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要讓孩子學會"輸得起"

剛上小學的佩佩和小朋友玩猜拳遊戲, 石頭、剪子、布。 只要佩佩贏了, 就會繼續玩下去。 但要是她輸了, 就會吵著說“不算數”, 或是阻止別人贏她。 其他小朋友都不高興了, 紛紛跑開, 不願再和她玩。

眼見大家都跑開各玩各的, 佩佩跑到媽媽身邊, 忍不住大哭起來:“他們都不跟我玩。 ”

其實, 媽媽早就看到佩佩和小朋友吵架的那一幕, 明知理虧又霸道的是佩佩, 但看到寶貝女兒傷心難過的樣子, 也是很心疼。 媽媽真不知道如何對佩佩做出適當的反應。

佩佩的年齡正處於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 她的行為也是可以理解的。

Advertisiment
孩子在社會化的過程中, 有時要讓他們自己去摸索, 有時要給他們引導, 如果兩者搭配得當, 孩子則會成為身心健康、為大家所接受的快樂小孩兒。 對待佩佩這樣的孩子, 要有一定的方法。 孩子自身的能力有限, 面對挫折的忍受力差, 一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 常會把責任歸罪別人。 這時, 父母的情緒疏導是非常必要的。

家長應先接納孩子的情緒, 讓她描述當時的場景然後告訴她:“佩佩想贏, 別的小朋友和你一樣, 如果別的小朋友輸了, 不甘心, 吵著說不算, 或是阻止你贏, 那你會不會生氣, 還和她玩嗎?”用這樣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提供給孩子一個自我反省的機會, 讓她發現自己錯在哪裡。

父母運用將心比心的方法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Advertisiment
孩子就比較能反省自己, 提高學習動機, 繼而拓展各方面的能力。 其實, 每個人都是在和同伴大大小小的衝突中慢慢累積經驗, 學習與人相處的社會能力的。

玩遊戲時, 想贏又不服輸的孩子, 自尊心強且缺乏安全感。 他們很害怕輸, 一輸就無法肯定自己。 同時, 因為個性好強的緣故, 使得他們在無法隨心所欲地控制周圍時, 便以耍賴來否定既成的事實。

方淑自小興趣愛好廣泛, 又聰明好學, 在學校的各類比賽中屢屢奪魁, 被老師和同學稱為“常勝將軍”。 學校或校外有什麼賽事, 老師都樂於讓她去參加, 可謂“陣陣不離穆桂英, 次次抱得大獎歸”, 父母也常常為此而沾沾自喜。

一天晚上, 方淑做完作業後, 父母和她一起做擲豆子的遊戲。

Advertisiment
這種遊戲是把一粒黃豆放在地上, 然後再拿一粒黃豆從半人高的位置往下擲, 要求儘量擊中地上的黃豆。 每人一次可擲豆10粒, 擊中次數多者為優勝。 方淑說:“這還不簡單嗎!”拿起豆子就擲。 結果, 10粒豆子只擊中了2粒, 而媽媽和爸爸分別擊中了5粒和6粒。 方淑有些不服氣。 第二輪, 她擊中了4粒, 而媽媽和爸爸又都比她多。 方淑明顯地沉不住氣了, 喊著:“再來!再來一次!我就不信贏不了你們!”沒想到, 在第三輪中, 使出渾身解數的她仍然是最少。 “勝利啦!勝利啦!”爸爸舉臂歡呼著。 只見方淑臉色突變, 抹著眼淚:“不玩了!不和你們玩了!”轉身就跑進了房間, 關上了房門。

媽媽和爸爸這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們的寶貝女兒,

Advertisiment
已被種種榮譽和眾人讚賞的眼光嬌縱壞了, 她已經輸不起了!方淑小的時候, 父母每次陪她做遊戲, 為了培養她的興趣, 調動她的積極性, 父母往往有意識地讓她贏。 現在看來, 這種不公正的比賽也助長了她只能接受成功、不能忍受失敗的心理, 使她不懂得如何面對挫折。

現代的社會競爭強, 壓力大, 父母常鼓勵孩子追求勝利和成功, 卻往往忽略了孩子在失敗中也可以學習更多的經驗。 失敗除了可以顯露人們的不足之外, 還可以讓人們學習謙卑、順服。 孩子如果瞭解失敗也有正面意義, 可以平和處理失敗的心情, 加強承受挫折的能力, 將來長大後, 心態就會比較成熟, 失敗的機率就會相對少些, 成功自然就會多些了。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