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之道網導讀:
要陪孩子完成的事,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 事業的繁忙, 埋頭工作的你可否想到, 多少次深夜回家, 孩子已然睡去?要陪孩子完成的事, 你做到了嗎?“工作忙”、“沒時間”、“對早教不瞭解”……爸爸媽媽總是有各種各樣的事情, 並且還有各種各樣的藉口, 然後結果就是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孩子。 要想孩子身心健康, 能夠快快樂樂的長大, 下面7件事是爸爸媽媽就算再沒有時間也要陪孩子做的。
1、陪孩子吃飯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經過近10年的資料收集, 發現爸爸媽媽陪孩子吃飯其實是非常有益處的。 第一,
Advertisiment
2、陪孩子運動
運動可以讓孩子有一個強壯的體魄, 並且對於心理健康也是很有幫助的。 爸爸媽媽最好每個禮拜都可以有一天的時間能夠陪孩子騎自行車、打羽毛球、爬山之類的。 如此一來可以激勵孩子經常運動, 發現孩子擅長的運動然後可以讓孩子多多進行。 除運動外, 也可以在家裡和孩子一起聽音樂、繪畫等, 讓孩子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
3、陪孩子寫作業
爸爸媽媽“陪讀”能夠幫孩子一點一點學習、養成好的習慣。
Advertisiment
4、陪孩子玩遊戲
玩遊戲是每個孩子都想做的事情, 可是大部分的孩子缺少家長引導, 就會變成遊戲上癮。 爸爸媽媽最好是陪伴孩子孩子一起玩遊戲, 同時有意識地控制他們玩的時間和內容。 同時最好是讓孩子多進行一些戶外遊戲和手工, 這類遊戲不會怎麼上癮, 同時還可以鍛煉手眼協調能力。
5、陪孩子待著
孩子也喜歡能夠休息、隨性玩耍的時間。 爸爸媽媽們最好是陪孩子坐在樓前, 看螞蟻搬家、蜘蛛結網, 進行一系列的小活動……幫助孩子探索世界, 發揮他們無邊無際的想像力。
6、陪孩子逛書店
爸爸媽媽帶孩子到書店“泡”半天, 同時教導他們什麼書是有意義的,
Advertisiment
7、陪孩子參加比賽或集體活動
孩子參加重要的比賽, 爸爸媽媽加油鼓勁是非常需要的。 爸爸媽媽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集體活動, 如此一來可以增加孩子的群體意識和自信, 讓孩子能夠和同學交朋友, 進行交流。 要是有的孩子獨立意識強, 喜歡一個人進行的話, 那就不要勉強孩子了。
Advertisiment
孩子們並比不大人更簡單。 可惜, 很多父母都忘記了自己也曾是孩子, 下意識地與孩子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做了隔離, 習慣把孩子看成是簡單的、缺乏理智的小動物, 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 都會通過大腦理性分析, 對孩子進行一番論斷、評判或盤查。 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 和想要對孩子進行某種“指導/管教/訓練”的意圖, 很容易引發孩子的防禦, 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即使有時候, 父母的管教初衷的確是好的, 但也都可能陷入無效。 與其如此, 不如尊重孩子們的遊戲規則, 用孩子的語言和他們對話。
1、孩子們的什麼語言呢?那就是遊戲。
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
Advertisiment
今天的文章, 我們就來聊一聊, 如何通過遊戲, 去面對孩子們隨時可能到來的情緒風暴, 如何採用遊戲, 去陪伴孩子們釋放那些如影隨形的負能量。
2、當孩子情緒低落、受挫的時候
皮亞傑認為, 兒童需要遊戲, 尤其是象徵性☆禁☆遊☆禁☆戲, 因為兒童難以適應周圍的現實世界, 為了達到必要的情感和智慧上的平衡, 兒童參與遊戲。 象徵、幻想恰是學齡前孩子的思維方式。 在兒童受到挫折和困難時, 象徵性☆禁☆遊☆禁☆戲可以充分宣洩兒童的焦慮、害怕、氣憤和緊張等情緒,從而減輕或克服不良心理。象徵性☆禁☆遊☆禁☆戲還能以幼兒能接受的情景,再現不愉快的經驗,在假扮角色的情況下,兒童消除了緊張、減低了恐懼,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
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個5歲的男孩偏于安靜。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的孩子,孩子常常會沮喪而歸。父母都為此憂心忡忡。後來,爸爸開始陪孩子玩打仗的遊戲。遊戲中,爸爸總會扮演弱的那一方。一段時間後,孩子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他在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的時候,敢大聲說話了。他明確的態度轉變,讓那些攻擊性較強的孩子,慢慢開始遠離他。
聽聽他後來是如何評價自己爸爸的:
我的爸爸是最好玩的爸爸!不過,也是力氣最不大的爸爸,掰手腕不厲害的爸爸,打架也不厲害的爸爸!
