孩子具有管理自己的內在結構。“過去認為兒童是一個什么也沒有的容器,要靠成人的灌輸,但實際上,兒童一來到世界便已經是一個精神體,需要被破譯,需要透過環境轉化成自我,這個自我就是兒童自我管理的一個系統。”孫說,“過去我們都是被控制長大,靠的是外力,而被控制的孩子一旦失去控制就會破壞,會失去紀律。現在我們的教育是:我不控制你,給你規則,比如,你一定不能有損壞環境、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孫瑞雪教育機構家長手冊上寫道:“在任何情況下,教師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在行為和心理上控制孩子,不得懲罰、威脅、暗示和嚇唬孩子,不得將自身的成長經驗轉嫁給孩子。”

總之,要用愛的形式鼓勵和幫助孩子遵守規則和建立秩序。

集中承載孫瑞雪這些思想的書是《愛和自由》,目前已印了三版,被廣為傳播。這本書的前兩版都沒有經過新書書店發行,而是家長口耳相傳,并作為禮物互相贈送。許多人看完書后打電話給孫老師,泣不成聲,為過去的錯誤做法感到悔恨。一次,孫瑞雪受邀為東方愛嬰的會員講課,在場的600 個家長幾乎人手一本《愛和自由》,這令她感到極其欣慰。

愛和自由的理念在令家長們醍醐灌頂的同時,也引起了不少困惑。有人無法找到愛和溺愛,自由與規則之間的界限。有人認為孫瑞雪把孩子對愛和自由的需要泛化了。 一個家長質疑道:僅僅是愛孩子,讓她成為正常兒童就夠了嗎?知識的學習、智力的鍛煉,這在蒙特梭利的教育里也是唱主角的,蒙氏甚至認為只有憑借智力的活動才能建構健全的人格,可在孫老師這里,都被淡化了。

“如果六年以后孩子吃不好,你讓不讓她六年前吃好?”家長們對孫瑞雪教育機構的質疑,或者說所有蒙特梭利幼兒園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幼小銜接上。他們問,在蒙氏幼兒園你給了孩子那么多的自由,將來她們進入小學后如何適應不夠多的“愛和自由”?對此,孫瑞雪回答說,如果孩子六年以后吃不好,你讓不讓她前六年吃好?她認為孩子自我調整的能力特別強,不必要擔心。在接受別的媒體訪問時,孫瑞雪曾承認從她的幼兒園出去的孩子在進入傳統小學第一年的確存在不能適應的問題,但經過三四年的學習后,各方面表現都是中上等。

孫瑞雪說,從小接受蒙特梭利教育的孩子,長大后極度誠信,極度守規則,且心理成熟。她的兒子在蒙特梭利學校里度過幼兒園和小學時代,初中才進入了傳統學校,據說,兒子剛進初中時最大的不適應是:老師上課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說廢話。原來,老師關于誠實守紀珍惜時間等方面的教育在他看來都是多余的,因為早在蒙氏小學里老師已經和同學們探討過那些基本的東西了,為何要誠實,時間是什么,愛意味著什么等。孫瑞雪說,兒子在生活中極度守規則,拿別人的東西必須先經過同意,到現在15 歲了,獨自一人在家,如果媽媽吩咐過不能喝可樂,他哪怕很想喝,也會先打電話,獲得媽媽的同意,否則決不喝一口。此外,她認為兒子高度誠實。孩子10 歲時,孫瑞雪給他做心理年齡測試,發現他的心理年齡是30 歲。

“我兒子初中班上的同學來我家玩,我聽著他們之間的對話忍不住想笑,因為好像是爸爸和孩子之間的對話。那些同學的心理年齡比他小多了。”

“一旦你深入孩子的內心,你就會被吸引”這句話是孫瑞雪多次說過的。在回答自己最被孩子吸引的一點時,孫瑞雪說:看到兒童時,發現她們是充滿著愛和美的精神體。世界上沒有丑陋的兒童,永遠是美的,鮮活的。假如你看到一個孩子從水泥臺階上走來,你不會把她和水泥臺階聯系起來,但當你看到一個成人從水泥臺階上走來,你會覺得他是不鮮活的,跟水泥臺階一樣。如果我們的教育能使得成人和孩子一樣鮮活,那就太了不起了。

成人為什么不鮮活了,他們不也是由兒童長大?孫回答說,是因為成長的過程太艱難。生命并不愿失去鮮活,但成長的艱難讓生命麻木,一心要避免可能受到的傷害,因而變得復雜。要改善兒童的生存處境,首先要治療成人,要培養成人。

孫瑞雪認為,蒙氏教育之所以在中國會走調,就在于許多人把教育建立在蒙氏教具上,不理解蒙氏思想的精髓,而自己領導的機構所實施的教育是高于教具的。“我們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方法,有完善的老師培養和家長教育系統。我們深知我們今天的教育是高于生活的,我們沒有那樣被愛過,今天卻要那樣愛孩子;我們沒有那樣被對待過,今天卻要那樣對待孩子,等于我們要創造新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花大精力來培養兒童身邊的成人。”“兒童教育的本質是家庭生活本質的反映和延伸。成人如果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孩子的教育不可能做好。”

孫瑞雪花大力氣成立了“孫瑞雪教育研究院”,組織專家團隊對管理層和教師進行培訓,課程分教育和心靈成長兩部分。她要求自己的幼兒園園長“必須是教育的高度把握者以及成功的心理治療師,對教師、家長進行心理治療。”現在,她又成立了“孫瑞雪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以向家長、社會上的成年人推廣、傳播自己的細想,并對他們進行心靈的“治療”。復雜。要改善兒童的生存處境,首先要治療成人,要培養成人。孫瑞雪認為,蒙氏教育之所以在中國會走調,就在于許多人把教育建立在蒙氏教具上,不理解蒙氏思想的精髓,而自己領導的機構所實施的教育是高于教具的。“我們有一套系統的理論、方法,有完善的老師培養和家長教育系統。我們深知我們今天的教育是高于生活的,我們沒有那樣被愛過,今天卻要那樣愛孩子;我們沒有那樣被對待過,今天卻要那樣對待孩子,等于我們要創造新的生活,因此我們必須花大精力來培養兒童身邊的成人。”“兒童教育的本質是家庭生活本質的反映和延伸。成人如果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孩子的教育不可能做好。”孫瑞雪花大力氣成立了“孫瑞雪教育研究院”,組織專家團隊對管理層和教師進行培訓,課程分教育和心靈成長兩部分。她要求自己的幼兒園園長“必須是教育的高度把握者以及成功的心理治療師,對教師、家長進行心理治療。”

現在,她又成立了“孫瑞雪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以向家長、社會上的成年人推廣、傳播自己的細想,并對他們進行心靈的“治療”。

孫瑞雪檔案

中國第一個省級蒙特梭利研究會創辦人;中國唯一一所蒙特梭利國際學校創辦人, 該學校至今仍然是中國唯一一所省級蒙特梭利國際學校;中國“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教育精神的發起者和倡導者;中國系統引進、實施國際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成功實踐了科學教育法的本土化,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效果;發展和延伸了蒙特梭利敏感期理論;其創作的社會科學專著《愛和自由》與科學教育專著《捕捉兒童敏感期》開創了中國幼兒園教育界的新紀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