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衣櫥裡有個鬼,我怕怕!

衣櫥裡有個鬼, 我怕怕!

小祺已經上大班了, 每晚上床時就是爸媽的頭痛時間, 她總是要擠上爸媽的床說, 她不敢一個人睡、她會怕怕, 媽媽問她怕什麼?她有時是怕黑、有時是怕窗外有東西、怕衣櫥裡有個鬼, 有時是怕故事書裡的怪物會跑出來……, 真不知道她是真怕還是找藉口要人陪?

“害怕”是3~6歲的孩子極為常見的情緒, 這個階段他們害怕的範圍比先前更加擴大, 除了真實遭遇過的驚嚇經驗, 例如:身體受傷、走失找不到媽媽、被動物驚嚇、惡夢等。 孩子也會害怕一些虛幻的事物, 如:黑暗裡躲著的妖怪、動畫片裡的魔鬼、故事裡的巫婆,

Advertisiment
也因為如此, 孩子說出的害怕常讓大人覺得可笑、不合邏輯, 但孩子害怕的複雜化, 其實意味著發展的躍進。

孩子害怕的原因:

1.自我中心的減少:幼稚園階段的孩子已經漸漸能理解別人的感受, 所以當孩子看到別人受到傷害, 可能會想像別人的痛苦, 而感到悲傷害怕。

2.推理能力的增進:較大幼兒已能理解簡單的因果關係, 也能做簡單的類推, 比如說孩子知道人老了會死掉後, 可能會很擔心自己的媽媽也會老、也會死掉, 看到別人的不幸, 也會害怕不幸降臨在自己或家人的身上。

3.想像力的增進:幼兒常常沉浸在幻想的世界裡, 這些豐富的想像幫助幼兒表現了自己的想法與情緒。 但因為幼兒常以為物品也有生命,

Advertisiment
且難以區分真實與虛構故事的差異, 所以常被自己逼真的想像給嚇到。

孩子的害怕並非毫無根據, 許多害怕是來自可能的猜測, 因此孩子會害怕迷路、害怕壞人、害怕大卡車, 這都有助於孩子適度的自我保護。 但是如果孩子的焦慮害怕已經干擾到日常生活, 父母或其它照顧者可以試試下面的方法。

和害怕說Bye Bye 的4個方法

1.接納孩子害怕的感受:在我們的文化中, 「害怕」常被認為是負向的情緒表現, 是「膽小懦弱」的行為, 所以父母常常有意無意要求孩子壓抑害怕的情緒, 常用的方法是:

◆提出社會期待:“男孩子要勇敢一點!”

◆嘲諷:“你還在吃手指啊!”

◆威脅:“你再不去睡我就揍人!”

◆強迫:“在沒有開燈的房間裡面待10分鐘。

Advertisiment

◆說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鬼。 ”

◆懷疑:“真的那麼可怕嗎?”

以上的說法只是造成孩子更大的壓力, 無助于減少孩子的恐懼。

2.瞭解孩子害怕的原因:爸媽要相信孩子的感受, 害怕表示孩子覺得不安全、也透露需要父母支援的訊息。 瞭解孩子害怕的是真實的情境, 或是想像的事物, 再幫助孩子面對問題。 要提醒爸媽的是, 幼兒常見害怕是來自電視節目, 需細心篩選適合幼兒的節目。

3.陪伴孩子一起找出減輕害怕的方法:幼兒無法用說理分析來減輕害怕, 他們需要具體真實地感受到安全。 通常陪著幼兒一起行動最為有效, 例如:陪著孩子巡視房間的每個角落、一起選

一盞小燈讓室內明亮、在固定位置擺放心愛玩偶陪伴、安排夜遊活動讓孩子感受黑夜的樂趣。

Advertisiment
此外, 要給予孩子愛的保證, 保證父母一定會保護他, 必要時和孩子約定到他臥室探視、陪伴的時間。

4.抒發害怕的情緒:可以藉由說故事、畫圖、遊戲, 讓孩子表達害怕的感覺, 討論害怕時怎麼辦, 分享害怕的經歷, 幫助孩子抒發與重整。 對男孩也應該尊重他一樣有表達害怕的權利, 不須為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愧。

遇到孩子害怕的表現, 除非是嚴重問題, 如長期惡夢、行為異常, 需請專家診斷, 正常孩子隨著年紀增長, 心智會日益成熟, 幼年時的恐懼即會慢慢消失, 爸媽不妨輕鬆看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