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動學習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案例:小浩媽媽反映, 小浩上小學時每天學習都非常快樂, 自己為此對小浩的學習也很用心, 諮詢很多家長後, 總結出教育孩子的“寶貴經驗”。 每天放學見到小浩就問“老師留家庭作業了嗎”, 並不斷叮囑小浩“回家要先寫作業”。 現在小浩上初二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 小浩和父母的溝通卻越來越少了, 父母的問話也不願回答, 還流露出厭學情緒。 下半年就要升入初三了, 學習壓力越來越重, 她很擔心以目前的狀態小浩將會很難應對競爭激烈的中考。

“被動成長”毀了孩子主動性

相關心理專家分析, 小浩媽媽所反映的正是孩子“被動成長”的常見培育現象:當孩子興致勃勃地玩時,

Advertisiment
父母要把孩子抱走, 當孩子在床上安靜而自由地躺著時, 父母又讓孩子起來練習爬行。 父母問題出在方法上:以打斷和不依從于孩子原有興趣與關注點為特徵, 只是以單純的“説明孩子”為目的, 使孩子完全處於被動狀態, 阻斷孩子的主動學習過程, 可能形成孩子不良的學習接受習慣。

每個孩子在學習上有不同的表現, 用嚴格的“好習慣”來高標準要求對待孩子, 家長的“好意”往往使結果與期望相差甚遠。 所以, 家長應該少些急功近利, 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

不宜過分督促孩子

有的家長生怕孩子落後, 孩子動作慢了一點, 忍不住要催促。 孩子做作業,

Advertisiment
忍不住要去指指點點。 認為督促孩子愈多, 孩子進步就會愈快, 其實這樣的結果往往事與願違。

心理專家認為, 適當的提醒、督促是必要的, 但督促最終是為了孩子自己主動去學習, 所以督促只能適當, 而且要講究方法。 提醒孩子學習要自己安排, 如果家長每天老是命令說:“該做作業了, 不要玩了!”這就會使孩子失去學習的主動性。

養成習慣不在於每天催促, 而是要求每天做到。 告訴孩子每天必須做到按時睡覺和按時起床, 別的暫時不要求, 讓孩子知道事情的重要性。 之後, 孩子有做不到的時候, 家長應該非常堅決、簡單地說:“必須做到。 ”這樣才能使孩子的自我管理和主動能力得到更多的發展。

創造適宜學習的家庭氣氛

Advertisiment

學習是一種獨特的大腦活動, 需要適宜的氣氛, 這種良好氣氛是保證孩子形成主動學習狀態的重要條件。 有家長認為, 要求孩子好好學習必須經常說很多的道理, 其實不是這樣, 家庭教育要注意養成, 注重潛移默化, 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依靠一次次地重複以成自然, 濃厚的學習興趣依靠一點一滴培養起來, 令人乏味的說教會破壞適宜學習的氣氛, 所以家長要學會說短話, 保持正常的家庭氣氛, 讓孩子感到平和、寧靜、有安全感。

家長要用心創造一種氣氛, 就是讓孩子自己主動學習, 而不是每天放學回到家就聽從安排, 什麼時候作業, 什麼時候玩, 形成一種絕對支配和被支配的氣氛, 這對孩子學習是不利的。

Advertisiment
比如一年級孩子剛上學, 回家肯定要問家長:“媽媽, 現在可以玩嗎?”這時家長要指導孩子開始學會自己安排學習和玩耍, 家長可以說:“你能自己安排嗎?不會的媽媽幫你。 ”這樣可以發展孩子的主動性, 學著自己安排學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