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從3歲左右開始就自發地有了競爭意識, 他們不斷地跟別人比較:是第一名還是最後一名, 是快還是慢, 是贏還是輸。 幾乎每個遊戲對孩子來說都成了一拼高下的比賽, 贏者興高采烈, 輸者淚水漣漣, 比賽結果被真切地寫在了他們的小臉上。 面對寶寶世界的小小PK, 家長們又該如何看待?
每天下午四點鐘, 在幼稚園門口, 總能聽到三四歲的孩子對“接駕”的爸爸媽媽邀功請賞:“媽媽!今天我拍球拍了39下, 第一名!”“今天老師誇獎我吃飯最快, 被子疊得最整齊。 ”“爸爸, 今天我搭了一座最漂亮的寶塔, 有九層,
Advertisiment
有些父母支持寶寶參與競爭, 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和能力, 這些父母認為未來的社會機制就是優勝劣汰, 寶寶只有自小習慣了這種競爭機制, 在每一項比拼中積累好勝心和好強意識, 不斷地挖掘自己的潛能, 並學會應對挫折, 才能在未來的生存環境中成為強者;另一部分父母則希望不要把未來的生存壓力提前釋放到這麼小的孩子身上, 他們認為競爭環境可能會傷害到孩子天然的童真和同情心, 使同齡夥伴間產生芥蒂和戒心, 父母不希望孩子在壓力中長大, 不希望他們只通過競賽和較量的結果來確立自己的自信。
到底是哪一種方式更適合寶寶的成長?參與競爭, 還是, 自得其樂?
寶寶們都在想些什麼
Advertisiment
要不要支持孩子競爭?首先要看寶寶們都在比些什麼。
3~6歲幼兒的競爭項目,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生活能力
如比拼會不會系鞋帶, 會不會脫疊外套, 會不會疊被子;會不會自己扣上紐扣。 必須承認的是, 有些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的比拼熱情也是老師鼓動上來的, 雙休日, 父母奇怪于孩子總是拉著他們比拼誰更快地吃完飯, 誰第一個上完廁所, 誰第一個睡著覺??其實這都是幼稚園老師為了體現在生活環節上的“軍事化管理”而挑起的競賽,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吃飯囫圇吞棗、狼吞虎嚥, 又因為想第一個上完廁所而出現憋便憋尿的狀態, 要對寶寶講明這樣做的害處。 除此之外的“生活競賽”是可以鼓勵的, 它使孩子的生活能力快速錘煉出來,
Advertisiment
遊戲能力
寶寶們比拼堆砌積木的能力, 玩雪花插片的能力, 拼七巧板的能力, 做紙塑的能力, 玩剪紙的能力, 玩智力拼圖的能務, 比誰能玩得更複雜、更漂亮、更別出心裁和更快。 孩子們的遊戲能力, 既是想像力和耐心的較量, 又比拼了動手動腦的靈活程度。
體能和膽量
戶外活動中的寶寶可以用來較量的項目更是不計其數, 他們比拼誰騎小自行車速度更快, 誰能靈活自如地駕馭小滑車, 誰能連續拍球, 誰會花樣跳繩, 誰跑步更快, 誰在爬山過程中不害怕不叫累, 誰玩袋鼠跳時能不知疲倦跳上200多米, 誰蕩秋千時蕩得再高也不尖叫??正是從這些遊戲運動項目上,
Advertisiment
學習能力
從3周歲起, 寶寶們就會比拼誰畫太陽畫得更圓;誰的蠟筆畫更乾淨;誰先認識數位和鐘錶;誰能用小鈴鼓和三角架敲出節奏;誰會彈鋼琴;誰最快學會新的韻律操並擔任領操??父母們驚喜地看到, 爭強好勝之心使孩子們迅速從遊戲能力中提煉出耐心、細緻和出人意料的記憶分析能力,
Advertisiment
詼諧搞怪能力
父母有時會被孩子們的“競賽項目”搞得啼笑皆非, 他們不明白以下這些比賽有何意義, 比如:誰能夠繞著椅子轉圈子而不頭暈;誰先把冰箱冰格裡同樣大小的一塊冰含化;誰在手腕上畫出的手錶更美;誰騎小自行車路過雨後的水塘, 濺起的泥漿和水花更多,甚至,兩個小朋友都在換門牙,比誰的門牙更漏風更能發出怪音。這些競賽是無聊的嗎?如果成年人的胸膛裡也裝上一顆童心,你就會意識到這些只有孩提時代才有的詼諧競賽是孩子成長中的奇妙禮物,它們濾去了競爭中的功利心和物欲膨脹,而體現出本真的、發自內心的想像力。先不要斥責孩子們“無聊”吧,詼諧能力的競爭,帶給孩子真心的大笑和歡樂,甚至連輸者也笑得彎下了腰,還有比這種競爭更能帶給寶寶們美妙回憶的事物嗎?
