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虎父為兒鋪的路為什麼會越走越難?

很多人認為, 事業成功的父母會為孩子搭建比較好的成長平臺, 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 卻忽略了這種平臺本身就縮小了孩子成長的空間, 提高了他們獲得成功的難度。 孩子會認為, 無論自己多麼努力, 所收穫的成果與父母的巨大成就相比都會顯得“太小”。

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些, 幫助孩子瞭解自己擁有的優勢, 並知道如何借勢發展, 他們之間就會形成良性的互動。 如果父母不切實際地以高標準要求孩子, 則會讓他們處於焦慮之中, 形成低自我價值, 最終以放棄成長對抗父母帶來的成長壓力。

Advertisiment

兒子的問題成了家裡的痛點

心航路的接線老師對劉子蟬的印象特別深刻。 她在預約電話中反復說, 自己和老公在事業上很有成就, 兒子王奇(化名)卻沒有遺傳他倆的任何優秀品質。 她懷疑這孩子在婦產醫院抱錯了。 如果去做親子鑒定, 會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一旦確認抱錯了, 如何與醫院交涉?又通過什麼途徑找回自己的親生兒子?

接線老師問她, 是否諮詢過醫學和法律相關的人士?劉子蟬說這一切必須在諮詢後才能有實質性的進展, 她懇請馬上替她預約諮詢。

與劉子蟬第一次見面, 我發現這是一位端莊秀麗的女士, 寒暄間流露出幹練。 但轉入主題後, 她馬上變得焦慮、主觀、缺乏層次感。

“我老公出身貧寒,

Advertisiment
通過個人奮鬥, 現在是一家企業的董事長, 我自己的公司也是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 可兒子王奇根本不隨我們……”劉子蟬介紹說, 王奇從小就很萎靡, 整天耷拉著腦袋, 悶不作聲。 他的“厭學”好像是與生俱來的, 在普通中學成績也永遠排在最後。 進入青春期, 情緒極不穩定, 經常亂發脾氣、摔砸物品、玩遊戲, 有的時候晚上玩得太晚, 第二天就曠課。

劉子蟬將諮詢安排在“親子鑒定”之前, 已經充分表明, 她內心其實很清楚兒子的身世。 每個人人格的形成與先天遺傳、後天環境等諸多因素相關, 當一個母親不滿意孩子到了懷疑血緣關係時, 我能感受到這種無助, 她希望用外在的藉口來推卸對孩子的教育責任。

劉子蟬告訴我, 無論在什麼場合,

Advertisiment
只要別人提及孩子, 她就會渾身不自在, “現在中年人在社交應酬中最常見的話題就是孩子, 我覺得人家的孩子都有閃光點, 可是一想起王奇, 我的情緒馬上就低落下來, 甚至猜測別人存心讓我難堪……”劉子蟬曾多次因為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在應酬時中途離場。

最近, 壓力更是從四面八方向她襲來, 她有種窒息的感覺。 王奇已經三周沒有去學校了, 晝夜顛倒地玩遊戲;老公整天唉聲歎氣, 抱怨怎麼會有這樣的兒子;上周, 陪大客戶吃飯時, 她又因孩子話題失態, 由此引發對方對她的不信任, 並無期限地推遲合作……

顯然, 兒子王奇的行為不僅破壞了家庭氣氛、夫妻感情, 而且在母親的潛意識裡形成了痛點, 變成了一顆隨時引爆的情緒炸彈。

Advertisiment
從劉子蟬的描述中, 我覺得王奇的確存在一些行為問題, 但絕不至於讓母親有如此強烈的反應。 是母親避重就輕還是另有隱情?

