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傳統家庭是:“家有一老, 如有一寶”
現在的小家庭則是:“家有一小, 如有一魔”
孩子一再犯錯, 家長該怎麼辦?
3歲的小庭很喜歡巴斯光年(電影《玩具總動員》中的角色), 所以媽媽給他買了一個巴斯光年的玩具。 有一次媽媽出門時把玩具放在桌子上, 小庭想玩, 可是桌子太高了, 怎麼也拿不著, 這讓她十分懊惱和沮喪。 可是小庭並不放棄, 小手努力、再努力地往前伸, 結果一不小心玩具掉了下來, 摔壞了。 小庭十分慌張地看著它, 心想完蛋了!要是被媽媽發現該怎麼辦呢?
果然, 媽媽剛到家就發現了掉在地上的玩具,
Advertisiment
處罰本身無意義
教育心理學家表示“短時間內的抑止是會對孩子造成一定傷害的錯誤行為”, 除此之外, 處罰行為本身並無太大的意義。 父母處罰孩子, 只能留給孩子短期的印象, 這類印象大多是處罰行為本身以及在處罰過程中孩子所受到的痛楚, 對於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認知卻相當有限, 因此想要使用“處罰”來達到規範行為、糾正錯誤的目的, 會很難達到父母的期望。
避免傷害性擴大
處罰行為的益處是可以阻止不幸事件的發生,
Advertisiment
處理孩子犯錯的6項原則
1. 父母要制怒
面對孩子做了錯事, 父母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 先想想為何孩子需要以不當的手段(如欺騙)來獲取她想要的東西, 或掩飾她的錯誤。
2. 給孩子解釋的機會
父母應詢問孩子說謊的動機以及該物品對她的重要性。 借此瞭解孩子欺騙大人的目的, 並且適時教育, 糾正其偏差的觀念及行為。
3. 重申原則
父母須再一次明確地告知孩子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不被允許的,
Advertisiment
4. 決定處罰方式
可由父母和孩子共同討論出雙方都能接受的處罰方式(如一天不看電視、少吃一次甜點、減少零用錢、打手心或屁股等);或是由父母單方面決定, 然後告知孩子。
5. 徹底執行處罰
經過事前溝通及事後檢討, 父母一定要徹底執行對孩子的處罰, 使孩子真正體會父母的教育原則, 並避免再次發生同樣的錯誤。
6. 事後修補關係
處罰事件過後, 父母要找機會跟孩子溝通, 讓孩子感覺到該處罰只針對本次錯誤行為, 並不會影響到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 同時也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使孩子因為犯一次錯就失去了自尊與自信。
Advertisiment
以溝通取代處罰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無論父母是否選擇使用處罰的手段, “事前溝通”都是教育的基本原則, 而“溝通”和“處罰”都可以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溝通”著重在事前的告知與說明。 孩子年幼時的生活教育在其成長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教導孩子如何分辨是與非、對與錯、該與不該以及何種行為不被允許等等。 一旦孩子能夠清楚地接受你灌輸的觀念, 並且確實做到, 處罰行為自然就沒有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處
罰?三思而後行
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相當重視, 並且做到了事前的教育和溝通, 然而孩子難免會疏忽、遺忘了父母的叮嚀, 此時, 適時、適當的提醒或是處罰將會幫助父母有效管教孩子。
Advertisiment
另外, 雖然通過“溝通”與“處罰”都能達到教育下一代的目的, 但是由於親子間的生長環境、教育背景並不相同, 再加上彼此的心智年齡、學習能力等差異, 父母是否要把處罰的方式作為教育的手段, 實在需要三思而後行。
“罰”與“不罰”的兩難