好勝心的負面效應
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在上幼稚園之前,獨生子女寶寶沒有兄弟姐妹用以比較,只能以周圍的成年人如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為座標,來衡量自己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會出現兩種極端化的傾向:一種是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讓著寶寶,穿衣穿鞋假裝落後,下棋假輸,造成寶寶的自高自大;而另一種情況是爸媽能做到的大多數事,寶寶都無力做到,比如在背後拉拉鍊或系扣子;比如把自行車騎得很慢很慢都不倒這些比較會給寶寶帶來深刻的沮喪感。怎樣克服以上兩種極端化的自我認識?只有寶寶進入同齡人的群體中,讓周圍的小朋友成為一面鏡子,寶寶就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某項能力的“優良中差”。
學會與他人相處。競爭也是人與人交流的一種方式。競爭可以讓兩個原本不那麼熟悉的孩子迅速熟悉起來,變成朋友或暗自關心的對手,對對方的一舉一動都特別地留心和敏感起來。有些好勝心切的寶寶會跟對方下“挑戰書”,包括,“我畫畫一定要畫過你”;“我一定要比你先當上領操。”“我拍球要比你多拍五個。”接受挑戰的孩子也在暗自努力。在此過程中,寶寶們的能力在交叉上升,而贏者會向輸者“暗授秘笈”,這種競爭中形成的友善關係,會幫助寶寶們正確看待成長過程中必有的競爭關係,並且慢慢琢磨出如何在競爭環境中如何使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如何讓自己變得愉快。
學會面對壓力。壓力多半是在競爭關係中產生的,迎國慶文藝匯演,老師會從22名小鼓手中淘汰10人,剩下12人上臺表演,每一次彩排對寶寶們都是壓力,此時,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緊張和壓力,教會他們專心打鼓、熟記要領,不去想“被淘汰了怎麼辦?”教會他們如何在舞臺上平靜自己,克服緊張造成的動作僵硬。沒錯,每一次“淘汰賽”都會伴隨著過關者的善悅和淘汰者的淚水,這將教會孩子如何去應對成功和失敗。如果寶寶被淘汰,他需要的不是責怪,而是一頓“安慰大餐”和一次安撫性質的表演——父母讓寶寶演給親朋和鄰居看,告訴他,真正的比較,不僅是和別人比,也是跟自己的昨日比;雖然跟別人比你暫且輸了,但與自己的昨日比,你是真正的贏家;盡了力,就該為自己開心才對。
學會自我推薦和自我展現。競爭氛圍使寶寶們變外向,樂於展現自己的能力,樂於毛遂自薦,逐漸認識到機會是要主動去爭取的。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手,說,老師我來佈置教室,我的手工拉花做得最好!老師,我可以跟外教說話嗎?我會講English。見縫插針的自我呈現,有勇氣挑戰自己的能力,都可以潛移默化地強化孩子的自信。
競爭的負面效應
寶寶對競爭的相對性看不透,太容易被競爭的結果左右情緒。寶寶們還小,不懂矜持,贏了的就大叫大嚷,不懂掩飾自己的得意;輸了的就大哭,而且所有的孩子都會一窩蜂地成為贏者的粉絲,少有人會跑過去安慰一下輸者,導致落敗的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落落寡歡。如果輸者的父母心疼孩子,不想讓他這麼小就經歷失敗,就有可能帶著他歸避競爭。這樣來“保護”孩子,是短視性的行為,相當於把孩子圈養在溫室裡,不讓他接觸外面競爭的風雨,最終會使孩子走上社會時,耐挫力更差。因此,在寶寶們為競爭結果所左右,陷入大喜大悲時,父母萬勿被寶寶們的情緒所左右;對於喜形於色的寶寶,應適當澆點涼水,告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對於沮喪不已的寶寶,應以鼓勵的態度添上一把火,告訴他,“你這次輸了,不等於什麼都不行。”及時誇獎他的長處,讓他意識到自己有“光榮與夢想”。
