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蘿拉·馬卡姆博士(Dr.Laura Markham), 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 “父母和孩子並重”理論的主要宣導者, 美國頗具影響力的育兒網站AhaParenting.com創始人兼總編, 著有《父母平和, 孩子快樂》等書。
心理標籤:育兒的關鍵-最重要的規則是針對父母, 而非針對孩子。 父母首先要解決自身的問題, 才能建立理想的親子關係。
為人父母, 都希望給孩子以啟迪, 成為心態平和的父母。 然而, 這一美好期盼進展得並不順利。 父母或糾結于自己的過去和創傷, 或執著于自己的權威和憤怒, 或深陷於自己的付出和奉獻, 哪怕孩子犯下的一個不起眼的錯誤,
Advertisiment
毋庸置疑, 面對衝突和憤怒, 父母都希望自己可以再耐心一點, 再放鬆一點, 多一點鼓勵和支持。 可是, 說起來容易, 做起來難。 那麼, 問題來了:父母不平和的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根源?父母又該如何調整, 才能更加平和呢?帶著這些疑問, 2015年6月, 本刊記者採訪了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蘿拉·馬卡姆。 蘿拉說, 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父母要正視並解決其自身的問題。
“愛的懲罰”:威脅、吼叫、毆打蘿拉說, 在為家庭擔任育兒指導工作時, 她幾乎每天都能看到父母的糾結和不平和, 對孩子進行懲罰和訓誡, 讓其吸取教訓, 即所謂“愛的懲罰”。
Advertisiment
最常見的表現就是吼叫。 當孩子無法控制自己時, 父母也很難在思想上與他們保持一致, 常常會有說“不”的衝動。 覺得孩子訴求不合理, “不, 我現在沒時間管你!”“不, 別人都在看我們呢, 你太讓我丟臉了!”認為孩子表現不佳, “不, 我到底哪兒做錯了, 你竟這樣大發脾氣?”“不, 為什麼你就不能乖一點兒, 按我說的去做呢?”吼叫過後, 父母又常常會感到懊悔, 還不斷給自己找理由:你看到他做了什麼嗎?除了吼, 我還能怎麼讓他認真地聽我講話!就算我吼他也沒關係, 他會明白我是愛他的……
果真如此嗎?蘿拉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假設。 假設你的丈夫或妻子非常憤怒, 對你大吼大叫;再假設他的體形是你的3倍, 站在你面前就像一座大山;繼續假設你需要完全依賴他為你提供食物、住所和保護,
Advertisiment
也有父母會表現得看似更加理性:告訴孩子後果。
Advertisiment
當然, 最嚴重的懲罰還有毆打。 蘿拉告訴記者, 在美國, 大部分父母仍然採用體罰的教育方式, 2007年的統計資料表明, 85%的青少年承認曾被父母打過耳光或打過屁股。
Advertisiment
無論是威脅、吼叫, 還是毆打, 父母認為這是出於愛, 是為了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 讓他做得更好。 然而, 在輔導過眾多家庭後, 蘿拉發現, 懲罰更容易讓孩子相信他是個壞孩子,因為他行為不端,惹父母憤怒。懲罰會阻止孩子承擔責任,為了躲避懲罰,他會想盡辦法推卸責任,並將精力更多地放在是否還會被抓住並再次接受懲罰上,而不是關注自身行為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因為父母的強勢介入,孩子會認為正確行為不再是他的義務,而是權威人物(父母)的義務,對方有責任塑造他。於是,孩子與父母的親情受損,親子衝突只會愈演愈烈。
為何如此不平和很多父母困惑:我知道懲罰和發怒是不對的,可這孩子真的不讓人省心,這時候還讓我保持平和,我怎麼可能做得到呢?面對記者的提問,蘿拉微笑著點點頭說,她經手的個案中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蘿拉認為,這些不平和的根源在於父母自身的恐懼和焦慮。
