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被老虎咬傷的女子,為什麼遭到指責?

看到這裡, 突然覺得還是不要再指責這家人的做法了, 他們已經為自己的失誤付出了慘重代價, 大家引以為戒就好, 沒必要在通過輿論的壓力, 讓這家人的處境更加雪上加霜, 這種輿論的二次傷害影響或許更加深遠。

然而今天還是看到很多文章在指責他們, 甚至還有人指責說是因為這個女子情緒化才害死了家人。

可我記得昨天新聞已經澄清, 是女子覺得座位不舒服想要換座位, 根本不是和丈夫吵架, 也就更談不上情緒化了。

即便是女子和丈夫吵架, 又怎麼能夠通過視頻就認定是她情緒化呢?

Advertisiment

後來很快反應過來, 這種現象其實很早就被社會心理學家證實過——因為焦慮和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 人們喜歡責怪受害人, 並且往往責怪弱者。

社會心理學家Melvin Lerner做過一系列非常著名的心理學研究, 在這一系列研究中他發現了“責怪受害人”現象, 而且當情況越不公平、或者後果越嚴重, 人們對受害人責怪越厲害。

人們經常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人格或態度等內在特質上, 而忽視他們所處的特殊情境,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基本歸因錯誤”。 這種責備受害者、說風涼話的行為, 在全世界都屢見不鮮, 在車禍、強☆禁☆姦案、內戰、疾病甚至貧窮等中都普遍存在。

比如, 當女性被強☆禁☆姦後, 會有人指責她“你為什麼不抵抗地更猛烈一些?”“你為什麼這麼晚還不回家?”或者“你為什麼穿著暴露?”

Advertisiment

當一個人被偷了錢包以後, 也會有人責備他“你帶那麼多錢幹什麼?”“你怎麼會把錢包放那種地方?”“你帶那麼多錢幹嘛要去那裡?”

當一個人被團隊排擠時, 也有人會責備他, “你怎麼那麼討厭”, “你就是無能”.......

研究者還發現, 受害人自己也會責備自己, 但是和旁觀者不同的是, 他們會將自己的遭遇歸因於自己的行為, 而不是他們的性格特點。 這樣會使得整個事件看起來更加可控, 以便未來不會發生。

為什麼會出現責怪受害人現象?

Lerner博士說, 責怪受害人的觀念其實根植于我們信念中, 因為人們都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可以通過行為預測結果的世界中, 人們可以控制什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Advertisiment
什麼不會。 好人會遵守規則, 然後獲得好報。

這種想法確實可以幫助人們降低對未來或者不確定事件的焦慮, 但是也會降低對受害者的同理心。

當然人們更可能責怪弱者, 因為責怪弱者會使人們感覺自己更不容易受到傷害。 而女性、兒童、窮人、殘疾人等等就更有可能成為責備對象。

所以被老虎咬傷的女士成為眾矢之的, 似乎也就是很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這個事件中很多人對受害者的反應, 讓我想起曾經參與過的一個校園欺淩事件調查。

調查前我們都以為施暴的孩子們與受害人有過節, 但調查結果卻讓我們大吃一驚。 除了個別孩子與受害者發生過一些小小的摩擦或者爭執, 大部分孩子其實與受害者沒有任何衝突,

Advertisiment
甚至幾乎不認識受害者。

當詢問孩子為何要毆打一個自己幾乎不認識或者毫無過節的孩子時, 他們回答:“我看著他就覺得他好討厭”, 或者“我聽說他很討厭, 我要教訓一下他”。 而在女孩被欺淩的事件中, 這種“因為看上去很討厭”的原因招致受害的現象更加嚴重。

當我們詢問其他同學怎麼看待被害人時, 有不少學生並不同情受害人, 甚至會認為他們被欺負是自找的。 如果更進一步詢問“為何是自找的”, 孩子們會說:他們“很賤”、“招搖”、“腦子有問題”、“長得就欠揍”之類的話, 甚至有人說自己也曾想參與欺淩, 作為對這個孩子的“懲罰”。 對於完全不瞭解事件的學生進行調查時, 很多學生也會說:如果他自己沒問題,

Advertisiment
別人為何要欺負他呢?

你看, “責備受害人”的現象在成人和孩子的世界都存在, 是否有因果關係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