競爭態勢帶來的虛榮情緒。聽過寶寶們這樣為自己打氣嗎?“雖然我跑步不如他快,但我有比他更漂亮的跑鞋”;“雖然我畫畫不如他好,但我有72色水彩筆,顏色多得誰也比不上”;“雖然我旱冰沒有他滑得溜,可我的旱冰鞋價值2000塊,他的冰鞋有這麼好嗎?”“能力不夠,物質來湊”,寶寶比大人更本能地熱衷於此,但一旦以物質來代替能力來為自己的競爭加分,只會引發其他小朋友的反感。虛榮的孩子,最後被排斥在競爭圈子以外,這種“你想跟人比,沒有人接你的茬”的打擊,可比失敗沉重多了。父母應趁勢教育孩子,輸贏其實沒有你想見的那麼重要,如果你遵守規則(比拼物質條件那可是另立一套規則),憑實力去拼,輸了也會受到喜愛與尊敬。
輸家的厭倦心態。競爭的結果直接左右了寶寶們在某一特定事物上維持興趣的長短。比如某女孩很喜歡跳舞,就因為在領舞的競爭上沒有勝過別人,就聲稱她再也不喜歡跳舞了;某男孩本來就特別喜歡當“水上漂”,就因為沒有其他小朋友游得快,就說他再也不喜歡游泳了。經過殘酷的對比和競爭,輸家的情緒會很快由沸點來到冰點,此時,父母的難題之一,就在於不著痕跡地解決孩子那種突如其來的放棄心態。對這麼小的孩子去講“笑對失敗”的大道理,寶寶未必聽得懂,不妨用物質鼓勵來留住孩子的心,如給聲稱再也不喜歡跳舞的女孩買小天鵝裙子,給聲稱“再也不游泳”的男孩買一頂變形金剛或“蜘蛛人”式的泳帽,只要孩子能在獲得禮物的驚喜中堅持一周,時間會很快沖淡失敗的沮喪,孩子也不再會因為一次較量的受挫就輕言放棄。
寶寶爭強好勝過分。大約有8%~12%的寶寶好勝心極強,凡事都喜歡與人一爭高下,如果其父母認為競爭心態有利於孩子在走上社會舞臺後贏出,有意識地煽動孩子的好勝心,讓家庭生活的每個環節,包括吃飯、穿衣、鍛煉,都成為你追我趕的大比拼,甚至每天都以勝敗論犒賞,孩子就會有過大壓力。他會產生這樣一種傷心錯覺:爸爸媽媽的愛,與我的成績和能力有關。這樣的孩子未來有可能滿足於單槍匹馬逞能,而不是與他人密切協作。其實,這個年齡的競爭無需如此功利,“團隊贏出”比“個人贏出”將給孩子帶來更持久的快樂,父母應多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其他寶寶合作遊戲,創造“讓我們一起贏”的氛圍。當孩子習慣了協作做紙模、協作搭積木、協作走平衡木之後,多少會學會以遊戲的態度去競爭,以競爭的態度去遊戲,這樣一來,贏者不會狂妄自得,而輸者也不會沮喪莫名。
贏家和輸家
該做的N件事
剛剛當了贏家的寶寶應該做到:
1.與輸者分享自己的糖果和獎品。
2.下一次比賽挑選搭檔時,與自己的“手下敗將”做搭檔。
3.與輸家下個週末一起去玩一趟,比如去一次“充氣城堡”。
4.假如是“常勝將軍”,那麼就不應該在自己不擅長的項目上藏拙,應該勇敢地去輸一次,這樣可以使寶寶在群體中獲得更好的人緣,也有利於寶寶將心比心,體會到輸者的心境。
5.如果發現輸者哭了,一定要遞手帕給對方,並擁抱對方。
剛剛當了輸家的寶寶應該做到:
1.承認失敗,擁抱打敗自己的人。
2.如果心情很壞,可以塗鴉發洩。哪怕是黑色的塗鴉作品都有利於排譴出孩子心中沉重的一面,令他感覺輕鬆。
3.對贏了自己的寶寶表示讚賞和羡慕,並樂意當對方的“學生”。
4.多多微笑。哪怕很傷心地哭過,強迫自己微笑,也可以很快從沮喪的、落落寡歡的心境中解脫出來。
5.謝絕安慰獎,說“我還會回來比試”。有些父母為安慰孩子,會買來與冠軍一模一樣的毛絨玩具或水彩筆、積木來獎勵落敗的孩子,千萬不要這樣做,因為在真實的“競爭”中不會有安慰獎的存在,輸了就是輸了,父母不要給孩子“輸=贏”的幻覺,而應該鼓勵孩子承認失敗、面對失敗、通過努力改變落後的局面。
