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 做一個輕鬆的父母並不特別難, 關鍵要掌握家庭教育中幾個重要的環節。 ”以下是王老師與孩子與家長打交道的過程中, 總結出的一些心得體會。
1, 好的親子關係勝過好的教育。
王秋英認為, 好的親子關係, 勝過好的教育。 “一個重要的觀點是:不要做一個永遠正確的媽媽。 ”她指出, 在家庭教育中, 我們過於重視教育的正確性, 而忽視了有效性, 忽略了親子關係的溫暖與激勵作用。 “從小到大, 我們給予孩子的教育都是‘正確’的, 但有效嗎?當我們說教的時候, 孩子是否聽進去了?還是把頭扭到一邊,
Advertisiment
現在的父母與孩子普遍缺乏溝通, 她注意到生活中的“關門現象”:“孩子回家就把門關上, 關門其實是孩子的一個表情, 表達的是‘別理我, 我不願意跟你說話’。 因此, 孩子成了家長‘最熟悉的陌生人’, 雖天天見面, 卻不知道孩子的內心世界。 ”
為什麼關門?“因為在家庭的對話中, 家長往往不是父母, 而成了道德的評判者、喋喋不休的說教者、永遠正確的建議者, 這使家庭對話充滿說服、威脅、控制與建議, 其實它們都是溝通的絆腳石, 阻礙了孩子表達內心感受, 孩子會感到, 家長的反應是對他們感受的不接納,
Advertisiment
事實上, 孩子在遇到問題、情緒出現困擾時, 最需要的並不是一個教育家, 而是能瞭解自己、關懷和包容自己的父母。 如果孩子不願意將在外面受到的困擾告訴我們, 最可能的原因是:我們曾在聽過孩子的訴說之後, 並沒有表現出孩子所期待的接納, 孩子的心情得不到安撫, 甚至會加深創傷。
“傾聽與接納更具有建設性和有效性, 比教育更重要, 因為傾聽與接納讓孩子感覺到我是重要的、受尊重、有價值, 才能有足夠的力量去改變自己, 因此獲得成長。 ”
王老師舉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例。 女兒3歲時, 哭著不願意去幼稚園, 她怎麼說服都沒用, 一天孩子又在幼稚園門口哭著不願進,
Advertisiment
2, 洞察需求比看見問題更重要。
孩子出現各種狀況時, 家長很容易只看見孩子的問題, 卻看不見背後的需求, 事實上, “問題行為”是孩子表達需求的另類方式, 孩子借“問題行為”釋放出被壓抑的心理需求的一種方式。 因此, 出問題的永遠是隱藏在表面背後的“需求”, 而不是行為本身。
3歲的女孩跟媽媽說:“長大後我要跟石頭結婚, 生一個和我一模一樣的寶寶。 ”對此, 有的家長會說小小年紀怎麼想這些, 但王秋英卻給予孩子支援:“因為這話的背後,
Advertisiment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 其實就是一個不斷處理需求的過程, 與一些本質情感相連的需求的滿足與否, 就會產生成長喜悅、或成長創傷, 這些哪怕最微小的生命經驗, 都可能對一個孩子的成長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即使他長大成年, 遭遇到一些挫折, 可能都是這些微小而重要的生命經驗的再現。 ”
3, 管和放, 哪個更重要?
在權威與民主、管束與放縱之間, 家長無時無刻不在選擇:它們的平衡在哪裡?市場上出現一本書《千萬別管孩子》, 但馬上又新出一本《孩子是管出來的》, 讓家長無所適從。
王秋英指出, 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任務, 是有階段性的,
Advertisiment
她解釋:讓孩子小的時候就去上寄宿學校, 其實有不小風險, 因為安全感來源於孩子對看護者(一般是媽媽)的依戀, 這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礎, 因為母親就是世界, 這個世界是否溫暖、可以依靠, 決定了孩子是否能以積極健康的心態與世界互動、是否信任世界, 並有勇氣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孩子有了安全感之後, 就能夠開始學習。
要讓孩子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 給孩子打開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並讓他們學習承擔責任, 接受並反省自己的行為帶來的後果,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也可以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進入中學、尤其是高中後,是一個“做自己”的時期,孩子獨立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並建立起大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開始觀察社會,渴望瞭解人生,所有的理想與對未來的憧憬只有一個核心:我在社會的位置。這時,父母的教育重點在於:如何理解自我與社會的關係,給孩子社會性的引導。
不要做“最好的家長”
有些人有種“最好”情結: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師、做最好的家長,王秋英認為,“什麼都可以做到最好,就是家長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剛剛好’就可以了。”因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這樣一些錯誤:以孩子為中心,犧牲了自己的需求、興趣;為孩子包辦一切,剝奪了孩子應該體驗、承擔的。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培養出的往往是放縱的、自我的、沒有責任心的孩子。
因此,我們要做“真實的父母”:堅持自己的獨立性,重視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承擔家庭一部分責任和義務。“只有父母這只‘杯子’是滿的,才可能是健康、愉快的父母,才可能與孩子分享杯中的資源、能量與關懷。這樣做父母會更有成就感和價值感,孩子也成長得更好。如果犧牲自己的一切,容易對孩子提出過高的期望,孩子也會備受壓力。”
通過這種方式,孩子也可以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教訓。進入中學、尤其是高中後,是一個“做自己”的時期,孩子獨立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並建立起大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開始觀察社會,渴望瞭解人生,所有的理想與對未來的憧憬只有一個核心:我在社會的位置。這時,父母的教育重點在於:如何理解自我與社會的關係,給孩子社會性的引導。
不要做“最好的家長”
有些人有種“最好”情結: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教師、做最好的家長,王秋英認為,“什麼都可以做到最好,就是家長不能做到最好,做到‘剛剛好’就可以了。”因為,最好的父母最容易犯這樣一些錯誤:以孩子為中心,犧牲了自己的需求、興趣;為孩子包辦一切,剝奪了孩子應該體驗、承擔的。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培養出的往往是放縱的、自我的、沒有責任心的孩子。
因此,我們要做“真實的父母”:堅持自己的獨立性,重視自己的需要,坦白地說出自己的感受,讓孩子承擔家庭一部分責任和義務。“只有父母這只‘杯子’是滿的,才可能是健康、愉快的父母,才可能與孩子分享杯中的資源、能量與關懷。這樣做父母會更有成就感和價值感,孩子也成長得更好。如果犧牲自己的一切,容易對孩子提出過高的期望,孩子也會備受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