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子關係的情緒互動中, 家長首先要有情緒管理的意識。 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 擅長接招、拆招, 假如我們情緒經常失控, 很容易被孩子反控制。
首先我們要學會覺察情緒。 打個比方, 有一天, 女兒放學回家, 撅著小嘴說:“媽媽, 我不高興!”“不高興”是一個很籠統的情緒, 媽媽需要幫女兒進一步分辨“不高興”究竟是什麼:失望、傷心、憤怒、羞愧、妒忌、恐懼?此時此刻, 孩子當下的感受是什麼呢?
很多父母自己都不會覺察情緒。 有一位爸爸是車間主任, 每天工作很疲憊, 總是氣哼哼的。 有一天吃飯時, 孩子的筷子掉在地上,
Advertisiment
所以, 家長一定要學會覺察情緒, 不能讓孩子為我們的情緒埋單, 這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假如家長心情不好時, 回到家後可以對孩子說:“寶貝, 媽媽今天在單位和別人發生衝突了, 我正生氣呢。 我生氣是因為同事, 跟你沒關係。 媽媽現在想休息一下, 好嗎?”這樣, 家長的負面情緒就不會攪動親子關係。
其次是接納情緒, 學會一致性表達。 理解自己的感受, 照顧對方的感受, 同時照顧情景的需要, 這就是一致性表達。
Advertisiment
一個孩子考試時緊張, 他因為自己“緊張”而感到羞愧-我是個男子漢, 怎麼能夠因為考試緊張呢?不接納自己的情緒, 會讓人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 更加緊張焦慮。 所以, 家長要告訴孩子:“你的這種情緒, 一定是有理由的, 有合理成分的, 要理解自己的感受。 ”
在接納、理解自己的感受時, 也要照顧別人的感受。 正向的認知(對事情的理解), 往往能夠得到正向的情緒, 讓我們更好地照顧對方的感受。 比如, 孩子把碗摔碎了, 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在故意搞破壞, 自然會生氣;如果家長認為孩子是想幫媽媽的忙, 只是因為力氣不足沒拿穩, 那麼, 家長就會心平氣和了。 當場合不適合發洩情緒時, 家長可以深呼吸, 喝口水, 舌頭轉一轉,
Advertisiment
第三, 要和孩子有界限。 美國有一個經典的實驗故事:經過訓練, 一個大白鼠學會通過扳動開關來獲取食物。 實驗員把大白鼠放進有一群小白鼠的房間裡。 小白鼠們非常餓, 當大白鼠從容地扳動開關讓食物流出來時, 它們歡欣雀躍, 非常崇拜大白鼠。 一段時間後, 實驗員將開關的位置調高到大白鼠永遠夠不到的位置。 第一天, 大白鼠沒能扳動開關, 小白鼠們努力地討好大白鼠, 為它撓癢癢;第二天, 大白鼠沒能扳動開關, 小白鼠們開始焦慮不安;第三天、第四天過去了, 最後憤怒的小白鼠們把大白鼠咬死了。
同理, 家長如果一直“給”孩子, 當家長沒有能力繼續給時, 孩子就會情緒失控,
Advertisiment
除此之外, 家長還要注意給孩子提供可選擇的空間和明確的底線, 經常分享情緒感受、交流觀點, 同情並客觀地鼓勵孩子, 給孩子做榜樣。 同時, 家長要勇敢地打破“家庭神話”, 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雖然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