孩子這樣說的時候,小臉上全是自信。孩子爸爸在陪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經常會示弱,相應的,孩子就會從遊戲中汲取到大量的信心。這份正能量,足以平衡他在外面的世界遭遇到的挫敗感,並給予他力量感、控制感和勇氣。
如果你的孩子因為某些情形或事情而情緒低落、沮喪,那麼試試類似的象徵性☆禁☆遊☆禁☆戲吧。總之,為孩子營造出一個假裝、幻想中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孩子可以轉換角色,從這個轉換的角色中,孩子們可以體驗到戰勝挫敗感的愉悅。比如一個害怕打針的小孩,父母可以多陪他玩醫生的遊戲,由孩子扮演醫生,給父母打針即可。在遊戲中,孩子可以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在這種自由和假裝的幻想中,獲得充分能量去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緒。下次,再遇到類似情形,孩子就能有效管理自己的焦慮、不快了。
3、當孩子莫名恐懼某些特定事物的時候
遊戲也是克服情緒緊張、恐懼等的一種手段。不過,遊戲能夠有效的前提是,父母對於孩子的緊張、怯懦、甚至恐懼,首先要有足夠的接納。
譬如我們曾經提到過,父母陪孩子逛商場,孩子在一個賣恐龍玩偶的攤位上停下腳步。父母認為孩子想要那個玩偶,於是鼓勵他上前摸一摸,可是孩子驚恐的搖頭。對於孩子的這種緊張、恐懼情緒,有的父母也許會斥責:你明明想要又不敢,那還看什麼,趕緊走吧!
這種粗暴的方式,無法化解孩子的恐懼。還會在恐懼情緒之上,添加對“恐懼”本身的羞恥感,即孩子會認為“我的恐懼是不對的,爸爸媽媽不喜歡我的樣子。”
換成遊戲的方式去跟孩子交流,可以是這樣的:爸爸模仿孩子“害怕”的樣子,“怯生生”上前,伸出手,摸一下恐龍玩偶,嘴巴發出佯裝的驚叫聲。一般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被逗樂。爸爸的這種笨拙的表演,對孩子的恐懼表現,是一種共情,意思是:你看,爸爸這麼大人了,爸爸也會害怕!不過,爸爸剛才摸了一下,好像也還好哇!
孩子們很快也會模仿。於是在這樣的遊戲中,孩子對於“恐龍玩偶”的恐懼感,就會逐漸被遊戲消減掉。
4、當孩子感到悲傷,甚至情緒即將失控、哭鬧的時候
象徵性☆禁☆遊☆禁☆戲,還可以滿足孩子的需要與願望,讓一個本來悲傷的孩子,轉而變得快樂。尤其在公共場合,孩子突然而來的情緒失控,往往會讓父母手足無措。不妨試試遊戲去應對。
比如下面這個我們講過的案例。
一個3歲女孩的媽媽,為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而煩惱。比如,媽媽帶女兒出去玩兒,就在外頭,孩子突然情緒上來了,非要娃娃,一個她最喜歡的玩具。立刻回家來不及,轉移注意力也沒用,好說歹說也不行,又是公眾場合,最後孩子哇哇大哭,引得大批路人行注目禮,搞得媽媽手足無措,抱著女兒一路哭回家。
面對孩子即將爆發的情緒,媽媽想轉移注意力顯然行不通,因為孩子的需求太急切了,還會覺得你是在回避她,搪塞她。不如順勢跟孩子玩一個假裝遊戲。比如,假裝看見孩子想要的娃娃長了翅膀,正飛在空中呢,同時用語言暗示孩子:“我家寶貝累了吧,想娃娃了,你看,娃娃也想你了,還長了翅膀飛到你身邊了呢!”說完,就可以用手扮演“娃娃”,繞著孩子,靠近孩子,並且代表孩子說:“娃娃,娃娃,我好想你呀!我們抱一抱吧,你看,我們在一起了!”