為了讓劉子蟬全面地看問題, 我給她佈置了一項任務, 分別寫出孩子的10條優點和10條缺點。 劉子蟬很順利地寫出了10條缺點, 卻沒有寫出一條優點。

每個孩子都會有優點, 就算別人眼中乏善可陳的孩子, 母親也能找出諸如從不挑食、長得比較白等特點。 劉子蟬眼中的兒子沒有優點, 是比較極端的。 從以往的經驗看, 這種極端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孩子不僅存在行為問題, 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無法克服的現實困難;二是父母對孩子的期許過高, 超出了孩子的能力範圍;三是父母心理健康水準過低,

Advertisiment
陷入了絕對化的思維模式。

在母親眼中沒有優點的孩子, 他是如何感知自己、感知他人的呢?親子關係就像蹺蹺板, 父母一方過於強大, 孩子只能處於劣勢地位, 他的生命能量在壓抑下不斷地消耗, 卻沒有任何補充。

父母擔心的只是自己的面子

王奇一米八的個頭, 瘦削得讓人心疼。 原本應該上高三的他, 因為曠課太多休學兩年, 現在還是高一。 他臉色灰濛濛的, 沒有絲毫朝氣。 他無奈而又無所謂地坐在我的對面, 眼睛始終看著地面, 做出一副“任你怎麼說, 我自巋然不動”的姿態。

“小夥子, 你今天來是父母安排的還是自己要求的?”

“我從來沒有任何要求, 他們說什麼都行。 ”

“你真隨和。 ”

“這不叫隨和,這是任人宰割。我就像個寄生蟲,厚著臉皮得過且過。我的存在使他們的人生不完美了,他們一直在尋找體面的理由把我掃地出門……”王奇好像很清楚自己的處境,雖然劉子蟬告訴我,她對兒子身世的懷疑從未在兒子面前暴露過,而事實上,孩子是極為敏感的。

“如果他們不愛你,為什麼百忙之中還為你安排諮詢?作為父母,他們內心還是希望你找到生活的價值和樂趣。”

王奇顯然有點驚訝,看得出他在糾結是否和我繼續交流。我沒有急於說話,看到他用衣服緊緊裹住自己,我遞給他一個披肩,示意他蓋在膝蓋上。王奇告訴我,父母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因為羞於讓別人知道家裡有個不爭氣的兒子,他們讓王奇在一所偏僻的學校寄宿,卻說是為了安全考慮,因為生意場上得罪了不少人。

“多年來,我將他們所有的言行聯繫在一起,終於明白了,他們真正擔心的不是我的安全,而是他們自己的面子。大家不會信任一個連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的人,不會相信一個不愛自己孩子的人,所以,他們就算覺得我是一個絆腳石,也會在表面上做得滴水不漏。”王奇說這些話時不假思索,我知道這些念頭在他的腦海中反復出現過很多次,並已固化為他解讀父母一切行為的前提和假設。

是什麼讓王奇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溝通不暢讓孩子產生了誤解,還是孩子揣摩到了父母的真正意圖,抑或是父母自然流露的態度讓孩子把問題轉移到自己身上?此時的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王奇的自我價值感很低,母親所羅列的問題行為很可能與此有關。

在成長過程中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通常會通過各種方式尋求以下目標:

一是注意。孩子會做出積極或消極的事來贏得關注。如果父母和老師只給予消極關注,即在孩子做錯事時批評,做出積極努力時卻不及時回應,這無疑給孩子造成一個錯覺,認為只有做錯事才會被關注。

二是權力。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往往要尋找權力感。有的孩子因為犯錯誤經常被父母斥責,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摔砸家中的物品。這個時候父母可能因為擔心觸怒孩子,態度會變得緩和一些,孩子就會誤以為自己鎮住了父母。父母態度的轉變強化了孩子的暴力傾向,他找到了獲得權力的方法以及使用權力的時機。

三是報復。讓父母痛苦,比如學業上的失敗、沉溺網路等等,父母越束手無策,他們越覺得達到了目的。

四是回避。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回避與人進行情感的連接,以避免新的傷害,結果導致溝通能力的退化。

孩子成了夫妻較量的靶子

在與王奇的交流中,我對他的家庭模式有了一些把握。父親王一事業成功、目空一切,看不慣王奇的言行時常說:“自古虎父無犬子,咱家邪了,我怎麼會有這個兒子?”每當這個時候,母親劉子蟬就會竭力聲明孩子的壞習慣與自己無關。

得知我要邀請王一加入諮詢,劉子蟬的表情又驚又喜。她告訴我王一很固執,堅信他自己不但不需要心理諮詢,而且可以做別人的導師。但劉子蟬心裡也很清楚,如果王一不改變,家裡的氣氛是不會好轉的。

