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表現寶寶另一種自由是:玩

大多數情況下, 孩子會通過很多種方式來證明自己是很自由的, 例如:玩、吃、唱、跳、靜等等變現行為。 有一天傍晚, 我坐在樓下乘涼, 看到3歲的妞妞和爸爸媽媽抱著一個彩色皮球出來玩。 妞妞爸爸長得很有書卷氣, 媽媽則是一副溫婉賢淑的樣子。
敗興而歸的拍球練習
三個人站成一個圓圈, 媽媽說:“來吧, 咱們開始練習。 ”說著就把球給了妞妞。 妞妞拍了一下, 球滾到了爸爸腳邊。 爸爸撿起球, 遞給妞妞說:“接著拍。 ”妞妞拍了一下, 球又滾到了一邊。 妞妞叫了一聲, 有些不高興。 媽媽把球撿起來, 自己拍了幾下, 告訴女兒,
Advertisiment
這樣拍就可以了。 女兒用兩隻小手把球搶了過來, 又拍了一下, 球再次滾到了一邊。
現在輪到爸爸示範了, 他一邊讓女兒看著, 一邊說:“你看, 要這樣拍。 不要拍旁邊, 要拍上邊。 ”妞妞伸著手叫:“我拍!”她拍了兩下後, 身子低了下去, 因為球跳不高。 當球滾開的時候, 妞妞雙手觸地, 很痛苦地叫著, 因為沒能繼續拍到球。 這時媽媽趕緊走過去拉起她說:“地下髒, 不要摸地。 快起來再拍!”爸爸說:“你要多練習, 身子不要蹲下去, 要站直, 才會拍好的。 ”
妞妞繼續拍, 拍了4個!我暗暗替她高興。 但是, 當球再次滾落到路邊時, 她非常不高興地叫起來, 並順勢坐在地上。 爸爸媽媽一起來拉她, 並拍打她粉色裙子上的塵土。 妞妞不配合地扭動著, 爸爸四處看了看,
Advertisiment
樣子有些難為情, 但仍舊用很克制的聲音說:“你不好好練習, 我們回家吧。 ”妞妞跟在爸爸媽媽後面, 一邊不情願地走著一邊哭喊著:“我不回家, 我還要拍球!”
耐心指導不如放任
其實, 妞妞的爸媽, 是我見過最有耐心的父母。 孩子發脾氣, 他們保持了平和的態度。 但是看得出來, 他們很有挫敗感, 因為孩子不僅沒有很好地按他們的期望練習拍球, 還不停哭鬧。
問題在於, 這對年輕的知識份子父母, 用了很清晰、具體的語言指導孩子拍球, 但是他們卻不知道, 對於妞妞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 按照這些語言來準確完成動作是非常困難的。 語言指導, 在這裡不僅沒有幫助到孩子, 反而愈發使孩子體會到了挫折感。
3~5歲的孩子,
Advertisiment
有了初步的運動能力, 但是精細動作才剛剛開始發展, 獲得良好技能的主要學習方式, 是“嘗試錯誤”。 比如當妞妞不斷把球拍到一邊去的次數多了, 慢慢地就會產生內在的感覺――怎麼這樣拍總是錯的?她會逐漸矯正自己的動作, 直到碰巧動作對了, 內在的感受又會強化她, 使她下次努力重複這個對的動作。 循環往復, 良好的動作技能就會逐漸發展起來。 在孩子還沒有形成穩定的內在動作神經反應系統前, 大量的指導語言, 會干擾孩子這一過程的進行, 並使孩子的注意力從對動作的體驗中轉移出來, 陷入到既要應付不熟練的動作, 又因為做不到大人語言指導的要求而心急的雙重困境, 導致孩子產生嚴重的焦慮情緒,
Advertisiment
難以平復。
雙重自由發展能力
比較簡單的辦法是, 只在一邊陪著孩子, 讓他自己儘量自由地玩就好了, 不需要過多語言指導。 在“自由”中, 孩子有大量的機會進行“嘗試―錯誤―嘗試”這個過程, 技能會在自由玩耍中迅速發展。 另外, 這個過程也經常會被怕孩子弄髒衣服和手的家長頻頻打斷、限制。 那些過分注意衛生的家長, 也易培養出焦慮、情緒波動大且動作技能發展遲緩的孩子。 所以, 玩的時候“髒”一點兒, 是給孩子的另一種自由!
(兼職編輯:詹麗莎)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