很多父母接受了錯誤的觀點,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在挑戰他們的權威。當父母跟孩子說話時,如果孩子不能及時回應,父母會很生氣:為什麼我跟他說話,他不理我,是沒把我這個當爸(媽)的放在眼裡嗎?我都從沒敢這麼對過我爸媽!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時,孩子如果找各種理由搪塞或拒絕,父母也會很不滿:我是你爸(媽),讓你做點事有這麼難嗎?現在就這麼不聽話,以後還了得?所以,必須採取行動,維護權威。
也有父母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和傷害,感到非常憤怒,需要發洩。保羅寫信給蘿拉抱怨,說兒子尼爾是個問題少年,成績平平不說,還經常淘氣,被老師點名叫家長。為了懲罰尼爾,保羅取消了他的暑假之旅,還對他吼道:“如果沒有進步,以後所有的暑假之旅都會被取消!”雖然尼爾“就範”了,但保羅分明感覺到他人在心不在。這讓保羅非常生氣,認為是尼爾故意和自己作對,懲罰必須升級。深入溝通後,蘿拉發現,保羅之所以如此不平和,是因為兒子和他的預期差距太大。為了尼爾,保羅喪偶後沒有再婚;為了尼爾,保羅不僅身兼兩職,還為他請了家庭教師。自己如此犧牲,兒子卻不爭氣,保羅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滿腹委屈無處訴說,兒子的不體諒更讓他感到憤怒,所以,他必須發洩。
更多的時候,父母不平和是因為自己感到恐懼和無能為力。傑夫打了同學大衛,大衛掛了彩,要去醫院治療。媽媽珍知道後火冒三丈:“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闖這麼大禍怎麼辦?”說著,朝著傑夫的屁股打了上去。傑夫被老師批評了一通,又被媽媽如此對待,便把自己關進書房,哭個不停。雖然心疼兒子,但珍卻松了一口氣,自己還不算太差勁,至少傑夫承諾下次不敢了。然而,珍心裡卻沒有表面上這麼淡定。從沒遇過這種事的珍被嚇壞了,她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老師和大衛的父母,她也不知該如何糾正傑夫打人的惡劣行為。為了緩解焦慮,減輕自己的挫折感,她只好懲罰孩子,以此來告訴自己:我真的在努力解決問題。
無論是害怕權威遭到挑戰,不滿辛苦的付出被辜負,還是痛恨自己的無能為力,很多父母都是出於發洩自身的情緒而懲罰孩子。換句話說,父母懲罰孩子的目的不是出於愛護孩子,而是為了調整自己的情緒,釋放自己內心的挫折感和憂慮,改善自身的感受,同時逃避對自己的憤怒和恢復平靜後承擔責任。
怎樣才能成為平和的父母父母的不平和源於自身的焦慮和恐懼,所以,想要成為平和的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自身的問題。
蘿拉說,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位父親常常重複自己父親曾經的嚴厲教育方式,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位母親小時候一提要求就被打罵,於是也這麼對待自己的孩子……很多人從小就意識到,自己的情感沒人重視,自己的感受甚至是危險的。所以,當自己的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內心的“小我”便被啟動,產生恐懼感,進而想要逃跑或者勃然大怒,表現出來的就是不知所措或者希望孩子閉嘴。珍妮就是這樣一位媽媽。
麥克把妹妹打哭了,珍妮不問青紅皂白,就對他一頓胖揍。不僅如此,麥克忘記帶作業本這樣的小事,都會讓珍妮忍不住發火。通過交談,蘿拉發現,珍妮從小就被父親這樣對待。只要做錯事,父親從不問原因,只會對她吼叫,甚至動手打她。蘿拉指出,我們自身的童年經歷和早期創傷,不論大小,都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孩子會以某種方式喚醒我們童年時期的不愉快經歷,每當我們情緒動盪,這些經歷就會佔據主導地位。我們要有意識地分析自己的創傷,有些吻合,有些可能很痛苦,這樣才有可能不給孩子造成新的創傷。
在蘿拉的指導下,珍妮開始有意識地認識到,當孩子“激怒”她的時候,正是觸碰到她的心理創傷。她不能以孩子為物件,重複自己童年的經歷,而是要深吸一口氣,按下暫停按鈕,打破迴圈。然後,按下自己“故事”的重撥鍵。回顧過去,感受兒時的痛苦,雖然不能改變經歷,卻可以用嶄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父親罵自己、打自己,讓她認為自己是壞小孩,她需要更深入地意識到,父親當時非常擔心她,但他無法控制自己。珍妮和其他孩子一樣,只是以自己所知的方式需求關愛和關注。當然,接受自己的故事並重新改寫,過程會很痛苦,但也是一種解放,一旦治癒這些創傷,就會成為財富。