濺起的泥漿和水花更多,甚至,兩個小朋友都在換門牙,比誰的門牙更漏風更能發出怪音。這些競賽是無聊的嗎?如果成年人的胸膛裡也裝上一顆童心,你就會意識到這些只有孩提時代才有的詼諧競賽是孩子成長中的奇妙禮物,它們濾去了競爭中的功利心和物欲膨脹,而體現出本真的、發自內心的想像力。先不要斥責孩子們“無聊”吧,詼諧能力的競爭,帶給孩子真心的大笑和歡樂,甚至連輸者也笑得彎下了腰,還有比這種競爭更能帶給寶寶們美妙回憶的事物嗎?好勝心的負面效應
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在上幼稚園之前,獨生子女寶寶沒有兄弟姐妹用以比較,只能以周圍的成年人如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為座標,來衡量自己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會出現兩種極端化的傾向:一種是所有的家庭成員都讓著寶寶,穿衣穿鞋假裝落後,下棋假輸,造成寶寶的自高自大;而另一種情況是爸媽能做到的大多數事,寶寶都無力做到,比如在背後拉拉鍊或系扣子;比如把自行車騎得很慢很慢都不倒這些比較會給寶寶帶來深刻的沮喪感。怎樣克服以上兩種極端化的自我認識?只有寶寶進入同齡人的群體中,讓周圍的小朋友成為一面鏡子,寶寶就能更好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某項能力的“優良中差”。
學會與他人相處。競爭也是人與人交流的一種方式。競爭可以讓兩個原本不那麼熟悉的孩子迅速熟悉起來,變成朋友或暗自關心的對手,對對方的一舉一動都特別地留心和敏感起來。有些好勝心切的寶寶會跟對方下“挑戰書”,包括,“我畫畫一定要畫過你”;“我一定要比你先當上領操。”“我拍球要比你多拍五個。”接受挑戰的孩子也在暗自努力。在此過程中,寶寶們的能力在交叉上升,而贏者會向輸者“暗授秘笈”,這種競爭中形成的友善關係,會幫助寶寶們正確看待成長過程中必有的競爭關係,並且慢慢琢磨出如何在競爭環境中如何使自己成為“受歡迎的人”,如何讓自己變得愉快。
學會面對壓力。壓力多半是在競爭關係中產生的,迎國慶文藝匯演,老師會從22名小鼓手中淘汰10人,剩下12人上臺表演,每一次彩排對寶寶們都是壓力,此時,爸爸媽媽要做的,就是教會孩子如何面對緊張和壓力,教會他們專心打鼓、熟記要領,不去想“被淘汰了怎麼辦?”教會他們如何在舞臺上平靜自己,克服緊張造成的動作僵硬。沒錯,每一次“淘汰賽”都會伴隨著過關者的善悅和淘汰者的淚水,這將教會孩子如何去應對成功和失敗。如果寶寶被淘汰,他需要的不是責怪,而是一頓“安慰大餐”和一次安撫性質的表演——父母讓寶寶演給親朋和鄰居看,告訴他,真正的比較,不僅是和別人比,也是跟自己的昨日比;雖然跟別人比你暫且輸了,但與自己的昨日比,你是真正的贏家;盡了力,就該為自己開心才對。
學會自我推薦和自我展現。競爭氛圍使寶寶們變外向,樂於展現自己的能力,樂於毛遂自薦,逐漸認識到機會是要主動去爭取的。孩子們爭先恐後地舉手,說,老師我來佈置教室,我的手工拉花做得最好!老師,我可以跟外教說話嗎?我會講English。見縫插針的自我呈現,有勇氣挑戰自己的能力,都可以潛移默化地強化孩子的自信。
競爭的負面效應
寶寶對競爭的相對性看不透,太容易被競爭的結果左右情緒。寶寶們還小,不懂矜持,贏了的就大叫大嚷,不懂掩飾自己的得意;輸了的就大哭,而且所有的孩子都會一窩蜂地成為贏者的粉絲,少有人會跑過去安慰一下輸者,導致落敗的孩子在很長一段時間落落寡歡。如果輸者的父母心疼孩子,不想讓他這麼小就經歷失敗,就有可能帶著他歸避競爭。這樣來“保護”孩子,是短視性的行為,相當於把孩子圈養在溫室裡,不讓他接觸外面競爭的風雨,最終會使孩子走上社會時,耐挫力更差。因此,在寶寶們為競爭結果所左右,陷入大喜大悲時,父母萬勿被寶寶們的情緒所左右;對於喜形於色的寶寶,應適當澆點涼水,告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對於沮喪不已的寶寶,應以鼓勵的態度添上一把火,告訴他,“你這次輸了,不等於什麼都不行。”及時誇獎他的長處,讓他意識到自己有“光榮與夢想”。
