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要有輸的體驗

樂樂長得漂亮, 也很聰明, 在媽媽的良好教育下, 行為習慣也不錯, 親戚朋友, 人見人誇。 因此樂樂有了“只要成功, 不能失敗”的苗頭。
這天晚上, 媽媽有意要讓樂樂承受一點挫折。 像往常一樣, 一家三口玩“上課”遊戲。 爸爸當老師, 樂樂和媽媽做學生, 比賽認卡片。 具體玩法是:“老師”出示卡片, 樂樂和媽媽搶答;誰先答出, 卡片就歸誰, 卡片多者為贏家。 當然, 樂樂的輸贏完全掌握在媽媽手裡。 每次卡片一出示, 媽媽佯作思考, 暗中等待樂樂辨認。 如樂樂認識, 答出, 媽媽就認輸, 這張卡片歸樂樂。 如樂樂在幾秒鐘內認不出,

Advertisiment
媽媽就說出來, 卡片歸媽媽。 以前, 每次玩這個遊戲, 媽媽總是有意延長時間, 即便樂樂答錯了, 媽媽也佯作認不出, 以給樂樂再辨認的機會。 所以, 樂樂玩這個遊戲的積極性很高。 這次, 媽媽有意考驗樂樂, 故意縮短讓樂樂辨認的時間。 結果, 樂樂第一局輸了。 第二局, 樂樂決心追上媽媽, 但“孫吾空逃不出如來佛手掌”, 樂樂的卡片還是比媽媽少了幾張。 第三局, 也是最後一局, 樂樂說“一定要讓媽媽輸”。 但第一張卡片一出示, 樂樂就卡住了, 一時答不上來。 媽媽就不客氣地報出答案, 收了卡片。 這時, 委屈湧上樂樂心頭, 他臉漲紅了, 鼻翼翕動, 張口結舌了好一會兒, 才說出:“討厭, 媽媽是最討厭的人!”並抬手打媽媽。
媽媽讓開身子, 說:“你要努力,
Advertisiment
追上我才好。 打人是沒出息的表現。 ”但樂樂還是生氣。 爸爸就給樂樂講“豆豆和瓜瓜”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豆豆和瓜瓜比賽下棋。 開始, 豆豆贏了, 瓜瓜很不服氣, 但瓜瓜沒有罵豆豆, 他下決心追上豆豆。 追了三局, 都輸了。 直到第四局, 瓜瓜終於贏了豆豆。 樂樂仔細聽著, 故事講完了, 情緒也恢復了。
事後, 媽媽覺得樂樂還是有一定的挫折承受能力的, 不像鄰居兵兵, 打撲克輸了, 就把撲克擼得滿地飛, 與表弟比賽畫畫, 畫不過, 就把表弟的畫撕掉。 樂樂只是不能接受自己成為“最後的輸家”;而媽媽恰恰要讓樂樂體驗當“最後的輸家”的感覺。 從這次活動中, 媽媽也體會到, 自信和挫折是不矛盾的, 但須把握 “一定的度”。 孩子不經受挫折就不會有真正的自信,
Advertisiment
但過多的挫折也會扼殺自信。
由此, 媽媽領悟到, 表揚和批評也要把握“一個度”。
首先,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 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弱項。 和別人比, 能夠幫助樂樂逐步瞭解自己什麼方面是優勢, 什麼方面不如別人;和自己的以前比, 能夠激發樂樂的自信。 所以, 這兩種比較對於樂樂的健康成長都是需要的。
其次, 以什麼為基準予以表揚或批評?一般人習慣於橫向比較, 所謂“與別人比”。 媽媽認為, 無論表揚和批評, 重要的是都要有利於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所以, 對於樂樂的弱項, 媽媽很注意突出縱向比較, 即和他的以前比, 激發樂樂改變的信心。 比如, 樂樂和同齡孩子比, 畫畫不是強項, 但媽媽常常拿出樂樂以前的畫,
Advertisiment
說, “看, 樂樂今天畫的畫比上星期那張畫進步多了。 ”說得樂樂樂顛顛還要畫;而對於樂樂的強項, 媽媽更多的是給予鼓勵、肯定而不作特別的表揚。 這是因為, 樂樂的強項比較多, 而太多的表揚對樂樂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在樂樂的強項方面, 媽媽還適當設置一些難度和挫折, 這種磨練可以豐富樂樂的體驗, 增強他心理承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