所以,當衝突發生時,必須明白,父母根本不可能控制孩子,卻可以控制自己,學會自我調整。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童年創傷,孩子會以不同的方式告訴父母創傷的位置,讓自己回想起昔日的恐懼和憤怒。父母必須以成年人的方式,打破童年創傷的迴圈,學會正確應對這些時刻,做出主動反應,以足夠的冷靜面對孩子的行為以及背後的情感需求。這種內在的成長極為艱難,卻也最有效。
當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後,父母才有精力關注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訴求。蘿拉說,每個孩子都會經歷恐懼、憤怒、挫折和哀傷,他們需要表達這些感受,並希望父母傾聽,他們的不當行為就是一種信號。
傑夫突然變得執拗,一會兒嚷著讓爸爸買自行車,一會兒讓媽媽做便當,得到了滿足後,又會提出新的要求。這讓史密斯夫婦很生氣,認為傑夫是個問題孩子,必須交給蘿拉來管教。很快,蘿拉發現,妹妹出生後,傑夫才有了這樣的行為。原來,他是在向父母索求關注,希望可以得到和妹妹一樣的愛。
另一個孩子米莉放學回家後,開始了各種破壞行為,拿著爸爸的鼓敲個不停,還把奶奶的梳子給折斷了。爸爸大聲喝止,並讓她給奶奶道歉卻遭到了米莉的拒絕。蘿拉經過耐心引導發現,米莉是因為在學校被欺負了,不敢告訴父母,只好自己找個方式發洩而已。
當孩子遭遇某些讓他恐懼的情感時,儘管他非常清楚“規矩”,但卻無法控制,只能通過不當行為發出SOS信號,他的內心受到了傷害,需要父母的説明。他需要向父母展示,他受到了多大傷害,直到父母聽到了他的痛苦;他需要父母接受他的憤怒,幫他順利克服憤怒背後的哀傷與恐懼。如果父母認真傾聽孩子的表達,並讓他知道你非常重視他的需求,他便不再需要以憤怒作為防禦手段,憤怒也會隨之消散。反之,如果父母不予回應或是給予懲罰,其實是在告訴他,憤怒是不可接受的,他就會設法壓制,一旦時機成熟便會有更大的爆發。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蘿拉看來,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對武力和控制具有反叛的本能。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試圖對孩子實施控制,希望他們馬上馴服,而是要學會處理他們的情感,管理他們的行為。相信孩子的力量,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而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就必須學會關注自己的需求,做好自己情緒的管理者。
坐過飛機的人都知道,如果遇到危險,父母要先戴上氧氣罩,然後再給孩子戴。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夠不到氧氣罩或者不能正確使用,一旦父母出現生理障礙,孩子救不了他們,也救不了自己。因此,即使父母需要犧牲自己來挽救孩子,他們也有責任先將氧氣罩給自己戴上。
同樣的,孩子也不能自行管理憤怒。他無法阻止內心的羡慕,打了妹妹;他覺得自己不被父母深愛,耍賴求關注……那麼,與乘飛機戴氧氣罩一樣,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正確管理自己的情緒,進而幫助他們管理自己的行為。如果此時,父母過度緊張,導致精力耗盡,就像在飛機上失去知覺一樣,根本無力再幫助孩子。所以,平和的父母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正視自己的內心狀態,關注自己的感受,但不受它的驅使採取行動。
確保父母自身的杯子永遠是滿的,才能夠保證自己有足夠的快樂和時間與孩子一起分享,這樣,他們才能變得更快樂,也更願意配合。反之,如果父母自己經常感到憤恨、疲憊,或者腦海中總是充滿對孩子的負面想法,那麼,這樣的父母根本無法做到分享快樂,只有抱怨和發怒,這樣,孩子也會不開心,甚至還會和父母對著幹。當父母忘了給予自己充分的關注,才會感到自己的權利被剝奪,於是表現得消極、怨恨、沒有耐心,面對問題頻出的孩子,心態如何能平和?
