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奕斐,復旦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育有兩個寶貝:女兒有有和兒子查理,並帶他們一起體驗了美國的幼稚教育。
在她看來,沒有一種方法適合教育所有的孩子,但是我們總能找到一種合適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 找到孩子的特質,讓他像流水一樣順著天性流動、奔騰,這樣,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以前研究性別差異,我常會舉這樣的例子:男性遇到問題,最先想到的是,躲起來自己想辦法解決;而女性遇到問題,最先想到的是,找人傾訴傾訴,發洩一下情緒。
Advertisiment
雖然我完全不同意“女性像孩子”的說法,但是,孩子在處理情緒和解決問題的邏輯上的確和女性更接近,也就是說,只有處理好了孩子的情緒,才有可能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
有一次,我們和朋友一起出去吃飯,大家都帶上了自家兒女,孩子們從4歲到7歲不等。 一開始,他們玩得挺好,後來不知發生了什麼事,7歲的男孩小強追著4歲的男孩小明打。
Advertisiment
眼看一頓飯沒法繼續吃下去,我不得已只好出來干涉了。 我問小強:“小弟弟老是來打你,但是你又不能打他,大人還批評你,你是不是特別生氣?是不是還有點委屈?”
小強馬上停止了拳打腳踢的武力舉動,對我說:“我真的很生氣,是他來惹我的,你們還都說我??”說著說著,眼淚“嘩”地流下來,終於哭出來了!我松了一口氣,說:“這樣的情況真的很讓人生氣??”話音未落,小強哭得更加厲害了。
Advertisiment
很多時候,孩子不知道如何給自己的狀態命名,這時,如果父母要求孩子馬上認錯來解決問題,孩子很容易走向極端,反抗到底,而且在以後的生活中,他會逐漸被情緒所控制,而不能自己來控制情緒、處理情緒。
Advertisiment
在處理孩子情緒的時候,我們首先要給孩子的情緒貼個標籤,這個時候,請儘量使用中性詞,比如生氣、委屈、難過??千萬不要用負面或暴力的詞彙,比如憤怒、發狂、暴躁,這樣有利於得到孩子的認同。 等孩子確定了自己的情緒後,我們再和他討論如何處理這種情緒。 只有在孩子情緒平穩的時候,才是講道理的時候,否則,道理講了也白講。
很多做媽媽的,自己也會有這樣的經歷,在我們情緒起伏的時候,別人的“忠言”我們是聽不進去的。 孩子更是如此。
當孩子和朋友們玩得興致正濃的時候,你要叫他回家吃飯了,你該怎麼說?“寶貝,在你玩得那麼高興的時候,讓你停下來回家吃飯,你是不是會覺得不是很開心啊?”當孩子認同了自己的情緒以後,再和他說說按時吃飯的道理,相信效果會比強行拉孩子回家要好得多。
Advertisiment
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是心理學中的一個小技巧,這並不僅僅針對孩子,但是對孩子特別有效。 如果想要你的孩子聽話,那麼就先處理好他的情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