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要讓孩子做出選擇

有些父母會包辦控制孩子的一切, 以為這就是愛。 然而, 無論父母的安排多麼完美, 孩子都會有一種感覺, 他們好像不是為自己而活、會迷失自己。

要讓孩子做出選擇

你得選擇一下

1 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

讓孩子去確定某件事時, 你可以告訴他說:你得選擇一下。

2 學會用這句話激勵孩子:

這個早晨家裡亂成一團, 可冬冬卻興奮極了。 媽媽一面在能裝得下冬冬的特大旅行袋裡放著衣服, 一面對跟在身後的冬冬說:“你得選擇一下, 是帶這只絨布狗, 還是帶那只泰迪小熊?因為我們的包裡只能裝下你的一件玩具。

Advertisiment

“你得選擇一下”這個說法, 冬冬已經不陌生了。 雖然他只有三歲, 一個星期前, 他就在去海濱還是去外婆家過暑假的選擇中決定了去外婆家。

選擇玩具是小事, 但去哪兒度假可是大事, 孩子能選擇嗎?當然!在他還不能清楚地用語言表達自己心願的時候, 他就開始了自己的選擇――在許多伸出的手臂中, 他只奔向媽媽;你把玩具堆在他的面前, 他卻不理不睬地爬向門口, 告訴你“我想出去玩”。 當他開始說話時, 還經常會說“不”, 選擇與決定始終伴隨著孩子的成長。 遺憾的是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孩子的選擇能力, 越俎代庖。

孩子在幼兒時期, 做決定的能力培養有可能會影響他的一生, 讓孩子做決定, 使他們更有判斷力和決斷性。

Advertisiment
身為父母, 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做決定而不是代替孩子做決定。

在一個商場的店慶活動中, 兩個三四歲的孩子圍著贈氣球的大姐姐爭吵, 一個說:“我喜歡紅色, 這個紅氣球給我。 ”另一個說:“我不要白色, 白色的不好看。 ”贈氣球的女孩子問:“你不喜歡白色, 那粉紅色的好不好?”孩子點點頭, 拿著氣球走了。

變通一下就能化解糾紛, 孩子之所以堅持, 是以為沒有選擇,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給孩子多提供一些選擇。 當他慢慢成長起來後, “可以選擇”這樣的觀念就會逐步形成。

你可能有點兒擔心, 孩子的選擇總是和你的意願相反會不會使局面失控呢?當我們晚上問孩子“要先講故事還是先洗澡”時, 你知道大部分的孩子會怎麼回答嗎?他們大多會回答“洗澡”。

Advertisiment
科學家曾做過類似的實驗, 得出的結論是人類的習慣總是順著問題出現的先後, 選擇最近的一個答案回答。

這個有趣的實驗無疑給了我們一個機會, 如果孩子面對的是兩件事, 不知該怎麼辦, 而你已經確定他應該怎樣做, 不妨試著用這個方式誘導孩子做決定。 但是, 這一招對只有兩三歲的幼兒有效, 而對大一點兒的孩子就需要你説明他對多個選擇進行分析了。 先讓孩子說出自己選擇的理由, 然後你說出你不同的理由, 最後推薦你們都可能接受的幾種選擇, 說服孩子重新選擇。

你總是將意識強加于孩子嗎?那可真是糟透了。 因為, 在一定範圍內讓孩子做主是培養孩子責任感的關鍵。

Advertisiment

孩子能將玩具收進玩具櫃, 那就放手讓他去做吧, 你沒必要指示他非要將小熊放在第一層架子上;他總喜歡將水彩筆放在桌面上, 你不必每次都在他去幼稚園後, 再替他放回抽屜。 實際上, 三歲左右的孩子就有“亂”的意識了, 不要低估他的主動性。 當然, 你要有點兒耐性。 孩子的問題是往往偏執於自己的第一個判斷, 別介意讓他吃點兒苦頭。

不少的父母常用這樣的話來壓制或打消孩子的嘗試選擇——

“淋了雨你會感冒!”

“ 週六去登山?那太危險了!……”

你一遍遍地苦口婆心, 他卻是一臉的不相信。 孩子和成人一樣, 需要經過自己的嘗試來獲得經驗。 在你確定孩子可以承受時, 給他決定權, 讓他嘗試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即使孩子失敗了,

Advertisiment
也不要過於指責, 對孩子的嘗試或是選擇不要否定, 只要對他講明失敗的原因, 而不是說:“看, 我早說了吧, 都是你不聽話。 ”

三歲的孩子已開始對自己有了一些瞭解, 越來越表現出他的個性,有了“自我意識”,會開始感到自己和母親是兩個個體。 這時,父母應該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逐漸給孩子一些自主權。 例如孩子的衣物雖然是父母買的,但物權是孩子的,可由孩子自由支配,它能使孩子感受到長輩對自己的厚愛。 大人尊重孩子的權利, 可以使孩子增強自豪感、責任感,自信心也會增強。 讓孩子決定自己今天穿什麼,還能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 父母可以多給孩子講解一些穿衣常識,如要看天穿衣,衣物應該怎樣搭配顏色才算協調,使孩子獲得許多有用的生活常識。