當然,想要做到這點並非易事,父母必須學會正確“養育”自己。當你感到極度疲憊時,可以試著關注重要的事情,比如是否擁抱了孩子,並告訴他你非常愛他?孩子能感覺到父母的疲憊,並通過行動表達。可以尋求他人的支援,比如找一位知己,向他傾訴育兒的艱難。可以做好自我支持,就像對待你愛的人一樣,坦誠與自己交談,或者將盤子暫時留在水槽中,痛痛快快地洗個熱水澡。還可以重新來過:如果你發現自己提高了嗓門,馬上停下來,深呼吸,然後說:“噢,對不起,我不應該那樣說……我們再來一遍……我的意思是說……”你在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承擔責任,你的孩子也不會認為自己很糟糕。你為他們做出了榜樣,他們也會糾正自己的行為。
蘿拉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通過觀察父母如何控制自身情感和行為,孩子會學習控制他們的情感和行為;通過學習父母如何平和快樂地育兒,孩子也會收穫快樂的成長經歷。
懲罰更容易讓孩子相信他是個壞孩子,因為他行為不端,惹父母憤怒。懲罰會阻止孩子承擔責任,為了躲避懲罰,他會想盡辦法推卸責任,並將精力更多地放在是否還會被抓住並再次接受懲罰上,而不是關注自身行為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因為父母的強勢介入,孩子會認為正確行為不再是他的義務,而是權威人物(父母)的義務,對方有責任塑造他。於是,孩子與父母的親情受損,親子衝突只會愈演愈烈。 為何如此不平和很多父母困惑:我知道懲罰和發怒是不對的,可這孩子真的不讓人省心,這時候還讓我保持平和,我怎麼可能做得到呢?面對記者的提問,蘿拉微笑著點點頭說,她經手的個案中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蘿拉認為,這些不平和的根源在於父母自身的恐懼和焦慮。
很多父母接受了錯誤的觀點,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在挑戰他們的權威。當父母跟孩子說話時,如果孩子不能及時回應,父母會很生氣:為什麼我跟他說話,他不理我,是沒把我這個當爸(媽)的放在眼裡嗎?我都從沒敢這麼對過我爸媽!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時,孩子如果找各種理由搪塞或拒絕,父母也會很不滿:我是你爸(媽),讓你做點事有這麼難嗎?現在就這麼不聽話,以後還了得?所以,必須採取行動,維護權威。
也有父母覺得自己受了委屈和傷害,感到非常憤怒,需要發洩。保羅寫信給蘿拉抱怨,說兒子尼爾是個問題少年,成績平平不說,還經常淘氣,被老師點名叫家長。為了懲罰尼爾,保羅取消了他的暑假之旅,還對他吼道:“如果沒有進步,以後所有的暑假之旅都會被取消!”雖然尼爾“就範”了,但保羅分明感覺到他人在心不在。這讓保羅非常生氣,認為是尼爾故意和自己作對,懲罰必須升級。深入溝通後,蘿拉發現,保羅之所以如此不平和,是因為兒子和他的預期差距太大。為了尼爾,保羅喪偶後沒有再婚;為了尼爾,保羅不僅身兼兩職,還為他請了家庭教師。自己如此犧牲,兒子卻不爭氣,保羅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滿腹委屈無處訴說,兒子的不體諒更讓他感到憤怒,所以,他必須發洩。
更多的時候,父母不平和是因為自己感到恐懼和無能為力。傑夫打了同學大衛,大衛掛了彩,要去醫院治療。媽媽珍知道後火冒三丈:“你怎麼這麼不聽話,闖這麼大禍怎麼辦?”說著,朝著傑夫的屁股打了上去。傑夫被老師批評了一通,又被媽媽如此對待,便把自己關進書房,哭個不停。雖然心疼兒子,但珍卻松了一口氣,自己還不算太差勁,至少傑夫承諾下次不敢了。然而,珍心裡卻沒有表面上這麼淡定。從沒遇過這種事的珍被嚇壞了,她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老師和大衛的父母,她也不知該如何糾正傑夫打人的惡劣行為。為了緩解焦慮,減輕自己的挫折感,她只好懲罰孩子,以此來告訴自己:我真的在努力解決問題。
