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要想孩子成大器,這4種行為家長必須捨得罰!

晚上回家, 看到鄰居家的鵬鵬在屋子外面哭, 剛想走過去問怎麼回事, 鵬鵬爸爸就出來了。 “這小子把樓下李奶奶種的小青菜全踩死了, 我剛準備說他兩句, 他就哭起來了, 哪還忍心繼續罵他啊?”

確實, 現在的孩子都是家長的心肝寶貝, 摔個跤、踩一腳爸爸媽媽都心疼的的得了, 更別說管教了。

可家長要明白, 知錯就改才是好孩子, 知錯不改最後只會毀掉孩子!所以, 當孩子出現這4種行為, 家長千萬別縱容, 必須作出懲罰!

1

動作偏激愛打人

有的孩子, 特別是男孩在跟小夥伴玩耍的時候, 稍不如意就喜歡動手推人、打人或者咬人。

Advertisiment
如果爸爸媽媽覺得這只是孩子間的“遊戲”, 沒什麼大不了, 那就大錯特錯了。

一方面, 孩子的“暴力”行為會影響人際交往;其次, 崇尚暴力的孩子很難專注于學習;最後還會養成暴脾氣, 說話做事習慣用拳頭解決, 容易觸犯法律, 自毀前程。

所以, 在孩子小的時候, 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有愛動手的行為, 必須及時制止和糾正, 千萬不能放任不管, 以免長大釀成大禍。

如果語言疏導不管用的話, 家長需要採取一定的懲罰措施, 比如面壁思過或外出跑兩圈。

此外, 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也需要自我反思一下, 是否自己的某些行為影響了孩子, 例如平時是不是也喜歡打罵孩子, 給孩子作出了壞的示範作用。

Advertisiment

2

對於錯誤, 明知故犯

朋友的孩子有個很不好的習慣, 就是每次寫作業的時候, 都特別磨蹭, 而且寫一會就各種事情都來了, 像上廁所, 肚子餓, 眼睛疼……為了偷懶, 招式無所不用。

起先朋友只是口頭上好好勸誡, 孩子每次聽的時候都乖乖地保證下次不會再犯。 可事實是什麼樣的呢?

因為在家拖拖拉拉, 作業難以準時完成, 導致老師非常生氣, 將朋友請到了學校, 說:“作為學生, 連最基本的作業都做不好, 以後怎麼考重點中學呢?不如早點回家算了。 ”

一番話讓朋友尷尬至極卻也覺得很有道理, 回家後朋友和老公說了學校發生的事, 老公一氣之下對著孩子的屁股就是啪啪幾下。 並作出警告:“什麼時候完成作業, 什麼時候才能出門,

Advertisiment
不做好就別談。 ”

對待那些犯錯後還答應得好好的, 可事後卻又明知故犯的孩子, 只能採取“武力”手段, 幫助孩子長記性, 讓他們明白犯錯需要承擔什麼後果。

但切記, 這裡的“武力”手段可不能太過了, 可以是打幾下手掌心, 也可以是罰站。

3

行為舉止可能威脅到生命

前幾天帶孩子去遊樂園玩水, 看到一對母子因游泳圈的問題爭執不下。

孩子覺得自己會游泳, 不想帶游泳圈。 而母親卻認為這裡的孩子太多, 如果發生事故, 救生員可能不會及時趕過來。

兩母子各執己見, 互不退讓, 就在泳池邊上吵了起來。 最後還是母親做了妥協, 沒有下水, 蹲在池邊時刻看顧著孩子。

對於不能保證孩子安全的行為, 像隨意撥弄開關插頭、玩水龍頭、打火機、還有開水瓶等,

Advertisiment
必須嚴厲制止, 若是爸爸媽媽多次強調卻任然不管不顧的, 家長可以考慮執行“強制手段”。

生命是必須放在第一位的, 家長不能做出讓步, 一旦孩子不聽勸, 就不要再想著和平商量了。

4

特別愛耍脾氣

很多孩子有貪看電視、貪吃零食、到點不睡的行為, 一旦爸媽阻止, 他就怎麼也不聽, 各種耍脾氣。 有的孩子甚至躺在地板上打滾哭鬧。

如果爸媽對孩子的壞脾氣妥協, 孩子就會得寸進尺, 反復“要脅”父母。 長久以往, 孩子的脾氣暴躁, 越加自私, 喜歡不勞而獲, 勞累的卻是深愛他的父母。

要知道有一就有二, 一次得逞必然還會有二次的撒嬌, 所以爸爸媽媽在孩子耍脾氣時一定不能心軟。 可以做出適當的懲罰,

Advertisiment
給予孩子們警告, 讓他們明白:“耍脾氣沒用, 錯就是錯, 爸媽不會妥協。 ”

無規矩不成方圓, 無懲罰不能上心, 有時候規矩的存在能約束孩子的行為, 懲罰能讓孩子知道何為分寸。

成長的路很漫長, 要想孩子優秀, 有些事真的不能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