王一出身貧寒,家中有8個兄弟姐妹。他出生的時候,一個出家人告訴他母親,未來小兒子最有出息,父母能跟著享受榮華富貴。沒有文化的母親認定這是仙人點化,給小兒子起名“王一”,意思是希望他永遠第一。在生活中,母親對王一的照顧無微不至。他們全家睡通鋪,夏天蚊子多的時候,母親就在中間掛起一個蚊帳,只讓王一進去睡覺。每天吃飯,只有王一吃好之後才允許其他孩子吃。她還無比信任王一,用“成大器的人就是不一樣”來解釋兒子的一切行為。在父母的眼中,家族的興衰就系于王一身上,王一的骨子裡也充滿了霸氣。他如願考上重點大學,娶了家世不錯的劉子蟬,也成就了一番事業。

王一在戀愛時曾和劉子蟬開玩笑,“如果將來孩子隨了你,學習不好,再嬌裡嬌氣就麻煩了。”這句話成了劉子蟬心中的魔咒,她期盼孩子像老公一樣聰明,像自己一樣高貴。

王一要求王奇從小一定要強勢,成為小朋友的領袖。每次王奇被小朋友打哭,回家之後王一不但不安慰,反而要狠狠揍他。王奇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王一就會譏諷:“我當年一邊玩一邊學始終是全班第一,你學習為什麼這樣費勁?到底隨了誰?”每次劉子蟬都像被馬蜂蜇了,馬上責問王奇:“我們家的人無論什麼時候都是挺胸昂頭,你咋就這樣膽小怕事?”王奇就這樣成了夫妻間內心較量的靶子。

的確,王一成長的經歷再一次印證了“羅森塔爾效應”。1968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發展測驗”。然後,他們以讚美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老師。8個月後,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性格也更為開朗,求知欲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而實際上,這是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他們提供的名單其實是隨機抽取的。

王一的父母認同了“仙人”的點撥,堅信王一肯定能成大器,這種掩飾不住的熱情通過眼神、笑容、音調滋養著王一,激勵他更加努力,而優異的成績再次強化了他的自信心,他被積極期待塑造成了“虎子”。在陪伴兒子的成長過程中,王一本來希望用自己的成功鞭策孩子,卻無形中給孩子施加了壓力。王奇永遠擺脫不了父親的光環,他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在父母的眼中都是沒有價值的。

安全感是家庭結構的支柱

王一的悟性很高。在閱讀了我推薦的幾本教育書籍之後,他主動與劉子蟬來到我的心理諮詢室。當我將王奇自我價值感低的原因分析給他們時,夫妻倆都為自己給兒子造成的傷害而難過,劉子蟬甚至痛哭失聲。

我建議,由諮詢師、父母成立一個幫助孩子找回自信的學習小組,共同討論孩子面臨的問題,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夫妻回家實施,週末過來分享,鞏固取得的成果,然後制定下一步的計畫。

針對這對夫妻爭強好勝的特點,我設立了競爭機制,看誰支援孩子成長的方案更積極、更有效。每次交流中,兩人都爭著說孩子本周的進步,他們的交流越來越正向了。

王奇的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接受諮詢的第三天,他回到學校。之後的幾周中,他不到學校的天數逐漸減少,第四周終於做到了全勤。每個週末過來,他都比較主動地與我討論學校的事情,人也變得陽光多了。

一個月過去後,王一夫妻驚喜地發現,當他們用平等、關懷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時候,奇跡出現了——孩子開始在慢慢地自我改善。

表面上,這個諮詢的目標是説明王奇建立家庭安全感,敢於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建立平等和諧的家庭關係。而在實際的諮詢中,我對王一和劉子蟬的諮詢占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劉子蟬認為婚姻關係的重塑過程,恰恰是幫助孩子營造和諧家庭氣氛的過程。