無論是害怕權威遭到挑戰,不滿辛苦的付出被辜負,還是痛恨自己的無能為力,很多父母都是出於發洩自身的情緒而懲罰孩子。換句話說,父母懲罰孩子的目的不是出於愛護孩子,而是為了調整自己的情緒,釋放自己內心的挫折感和憂慮,改善自身的感受,同時逃避對自己的憤怒和恢復平靜後承擔責任。
怎樣才能成為平和的父母父母的不平和源於自身的焦慮和恐懼,所以,想要成為平和的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自身的問題。
蘿拉說,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經歷:一位父親常常重複自己父親曾經的嚴厲教育方式,用來教育自己的孩子;一位母親小時候一提要求就被打罵,於是也這麼對待自己的孩子……很多人從小就意識到,自己的情感沒人重視,自己的感受甚至是危險的。所以,當自己的孩子情緒失控時,父母內心的“小我”便被啟動,產生恐懼感,進而想要逃跑或者勃然大怒,表現出來的就是不知所措或者希望孩子閉嘴。珍妮就是這樣一位媽媽。
麥克把妹妹打哭了,珍妮不問青紅皂白,就對他一頓胖揍。不僅如此,麥克忘記帶作業本這樣的小事,都會讓珍妮忍不住發火。通過交談,蘿拉發現,珍妮從小就被父親這樣對待。只要做錯事,父親從不問原因,只會對她吼叫,甚至動手打她。蘿拉指出,我們自身的童年經歷和早期創傷,不論大小,都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孩子會以某種方式喚醒我們童年時期的不愉快經歷,每當我們情緒動盪,這些經歷就會佔據主導地位。我們要有意識地分析自己的創傷,有些吻合,有些可能很痛苦,這樣才有可能不給孩子造成新的創傷。
在蘿拉的指導下,珍妮開始有意識地認識到,當孩子“激怒”她的時候,正是觸碰到她的心理創傷。她不能以孩子為物件,重複自己童年的經歷,而是要深吸一口氣,按下暫停按鈕,打破迴圈。然後,按下自己“故事”的重撥鍵。回顧過去,感受兒時的痛苦,雖然不能改變經歷,卻可以用嶄新的視角重新審視。父親罵自己、打自己,讓她認為自己是壞小孩,她需要更深入地意識到,父親當時非常擔心她,但他無法控制自己。珍妮和其他孩子一樣,只是以自己所知的方式需求關愛和關注。當然,接受自己的故事並重新改寫,過程會很痛苦,但也是一種解放,一旦治癒這些創傷,就會成為財富。
所以,當衝突發生時,必須明白,父母根本不可能控制孩子,卻可以控制自己,學會自我調整。每個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童年創傷,孩子會以不同的方式告訴父母創傷的位置,讓自己回想起昔日的恐懼和憤怒。父母必須以成年人的方式,打破童年創傷的迴圈,學會正確應對這些時刻,做出主動反應,以足夠的冷靜面對孩子的行為以及背後的情感需求。這種內在的成長極為艱難,卻也最有效。
當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後,父母才有精力關注孩子不當行為背後的訴求。蘿拉說,每個孩子都會經歷恐懼、憤怒、挫折和哀傷,他們需要表達這些感受,並希望父母傾聽,他們的不當行為就是一種信號。
傑夫突然變得執拗,一會兒嚷著讓爸爸買自行車,一會兒讓媽媽做便當,得到了滿足後,又會提出新的要求。這讓史密斯夫婦很生氣,認為傑夫是個問題孩子,必須交給蘿拉來管教。很快,蘿拉發現,妹妹出生後,傑夫才有了這樣的行為。原來,他是在向父母索求關注,希望可以得到和妹妹一樣的愛。
另一個孩子米莉放學回家後,開始了各種破壞行為,拿著爸爸的鼓敲個不停,還把奶奶的梳子給折斷了。爸爸大聲喝止,並讓她給奶奶道歉卻遭到了米莉的拒絕。蘿拉經過耐心引導發現,米莉是因為在學校被欺負了,不敢告訴父母,只好自己找個方式發洩而已。
