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沒理由逆反

被父母理解的孩子, 沒有理由逆反

通過長期的觀察與瞭解, 筆者發現, 要求得不到理解與滿足, 也是孩子“逆反”的諸多原因之一。

其實, 任何人在其每一個不同的人生階段, 都會有相應的要求去促使自己不斷地通過努力去得到並獲取滿足。 孩子也是一樣的。 處於少兒時期的孩子, 他們的要求雖然比較簡單, 但是也只能通過借助父母才能實現。 體現在物資方面的要求, 主要是玩具或是他們認為好吃的東西;精神層面的要求則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關注, 比如希望爸爸媽媽陪伴著外出娛樂, 希望爸爸媽媽為自己講講故事等等。

Advertisiment
慢慢長大後, 就會增加與學校的人和事有關的需求。

1、不要簡單拒絕孩子對物資的要求

這些年來, 雖然計劃生育國策使得家庭養育子女的負擔減輕, 獨生子女成長所需的物質基本上都能到滿足。 然而由於社會的日趨繁榮, 孩子的玩具、娛樂世界五彩繽紛, 也並不是每一個家庭都能跟上這些眼花繚亂的變化的。 而且, 很多家長都能理性的認識到, 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並不見得是好事。 因此, 當幼小的孩子提出一些重複的、不合適的、“過分的”消費要求後往往會被拒絕。 在這裡, 無論家長出於經濟的原因、還是因孩子的要求是重複的、不合適的、“過分的”而表示拒絕, 我認為都是應該的。

Advertisiment
但是家長再拒絕的同時, 一定要對孩子的要求表示理解, 而且也要做到讓孩子理解父母的“拒絕”。

比如, 很多孩子總喜歡吃“肯德基”並不是因為這個東西有多好吃, 而是因為看見別的孩子吃, 或者覺得吃“肯德基”能顯排場。 儘管家長認為“肯德基”並非健康食品, 孩子不能常吃並因此拒絕, 也要細心地問問他為什麼喜歡吃“肯德基”, 或者問他是喜歡裡面的雞腿、還是油炸土豆、還是附帶的那杯飲料。 知道答案後, 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別的地方買給孩子他最喜歡的那一樣, 也可以自己在家裡仿照那樣的味道做給孩子吃。 用這樣的方法既可以消除孩子對“肯德基”的迷信, 也要讓孩子知道家長拒絕常帶孩子吃“肯德基”的理由。

Advertisiment
更重要的是, 父母同時要瞭解孩子對自己這種做法的感受, 不能因為認為自己的做法是正確的, 就可以“我行我素”, 將自己的看法、做法強加于孩子, 無視孩子的心理反應。 雖然孩子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 但也不要簡單地拒絕。

再如:孩子要求家長買一個MP4聽聽音樂。 父母如果因家庭並不寬裕不願意買, 也要對他喜歡音樂的興趣表示讚賞, 同時與他商量, 以力所能及的方式支援孩子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

2、重視孩子的精神需求

當然, 由於孩童時期的這些要求簡單, 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很容易滿足孩子物資方面的需求。 然而, 這種家庭的父母往往忙於工作, 或者基於“只要能無條件滿足孩子對物質的願望, 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愛護”的認識,

Advertisiment
也可能對孩子的精神需求並不在意。 於是, 一些孩子為了能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常常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比如:故意毀壞家裡的物品;無止境地索要東西……以至於上學後, 故意不好好學習報復家長的“漠不關心”, 甚至有的孩子會採取極端的方式吸引家長對自己的注意力。 比如前不久中央台電視臺“社會與法”欄目中的報導一個有錢人家裡的孩子, 父母都各自忙著掙錢, 除了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物質要求, 其它方面一概無暇過問。 於是這個孩子開始以“偷盜”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可是這個孩子的小偷小摸並沒有引起家長的特別注意, 於是慢慢地他居然偷盜成癮, 到後來對一般的物品不感興趣轉而專門盜竊汽車,
Advertisiment
汽車偷到手後他把玩一陣就會將其丟棄然後再偷。 這個孩子被公安機關抓獲後坦言, 自己並不缺錢, 但他一看到汽車就想偷。 他說, 他最開始的偷盜就是為了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後來慢慢衍變成以這種方法報復家長!在“今日說法”、“社會與法”欄目中, 這樣的例子並不少。 這是非常讓人痛心的教訓!

