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藥物讓乳汁成了寶寶的毒藥

在產後, 為什麼會說產後吃藥會影響寶寶的發育呢?我們首先要來看看藥物是怎麼通過乳汁進入到寶寶的體內。

影響藥物向乳汁轉運的因素

1、藥物動力學特點哺乳期婦女因其生理功能特性, 其藥物動力學有其不同特徵。 在母體血漿中與蛋白結合的藥物不能向母乳中轉運, 只有游離型藥物才能轉運。 游離型藥物的血漿濃度取決於給藥劑量及在體內的生物轉運過程。 生物利用度高、蛋白結合率低、表面分佈容積小、半衰期長的藥物向乳汁轉運量大。 針對其藥物動力學特點, 在臨床用藥中,

Advertisiment
特別對一些才上市的新藥應熟悉這些藥物的藥動學特點, 綜合考慮, 慎重用藥。

2、藥物解離常數的影響藥物向乳汁轉運與其電離度有關。 多數藥物為弱電解質, 都能或多或少地離子化。 只有非離子型的藥物才能通過生物膜。 臨床上使用的藥物多為弱酸或弱鹼性鹽。 通常非脂溶性的藥物向乳汁中轉運較困難, 而酸解離常數高的藥物恰恰相反, 在血漿中難離子化而導致脂溶性變化不大, 易向乳汁中轉運。 因此弱鹼性藥物在乳汁中的濃度較高。

3、藥物濃度梯度的影響藥物從母血進入乳汁必須通過血-乳屏障。 血液和乳汁間的藥物濃度梯度是藥物向乳汁轉運的主要因素。 藥物濃度梯度越大轉運越多。 評價藥物對乳兒的影響可通過測算藥物在乳汁和乳母血漿中的濃度比來衡量。

Advertisiment
藥物分子量低、蛋白結合率低、脂溶性高、非離子化程度高, 易進入乳汁。

藥物讓乳汁成了寶寶的毒藥

一些常用藥物對新生兒的影響

1、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藥不同抗生素在乳汁中的濃度差異較大, 偶可見過敏或毒性反應。 乳兒反復少量接觸抗生素極易導致耐藥菌株的產生。

青黴素類、頭孢類抗生素可少量進入乳汁, 須警惕可能影響乳兒的正常腸道菌群。 乳汁中微量的青黴素或氨苄西林可致乳兒發生過敏反應, 並能發生生命危險。 四環素可使乳兒骨骼和牙釉受損, 氯黴素有引起骨髓抑制和灰嬰綜合征的潛在危險, 紅黴素乳藥濃度高於哺乳期婦女血藥濃度4~5倍,

Advertisiment
易導致乳兒膽汁淤積性黃疸。 磺胺類藥物除口服不易吸收者外, 均能經乳汁排泄, 而且乳汁中藥物濃度高於母乳血藥濃度, 尤其對早產兒、病弱兒、高膽紅素血症和G-6-PD缺乏的嬰兒哺乳存在危險。 喹諾酮類藥物可使乳兒產生溶血性貧血、異煙肼導致乳兒肝中毒。 酮康唑、氟康唑能通過吸收入乳、乳汁中藥物濃度與血藥濃度相近, 有可能對乳兒造成損害。 對於含這類藥物的外用製劑哺乳期婦女在應用時應慎重考慮。

2、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藥阿普唑侖、艾司唑侖、地西泮等治療焦慮症和睡眠障礙類藥物, 當乳母長期用藥可能會對乳兒產生昏睡和乳母停藥後的戒斷症狀, 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 因這類藥物均可通過吸收入乳,

Advertisiment
所以乳母在應用此類藥物時應停止哺乳。

3、解熱鎮痛藥哺乳期婦女應用鎮痛藥特別是弱鎮痛藥, 占一定比例。 很多治療傷風、感冒的中藥複方製劑中, 均含有一定比例的解熱鎮痛藥成分。 如對乙醯氨基酚、非那西丁、安替比林、阿司匹林、雙氯酚酸、吲哚美辛等。 阿司匹林可使乳兒骨髓抑制, 對乙醯氨基酚可引起嬰兒肝損害, 雙氯酚酸可致嬰兒產生血尿。 哺乳期婦女在應用含上述西藥成分的中藥複方製劑時, 應慎重考慮, 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 盡可能瞭解其成分含量, 切不可誤信“西藥有毒、中藥無毒”的用藥誤區。 一些成癮性鎮痛藥如嗎啡、可待因等在乳汁中分佈濃度較高。 有阿片癮的哺乳期婦女, 受乳的嬰兒也能成癮,

Advertisiment
新生兒對這類藥物高度敏感, 可發生呼吸抑制, 所以哺乳期婦女應絕對禁用。

小編點評:產後如果不是必要的話, 媽媽們還是不要吃藥好。 如果媽媽產後有感冒的話, 媽媽們可以喝點生薑泡水, 這對於治療感冒是很有效的。 產後媽媽們除了要注意那些會影響乳汁分泌的藥物, 還有注意不要用那些對寶寶影響的藥, 所以在吃藥前, 媽媽們應該問清楚這要對寶寶有無危害, 這才可以決定吃與不吃。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