當孩子遭遇某些讓他恐懼的情感時,儘管他非常清楚“規矩”,但卻無法控制,只能通過不當行為發出SOS信號,他的內心受到了傷害,需要父母的説明。他需要向父母展示,他受到了多大傷害,直到父母聽到了他的痛苦;他需要父母接受他的憤怒,幫他順利克服憤怒背後的哀傷與恐懼。如果父母認真傾聽孩子的表達,並讓他知道你非常重視他的需求,他便不再需要以憤怒作為防禦手段,憤怒也會隨之消散。反之,如果父母不予回應或是給予懲罰,其實是在告訴他,憤怒是不可接受的,他就會設法壓制,一旦時機成熟便會有更大的爆發。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蘿拉看來,孩子和成年人一樣對武力和控制具有反叛的本能。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試圖對孩子實施控制,希望他們馬上馴服,而是要學會處理他們的情感,管理他們的行為。相信孩子的力量,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而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就必須學會關注自己的需求,做好自己情緒的管理者。
坐過飛機的人都知道,如果遇到危險,父母要先戴上氧氣罩,然後再給孩子戴。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夠不到氧氣罩或者不能正確使用,一旦父母出現生理障礙,孩子救不了他們,也救不了自己。因此,即使父母需要犧牲自己來挽救孩子,他們也有責任先將氧氣罩給自己戴上。
同樣的,孩子也不能自行管理憤怒。他無法阻止內心的羡慕,打了妹妹;他覺得自己不被父母深愛,耍賴求關注……那麼,與乘飛機戴氧氣罩一樣,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正確管理自己的情緒,進而幫助他們管理自己的行為。如果此時,父母過度緊張,導致精力耗盡,就像在飛機上失去知覺一樣,根本無力再幫助孩子。所以,平和的父母首要的任務就是要正視自己的內心狀態,關注自己的感受,但不受它的驅使採取行動。
確保父母自身的杯子永遠是滿的,才能夠保證自己有足夠的快樂和時間與孩子一起分享,這樣,他們才能變得更快樂,也更願意配合。反之,如果父母自己經常感到憤恨、疲憊,或者腦海中總是充滿對孩子的負面想法,那麼,這樣的父母根本無法做到分享快樂,只有抱怨和發怒,這樣,孩子也會不開心,甚至還會和父母對著幹。當父母忘了給予自己充分的關注,才會感到自己的權利被剝奪,於是表現得消極、怨恨、沒有耐心,面對問題頻出的孩子,心態如何能平和?
當然,想要做到這點並非易事,父母必須學會正確“養育”自己。當你感到極度疲憊時,可以試著關注重要的事情,比如是否擁抱了孩子,並告訴他你非常愛他?孩子能感覺到父母的疲憊,並通過行動表達。可以尋求他人的支援,比如找一位知己,向他傾訴育兒的艱難。可以做好自我支持,就像對待你愛的人一樣,坦誠與自己交談,或者將盤子暫時留在水槽中,痛痛快快地洗個熱水澡。還可以重新來過:如果你發現自己提高了嗓門,馬上停下來,深呼吸,然後說:“噢,對不起,我不應該那樣說……我們再來一遍……我的意思是說……”你在為自己的不當行為承擔責任,你的孩子也不會認為自己很糟糕。你為他們做出了榜樣,他們也會糾正自己的行為。
蘿拉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通過觀察父母如何控制自身情感和行為,孩子會學習控制他們的情感和行為;通過學習父母如何平和快樂地育兒,孩子也會收穫快樂的成長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