競爭態勢帶來的虛榮情緒。聽過寶寶們這樣為自己打氣嗎?“雖然我跑步不如他快,但我有比他更漂亮的跑鞋”;“雖然我畫畫不如他好,但我有72色水彩筆,顏色多得誰也比不上”;“雖然我旱冰沒有他滑得溜,可我的旱冰鞋價值2000塊,他的冰鞋有這麼好嗎?”“能力不夠,物質來湊”,寶寶比大人更本能地熱衷於此,但一旦以物質來代替能力來為自己的競爭加分,只會引發其他小朋友的反感。虛榮的孩子,最後被排斥在競爭圈子以外,這種“你想跟人比,沒有人接你的茬”的打擊,可比失敗沉重多了。父母應趁勢教育孩子,輸贏其實沒有你想見的那麼重要,如果你遵守規則(比拼物質條件那可是另立一套規則),憑實力去拼,輸了也會受到喜愛與尊敬。
輸家的厭倦心態。競爭的結果直接左右了寶寶們在某一特定事物上維持興趣的長短。比如某女孩很喜歡跳舞,就因為在領舞的競爭上沒有勝過別人,就聲稱她再也不喜歡跳舞了;某男孩本來就特別喜歡當“水上漂”,就因為沒有其他小朋友游得快,就說他再也不喜歡游泳了。經過殘酷的對比和競爭,輸家的情緒會很快由沸點來到冰點,此時,父母的難題之一,就在於不著痕跡地解決孩子那種突如其來的放棄心態。對這麼小的孩子去講“笑對失敗”的大道理,寶寶未必聽得懂,不妨用物質鼓勵來留住孩子的心,如給聲稱再也不喜歡跳舞的女孩買小天鵝裙子,給聲稱“再也不游泳”的男孩買一頂變形金剛或“蜘蛛人”式的泳帽,只要孩子能在獲得禮物的驚喜中堅持一周,時間會很快沖淡失敗的沮喪,孩子也不再會因為一次較量的受挫就輕言放棄。
寶寶爭強好勝過分。大約有8%~12%的寶寶好勝心極強,凡事都喜歡與人一爭高下,如果其父母認為競爭心態有利於孩子在走上社會舞臺後贏出,有意識地煽動孩子的好勝心,讓家庭生活的每個環節,包括吃飯、穿衣、鍛煉,都成為你追我趕的大比拼,甚至每天都以勝敗論犒賞,孩子就會有過大壓力。他會產生這樣一種傷心錯覺:爸爸媽媽的愛,與我的成績和能力有關。這樣的孩子未來有可能滿足於單槍匹馬逞能,而不是與他人密切協作。其實,這個年齡的競爭無需如此功利,“團隊贏出”比“個人贏出”將給孩子帶來更持久的快樂,父母應多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其他寶寶合作遊戲,創造“讓我們一起贏”的氛圍。當孩子習慣了協作做紙模、協作搭積木、協作走平衡木之後,多少會學會以遊戲的態度去競爭,以競爭的態度去遊戲,這樣一來,贏者不會狂妄自得,而輸者也不會沮喪莫名。
贏家和輸家
該做的N件事
剛剛當了贏家的寶寶應該做到:
1.與輸者分享自己的糖果和獎品。
2.下一次比賽挑選搭檔時,與自己的“手下敗將”做搭檔。
3.與輸家下個週末一起去玩一趟,比如去一次“充氣城堡”。
4.假如是“常勝將軍”,那麼就不應該在自己不擅長的項目上藏拙,應該勇敢地去輸一次,這樣可以使寶寶在群體中獲得更好的人緣,也有利於寶寶將心比心,體會到輸者的心境。
5.如果發現輸者哭了,一定要遞手帕給對方,並擁抱對方。
剛剛當了輸家的寶寶應該做到:
1.承認失敗,擁抱打敗自己的人。
2.如果心情很壞,可以塗鴉發洩。哪怕是黑色的塗鴉作品都有利於排譴出孩子心中沉重的一面,令他感覺輕鬆。
3.對贏了自己的寶寶表示讚賞和羡慕,並樂意當對方的“學生”。
4.多多微笑。哪怕很傷心地哭過,強迫自己微笑,也可以很快從沮喪的、落落寡歡的心境中解脫出來。
5.謝絕安慰獎,說“我還會回來比試”。有些父母為安慰孩子,會買來與冠軍一模一樣的毛絨玩具或水彩筆、積木來獎勵落敗的孩子,千萬不要這樣做,因為在真實的“競爭”中不會有安慰獎的存在,輸了就是輸了,父母不要給孩子“輸=贏”的幻覺,而應該鼓勵孩子承認失敗、面對失敗、通過努力改變落後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