這種遊戲,一方面承認了孩子的情緒,同時也會起到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效果。接下來,媽媽還可以將這個遊戲做的更豐富、更有趣。比如,媽媽問孩子,你希望娃娃飛在你左邊,還是右邊呀?你想不想讓娃娃停下來再抱一抱它呀?給孩子選擇權,媽媽配合孩子,孩子會更容易入戲。
為什麼這個遊戲會有效?首先是接納孩子對於某樣東西的迫切需求。這個年紀,孩子無法等待是常見的。陪孩子玩這個遊戲,等於承認了孩子需求的合理性。被理解了的孩子,情緒就不至於進一步爆發。其次,這個遊戲預測到孩子對於“娃娃”的執著,避免用“單純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去激怒孩子。
整個遊戲過程,孩子並非被遊戲“騙到”,而是感受到被接納。在遊戲的情境中,孩子的願望被承認、並某種程度上被滿足,自然而然緊繃著的情緒就得到了釋放,快樂隨之而來。
另,當孩子攻擊性過強,感到憤怒的時候,遊戲也是很好的疏導辦法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會有很強的攻擊性。比如很多媽媽會發愁地問:我家孩子總愛打人怎麼辦?對於這類孩子,父母除了要更用心的接納、陪伴孩子,減少批評指責以外,還需要採取行動去減少孩子的攻擊性。
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孩子爸爸,多陪孩子玩一些身體接觸的、富有力量感的小遊戲。最簡單的,就是陪孩子打架。孩子在與爸爸的模擬打架中,攻擊性就會得到有效釋放。而且,爸爸跟孩子“打架”的時候,一定會有力量的收放、控制,孩子也能學會——當然,這個前提是,爸爸必須要有耐心,接納孩子“打架”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沒有輕重、不懂得控制力度的情況,給孩子適當引導,並相應地示弱。
總之,遊戲有無窮魔力。它可以幫助孩子們恢復低落的情緒,釋放憤怒以及恐懼的情緒,體驗到積極愉悅的情緒。在遊戲過程中,孩子們的情緒狀態得到平衡,並從遊戲裡汲取到了適應外部環境的心理能量。
象徵性☆禁☆遊☆禁☆戲可以充分宣洩兒童的焦慮、害怕、氣憤和緊張等情緒,從而減輕或克服不良心理。象徵性☆禁☆遊☆禁☆戲還能以幼兒能接受的情景,再現不愉快的經驗,在假扮角色的情況下,兒童消除了緊張、減低了恐懼,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例子。
一個5歲的男孩偏于安靜。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的孩子,孩子常常會沮喪而歸。父母都為此憂心忡忡。後來,爸爸開始陪孩子玩打仗的遊戲。遊戲中,爸爸總會扮演弱的那一方。一段時間後,孩子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他在和其他小朋友發生衝突的時候,敢大聲說話了。他明確的態度轉變,讓那些攻擊性較強的孩子,慢慢開始遠離他。
聽聽他後來是如何評價自己爸爸的:
我的爸爸是最好玩的爸爸!不過,也是力氣最不大的爸爸,掰手腕不厲害的爸爸,打架也不厲害的爸爸!