原則上, “罰”與“不罰”應該取決於該項錯誤行為的性質。 如果孩子知道說謊是不對的“行為”, 但是為了得到她想要的東西而不擇手段時, 那麼適當的處罰將有助於孩子的品格培養。 但如果是孩子的“能力”不足, 無法分辨說謊是一件不對的行為時, 那麼即使父母給予再多的處罰, 也無法改變孩子的認知, 該項錯誤將不可避免地一再重演。 因此, 家長再面臨“罰”與“不罰”的兩難局面時, 應該先冷靜思考孩子錯誤行為的性質,再決定採取何種適當的措施。如果最後真的必須要處罰孩子,請選擇合理的處罰方式,以免徒勞無功,又破壞親子關係。
處罰並非教育的目的
總而言之,考慮到處罰的使用時機、使用後的成效以及對孩子日後的影響,父母們在施行處罰前,應該花較多的時間衡量各種主客觀環境,比如孩子對於何種處罰方式較能接受,同時又可以使其偏差行為獲得矯正,從而使錯誤不至於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出現。
“處罰”的價值只在於短時間內對孩子特定錯誤行為的制止與糾正。要達到教育下一代的目的,僅靠“處罰”是不夠的,“事前的溝通與說明”、“事後的檢討與強化”將會是為人父母所可以依賴的好方法。
合理的處罰方式
名稱
說明
方法
剝奪式
以移除孩子喜愛的事物為主,讓孩子知道當他做出錯誤行為時,可能會面臨的後果。1.不准看電視;2. 不能打電子玩具;3.不給零用錢。
施予式
以直接訓話或施以生理上的處罰為主,當孩子做一些危險的行為時能夠立刻停止,並且瞭解他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1.言語訓斥;2.打屁股;3.打手心。備註:
“施予式”的處罰並不等於“體罰”。處罰的目的是要使孩子瞭解錯誤所在,並且及時阻止孩子做出會傷害到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但是“體罰”卻可能造成孩子被羞辱的感覺,因此過激的體罰,容易給孩子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甚至影響其價值觀和人際關係。
處罰的益處
消極的益處
防止重大傷害事件的發生。
積極的益處
可借助處罰的過程,溝通親子間有差別的觀念,瞭解彼此對於特定事件的想法,以及加強親子間的對話與互動。
適當及時的處罰可以幫助孩子避免危險、減少傷害並趁機進行教育,這才是“處罰”的目的所在。
“事前溝通”是教育的基本原則,而“溝通”和“處罰”都可以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撰文/王師)
應該先冷靜思考孩子錯誤行為的性質,再決定採取何種適當的措施。如果最後真的必須要處罰孩子,請選擇合理的處罰方式,以免徒勞無功,又破壞親子關係。處罰並非教育的目的
總而言之,考慮到處罰的使用時機、使用後的成效以及對孩子日後的影響,父母們在施行處罰前,應該花較多的時間衡量各種主客觀環境,比如孩子對於何種處罰方式較能接受,同時又可以使其偏差行為獲得矯正,從而使錯誤不至於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複出現。
“處罰”的價值只在於短時間內對孩子特定錯誤行為的制止與糾正。要達到教育下一代的目的,僅靠“處罰”是不夠的,“事前的溝通與說明”、“事後的檢討與強化”將會是為人父母所可以依賴的好方法。
合理的處罰方式
名稱
說明
方法
剝奪式
以移除孩子喜愛的事物為主,讓孩子知道當他做出錯誤行為時,可能會面臨的後果。1.不准看電視;2. 不能打電子玩具;3.不給零用錢。
施予式
以直接訓話或施以生理上的處罰為主,當孩子做一些危險的行為時能夠立刻停止,並且瞭解他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1.言語訓斥;2.打屁股;3.打手心。備註:
“施予式”的處罰並不等於“體罰”。處罰的目的是要使孩子瞭解錯誤所在,並且及時阻止孩子做出會傷害到自己和他人的行為;但是“體罰”卻可能造成孩子被羞辱的感覺,因此過激的體罰,容易給孩子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甚至影響其價值觀和人際關係。
處罰的益處
消極的益處
防止重大傷害事件的發生。
積極的益處
可借助處罰的過程,溝通親子間有差別的觀念,瞭解彼此對於特定事件的想法,以及加強親子間的對話與互動。
適當及時的處罰可以幫助孩子避免危險、減少傷害並趁機進行教育,這才是“處罰”的目的所在。
“事前溝通”是教育的基本原則,而“溝通”和“處罰”都可以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撰文/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