很多人認為,事業成功的父母會為孩子搭建比較好的成長平臺,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卻忽略了這種平臺本身就縮小了孩子成長的空間,提高了他們獲得成功的難度。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獲得父母讚賞的機會很少,無論自己多麼努力,所收穫的成果與父母的巨大成就相比都會顯得“太小”,更不用說贏得父母發自內心的認可了。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些,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撫慰,幫助孩子瞭解自己擁有的優勢,並知道如何借勢發展,他們之間就會形成良性的互動。如果父母不切實際地以高標準要求孩子,則會讓他們處於焦慮之中,形成低自我價值,最終以放棄成長來對抗父母帶來的成長壓力。

“這不叫隨和,這是任人宰割。我就像個寄生蟲,厚著臉皮得過且過。我的存在使他們的人生不完美了,他們一直在尋找體面的理由把我掃地出門……”王奇好像很清楚自己的處境,雖然劉子蟬告訴我,她對兒子身世的懷疑從未在兒子面前暴露過,而事實上,孩子是極為敏感的。

“如果他們不愛你,為什麼百忙之中還為你安排諮詢?作為父母,他們內心還是希望你找到生活的價值和樂趣。”

王奇顯然有點驚訝,看得出他在糾結是否和我繼續交流。我沒有急於說話,看到他用衣服緊緊裹住自己,我遞給他一個披肩,示意他蓋在膝蓋上。王奇告訴我,父母所做的一切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因為羞於讓別人知道家裡有個不爭氣的兒子,他們讓王奇在一所偏僻的學校寄宿,卻說是為了安全考慮,因為生意場上得罪了不少人。

“多年來,我將他們所有的言行聯繫在一起,終於明白了,他們真正擔心的不是我的安全,而是他們自己的面子。大家不會信任一個連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好的人,不會相信一個不愛自己孩子的人,所以,他們就算覺得我是一個絆腳石,也會在表面上做得滴水不漏。”王奇說這些話時不假思索,我知道這些念頭在他的腦海中反復出現過很多次,並已固化為他解讀父母一切行為的前提和假設。

是什麼讓王奇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溝通不暢讓孩子產生了誤解,還是孩子揣摩到了父母的真正意圖,抑或是父母自然流露的態度讓孩子把問題轉移到自己身上?此時的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王奇的自我價值感很低,母親所羅列的問題行為很可能與此有關。

在成長過程中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通常會通過各種方式尋求以下目標:

一是注意。孩子會做出積極或消極的事來贏得關注。如果父母和老師只給予消極關注,即在孩子做錯事時批評,做出積極努力時卻不及時回應,這無疑給孩子造成一個錯覺,認為只有做錯事才會被關注。

二是權力。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往往要尋找權力感。有的孩子因為犯錯誤經常被父母斥責,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摔砸家中的物品。這個時候父母可能因為擔心觸怒孩子,態度會變得緩和一些,孩子就會誤以為自己鎮住了父母。父母態度的轉變強化了孩子的暴力傾向,他找到了獲得權力的方法以及使用權力的時機。

三是報復。讓父母痛苦,比如學業上的失敗、沉溺網路等等,父母越束手無策,他們越覺得達到了目的。

四是回避。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回避與人進行情感的連接,以避免新的傷害,結果導致溝通能力的退化。

孩子成了夫妻較量的靶子

在與王奇的交流中,我對他的家庭模式有了一些把握。父親王一事業成功、目空一切,看不慣王奇的言行時常說:“自古虎父無犬子,咱家邪了,我怎麼會有這個兒子?”每當這個時候,母親劉子蟬就會竭力聲明孩子的壞習慣與自己無關。

得知我要邀請王一加入諮詢,劉子蟬的表情又驚又喜。她告訴我王一很固執,堅信他自己不但不需要心理諮詢,而且可以做別人的導師。但劉子蟬心裡也很清楚,如果王一不改變,家裡的氣氛是不會好轉的。

王一出身貧寒,家中有8個兄弟姐妹。他出生的時候,一個出家人告訴他母親,未來小兒子最有出息,父母能跟著享受榮華富貴。沒有文化的母親認定這是仙人點化,給小兒子起名“王一”,意思是希望他永遠第一。在生活中,母親對王一的照顧無微不至。他們全家睡通鋪,夏天蚊子多的時候,母親就在中間掛起一個蚊帳,只讓王一進去睡覺。每天吃飯,只有王一吃好之後才允許其他孩子吃。她還無比信任王一,用“成大器的人就是不一樣”來解釋兒子的一切行為。在父母的眼中,家族的興衰就系于王一身上,王一的骨子裡也充滿了霸氣。他如願考上重點大學,娶了家世不錯的劉子蟬,也成就了一番事業。