給孩子穿衣的選擇權後,可能會出現這樣的麻煩,孩子一定要穿一件與天氣不合的衣服,勸也不聽,這怎麼辦呢?首先家長應該明白,孩子有逆反心理,出現這種情況是正常的,他們有時是想弄清在一件事上到底能走多遠。所以這時大人不要著急生氣,可以給孩子耐心地講清為什麼不應該穿這件衣服,也讓孩子講出一定要穿這件衣服的理由,當理由可以接受時,父母也可以讓步。所有這些都不奏效時也可按孩子的意願穿,然後讓老師、阿姨、鄰居來指出孩子的錯誤。因為孩子很重視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形象,就會馬上提出改正了。父母千萬不要因一時的衝動責駡孩子或硬讓孩子穿上他不願穿的衣物。

有這樣一個故事——

“強強,快點兒做你的作業。做完後,你可以到外邊去玩一會兒,可以自己決定玩什麼。”

“好,媽媽,我馬上就做完了。”七歲的強強回答著,然後繼續做他的作業。不一會兒,他就完成了。“媽媽,我做完作業了。我想去滑旱冰板。”說著就要去換鞋。

“滑旱冰板容易摔壞,現在又剛下完雨,你還是打會兒籃球吧!”

“不會摔壞的,別人不是都在滑。”

“你真想滑?不怕摔?”

“是的,我想滑。”

“算了吧,你會摔壞的,還是去打籃球的好。”媽媽想了想說。

“不,媽媽,我要去滑旱冰板。”

“行了,聽媽媽的話,做個好孩子。去打籃球吧!”

孩子沒辦法,他不能自由決定自己的喜好,只好聽媽媽的話,去玩其它的遊戲了。

開始時媽媽告訴強強,他可以決定玩什麼,而最後卻是媽媽替兒子做了決定,甚至與強強爭執,直至他同意不滑旱冰板為止。在這件事情上,媽媽沒有遵守自己的諾言讓強強自己做選擇。如果我們要教孩子做出聰明的選擇,就該給他們機會。如果需要的話,還要給他們機會去犯錯誤,讓他們從經驗中學習,而不是從我們的說教中領會。強強把媽媽看成是大老闆,她不讓孩子選擇自己的愛好,不讓他以身實踐學會保護自己而不受任何傷害,不讓他懂得如何忍受痛苦,如何鍛煉自己的毅力。這樣的媽媽就是以老闆身份出現的,而不是以輔導者的身份出現。另外,媽媽有言在先,允許強強自選遊玩項目,而後又自食其言,削弱了孩子對媽媽的信任。

小編總結:想使孩子心情舒暢地去執行,一定要花點兒時間與他們談一下為什麼要這樣做,不這樣會有什麼後果。如果孩子有疑問,歡迎他們提出,大人可以與他們討論,直到雙方達成共識。這樣再貫徹起來就不是簡單地施展權威,而是使孩子也參與制訂的計畫,也會減少孩子的反抗心理。

給孩子穿衣的選擇權後,可能會出現這樣的麻煩,孩子一定要穿一件與天氣不合的衣服,勸也不聽,這怎麼辦呢?首先家長應該明白,孩子有逆反心理,出現這種情況是正常的,他們有時是想弄清在一件事上到底能走多遠。所以這時大人不要著急生氣,可以給孩子耐心地講清為什麼不應該穿這件衣服,也讓孩子講出一定要穿這件衣服的理由,當理由可以接受時,父母也可以讓步。所有這些都不奏效時也可按孩子的意願穿,然後讓老師、阿姨、鄰居來指出孩子的錯誤。因為孩子很重視自己在外人眼中的形象,就會馬上提出改正了。父母千萬不要因一時的衝動責駡孩子或硬讓孩子穿上他不願穿的衣物。

有這樣一個故事——

“強強,快點兒做你的作業。做完後,你可以到外邊去玩一會兒,可以自己決定玩什麼。”

“好,媽媽,我馬上就做完了。”七歲的強強回答著,然後繼續做他的作業。不一會兒,他就完成了。“媽媽,我做完作業了。我想去滑旱冰板。”說著就要去換鞋。

“滑旱冰板容易摔壞,現在又剛下完雨,你還是打會兒籃球吧!”

“不會摔壞的,別人不是都在滑。”

“你真想滑?不怕摔?”

“是的,我想滑。”

“算了吧,你會摔壞的,還是去打籃球的好。”媽媽想了想說。

“不,媽媽,我要去滑旱冰板。”

“行了,聽媽媽的話,做個好孩子。去打籃球吧!”

孩子沒辦法,他不能自由決定自己的喜好,只好聽媽媽的話,去玩其它的遊戲了。

開始時媽媽告訴強強,他可以決定玩什麼,而最後卻是媽媽替兒子做了決定,甚至與強強爭執,直至他同意不滑旱冰板為止。在這件事情上,媽媽沒有遵守自己的諾言讓強強自己做選擇。如果我們要教孩子做出聰明的選擇,就該給他們機會。如果需要的話,還要給他們機會去犯錯誤,讓他們從經驗中學習,而不是從我們的說教中領會。強強把媽媽看成是大老闆,她不讓孩子選擇自己的愛好,不讓他以身實踐學會保護自己而不受任何傷害,不讓他懂得如何忍受痛苦,如何鍛煉自己的毅力。這樣的媽媽就是以老闆身份出現的,而不是以輔導者的身份出現。另外,媽媽有言在先,允許強強自選遊玩項目,而後又自食其言,削弱了孩子對媽媽的信任。

小編總結:想使孩子心情舒暢地去執行,一定要花點兒時間與他們談一下為什麼要這樣做,不這樣會有什麼後果。如果孩子有疑問,歡迎他們提出,大人可以與他們討論,直到雙方達成共識。這樣再貫徹起來就不是簡單地施展權威,而是使孩子也參與制訂的計畫,也會減少孩子的反抗心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