因此, 對於那些富裕家庭的父母, 當孩子以無休無止的方式向你提出物質要求時, 是不是應該留意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並由此提醒自己注意: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是否有了問題?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這些東西?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3、瞭解與理解孩子學習方面的想法與要求

隨著孩子進入學校學習, 他們的生活範圍擴大了,接觸到的人和事越來越多,父母與孩子面對面接觸的時間卻越來越少,因此,家長更是要注意花心思對孩子的情況有所瞭解。尤其是得知孩子類似“不想上學”、“要求轉學”的一些想法與要求時,家長更不能掉以輕心。這裡的兩個事例可以讓父母警醒。

一個名叫小新的13歲農村男孩,平日裡懂事、乖巧、聽話,可是當他接連幾天躺在床上表示不願意上學時,家人只是以為他生病了,帶他看過醫生被告知孩子沒有病後就再沒理會。未料那個星期天的中午,他趁家人睡午覺的時候,用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後,家人才從他的日記中得知是因為在學校被人欺負,他既不敢告訴老師,在家裡也找不到人訴說,於是選擇了絕路。其父後來回憶說,由於大人一直忙著在外面打工掙錢,平時幾乎與孩子沒有什麼交流。出事的頭一天,孩子將頭靠在父親的肩上,可是不習慣與孩子親熱的其父卻叫他該幹嘛幹嘛去,絲毫沒有從這些反常的舉動中意識到什麼。鑄成大錯後父母痛苦不已,但已回天乏力!

我的一對夫妻朋友有一個漂亮、開朗、聰明的兒子。孩子上重點高中住校後,父母因為工作忙,就不怎麼過問孩子的情況了。上高中不久的一個週末孩子回家告訴父母,自己不喜歡現任班主任,希望能夠轉到別的學校。可是他的父母認為是孩子不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心想過一陣後就會習慣了。哪知孩子多次提出要求未被理會與重視後,乾脆再不與父母說什麼,直到有一天孩子回家後不再去上學,家長才感到事態的嚴重。可是由於被忽略了較長一段時期,孩子已不信任家長,無論父母怎樣積極為他轉學、怎樣勸說,他都我行我素、自暴自棄,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孩子的父母痛心不已地說,如果當初他們能重視孩子的要求,仔細聽聽孩子不願意在原來的班上就讀的原因,儘早與班主任溝通;到其他任課老師、孩子的同班同學那裡全面瞭解情況;及時地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理,也就不會發展成這樣不可收拾的局面了。

父母理解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能夠理解”孩子,是一種習慣的養成。筆者相信,能夠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是沒有理由逆反的。

他們的生活範圍擴大了,接觸到的人和事越來越多,父母與孩子面對面接觸的時間卻越來越少,因此,家長更是要注意花心思對孩子的情況有所瞭解。尤其是得知孩子類似“不想上學”、“要求轉學”的一些想法與要求時,家長更不能掉以輕心。這裡的兩個事例可以讓父母警醒。

一個名叫小新的13歲農村男孩,平日裡懂事、乖巧、聽話,可是當他接連幾天躺在床上表示不願意上學時,家人只是以為他生病了,帶他看過醫生被告知孩子沒有病後就再沒理會。未料那個星期天的中午,他趁家人睡午覺的時候,用繩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事後,家人才從他的日記中得知是因為在學校被人欺負,他既不敢告訴老師,在家裡也找不到人訴說,於是選擇了絕路。其父後來回憶說,由於大人一直忙著在外面打工掙錢,平時幾乎與孩子沒有什麼交流。出事的頭一天,孩子將頭靠在父親的肩上,可是不習慣與孩子親熱的其父卻叫他該幹嘛幹嘛去,絲毫沒有從這些反常的舉動中意識到什麼。鑄成大錯後父母痛苦不已,但已回天乏力!

我的一對夫妻朋友有一個漂亮、開朗、聰明的兒子。孩子上重點高中住校後,父母因為工作忙,就不怎麼過問孩子的情況了。上高中不久的一個週末孩子回家告訴父母,自己不喜歡現任班主任,希望能夠轉到別的學校。可是他的父母認為是孩子不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心想過一陣後就會習慣了。哪知孩子多次提出要求未被理會與重視後,乾脆再不與父母說什麼,直到有一天孩子回家後不再去上學,家長才感到事態的嚴重。可是由於被忽略了較長一段時期,孩子已不信任家長,無論父母怎樣積極為他轉學、怎樣勸說,他都我行我素、自暴自棄,白天睡覺晚上打遊戲。孩子的父母痛心不已地說,如果當初他們能重視孩子的要求,仔細聽聽孩子不願意在原來的班上就讀的原因,儘早與班主任溝通;到其他任課老師、孩子的同班同學那裡全面瞭解情況;及時地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進行處理,也就不會發展成這樣不可收拾的局面了。

父母理解孩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能夠理解”孩子,是一種習慣的養成。筆者相信,能夠被父母理解的孩子,是沒有理由逆反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