王一在戀愛時曾和劉子蟬開玩笑,“如果將來孩子隨了你,學習不好,再嬌裡嬌氣就麻煩了。”這句話成了劉子蟬心中的魔咒,她期盼孩子像老公一樣聰明,像自己一樣高貴。

王一要求王奇從小一定要強勢,成為小朋友的領袖。每次王奇被小朋友打哭,回家之後王一不但不安慰,反而要狠狠揍他。王奇在學習上遇到困難,王一就會譏諷:“我當年一邊玩一邊學始終是全班第一,你學習為什麼這樣費勁?到底隨了誰?”每次劉子蟬都像被馬蜂蜇了,馬上責問王奇:“我們家的人無論什麼時候都是挺胸昂頭,你咋就這樣膽小怕事?”王奇就這樣成了夫妻間內心較量的靶子。

的確,王一成長的經歷再一次印證了“羅森塔爾效應”。1968年,兩位美國心理學家來到一所小學,他們從一至六年級中各選3個班,在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發展測驗”。然後,他們以讚美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老師。8個月後,他們又來到這所學校,結果名單上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進步,性格也更為開朗,求知欲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也特別融洽。而實際上,這是心理學家進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實驗,他們提供的名單其實是隨機抽取的。

王一的父母認同了“仙人”的點撥,堅信王一肯定能成大器,這種掩飾不住的熱情通過眼神、笑容、音調滋養著王一,激勵他更加努力,而優異的成績再次強化了他的自信心,他被積極期待塑造成了“虎子”。在陪伴兒子的成長過程中,王一本來希望用自己的成功鞭策孩子,卻無形中給孩子施加了壓力。王奇永遠擺脫不了父親的光環,他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在父母的眼中都是沒有價值的。

安全感是家庭結構的支柱

王一的悟性很高。在閱讀了我推薦的幾本教育書籍之後,他主動與劉子蟬來到我的心理諮詢室。當我將王奇自我價值感低的原因分析給他們時,夫妻倆都為自己給兒子造成的傷害而難過,劉子蟬甚至痛哭失聲。

我建議,由諮詢師、父母成立一個幫助孩子找回自信的學習小組,共同討論孩子面臨的問題,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案。夫妻回家實施,週末過來分享,鞏固取得的成果,然後制定下一步的計畫。

針對這對夫妻爭強好勝的特點,我設立了競爭機制,看誰支援孩子成長的方案更積極、更有效。每次交流中,兩人都爭著說孩子本周的進步,他們的交流越來越正向了。

王奇的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接受諮詢的第三天,他回到學校。之後的幾周中,他不到學校的天數逐漸減少,第四周終於做到了全勤。每個週末過來,他都比較主動地與我討論學校的事情,人也變得陽光多了。

一個月過去後,王一夫妻驚喜地發現,當他們用平等、關懷的目光看待孩子的時候,奇跡出現了——孩子開始在慢慢地自我改善。

表面上,這個諮詢的目標是説明王奇建立家庭安全感,敢於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建立平等和諧的家庭關係。而在實際的諮詢中,我對王一和劉子蟬的諮詢占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劉子蟬認為婚姻關係的重塑過程,恰恰是幫助孩子營造和諧家庭氣氛的過程。

很多人認為,事業成功的父母會為孩子搭建比較好的成長平臺,為他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卻忽略了這種平臺本身就縮小了孩子成長的空間,提高了他們獲得成功的難度。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獲得父母讚賞的機會很少,無論自己多麼努力,所收穫的成果與父母的巨大成就相比都會顯得“太小”,更不用說贏得父母發自內心的認可了。如果父母能夠意識到這些,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撫慰,幫助孩子瞭解自己擁有的優勢,並知道如何借勢發展,他們之間就會形成良性的互動。如果父母不切實際地以高標準要求孩子,則會讓他們處於焦慮之中,形成低自我價值,最終以放棄成長來對抗父母帶來的成長壓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