孩子這樣說的時候,小臉上全是自信。孩子爸爸在陪孩子玩遊戲的時候,經常會示弱,相應的,孩子就會從遊戲中汲取到大量的信心。這份正能量,足以平衡他在外面的世界遭遇到的挫敗感,並給予他力量感、控制感和勇氣。
如果你的孩子因為某些情形或事情而情緒低落、沮喪,那麼試試類似的象徵性☆禁☆遊☆禁☆戲吧。總之,為孩子營造出一個假裝、幻想中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孩子可以轉換角色,從這個轉換的角色中,孩子們可以體驗到戰勝挫敗感的愉悅。比如一個害怕打針的小孩,父母可以多陪他玩醫生的遊戲,由孩子扮演醫生,給父母打針即可。在遊戲中,孩子可以自由地表現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在這種自由和假裝的幻想中,獲得充分能量去控制自己不良的情緒。下次,再遇到類似情形,孩子就能有效管理自己的焦慮、不快了。
3、當孩子莫名恐懼某些特定事物的時候
遊戲也是克服情緒緊張、恐懼等的一種手段。不過,遊戲能夠有效的前提是,父母對於孩子的緊張、怯懦、甚至恐懼,首先要有足夠的接納。
譬如我們曾經提到過,父母陪孩子逛商場,孩子在一個賣恐龍玩偶的攤位上停下腳步。父母認為孩子想要那個玩偶,於是鼓勵他上前摸一摸,可是孩子驚恐的搖頭。對於孩子的這種緊張、恐懼情緒,有的父母也許會斥責:你明明想要又不敢,那還看什麼,趕緊走吧!
這種粗暴的方式,無法化解孩子的恐懼。還會在恐懼情緒之上,添加對“恐懼”本身的羞恥感,即孩子會認為“我的恐懼是不對的,爸爸媽媽不喜歡我的樣子。”
換成遊戲的方式去跟孩子交流,可以是這樣的:爸爸模仿孩子“害怕”的樣子,“怯生生”上前,伸出手,摸一下恐龍玩偶,嘴巴發出佯裝的驚叫聲。一般這個時候,孩子就會被逗樂。爸爸的這種笨拙的表演,對孩子的恐懼表現,是一種共情,意思是:你看,爸爸這麼大人了,爸爸也會害怕!不過,爸爸剛才摸了一下,好像也還好哇!
孩子們很快也會模仿。於是在這樣的遊戲中,孩子對於“恐龍玩偶”的恐懼感,就會逐漸被遊戲消減掉。
4、當孩子感到悲傷,甚至情緒即將失控、哭鬧的時候
象徵性☆禁☆遊☆禁☆戲,還可以滿足孩子的需要與願望,讓一個本來悲傷的孩子,轉而變得快樂。尤其在公共場合,孩子突然而來的情緒失控,往往會讓父母手足無措。不妨試試遊戲去應對。
比如下面這個我們講過的案例。
一個3歲女孩的媽媽,為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而煩惱。比如,媽媽帶女兒出去玩兒,就在外頭,孩子突然情緒上來了,非要娃娃,一個她最喜歡的玩具。立刻回家來不及,轉移注意力也沒用,好說歹說也不行,又是公眾場合,最後孩子哇哇大哭,引得大批路人行注目禮,搞得媽媽手足無措,抱著女兒一路哭回家。
面對孩子即將爆發的情緒,媽媽想轉移注意力顯然行不通,因為孩子的需求太急切了,還會覺得你是在回避她,搪塞她。不如順勢跟孩子玩一個假裝遊戲。比如,假裝看見孩子想要的娃娃長了翅膀,正飛在空中呢,同時用語言暗示孩子:“我家寶貝累了吧,想娃娃了,你看,娃娃也想你了,還長了翅膀飛到你身邊了呢!”說完,就可以用手扮演“娃娃”,繞著孩子,靠近孩子,並且代表孩子說:“娃娃,娃娃,我好想你呀!我們抱一抱吧,你看,我們在一起了!”
這種遊戲,一方面承認了孩子的情緒,同時也會起到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效果。接下來,媽媽還可以將這個遊戲做的更豐富、更有趣。比如,媽媽問孩子,你希望娃娃飛在你左邊,還是右邊呀?你想不想讓娃娃停下來再抱一抱它呀?給孩子選擇權,媽媽配合孩子,孩子會更容易入戲。
為什麼這個遊戲會有效?首先是接納孩子對於某樣東西的迫切需求。這個年紀,孩子無法等待是常見的。陪孩子玩這個遊戲,等於承認了孩子需求的合理性。被理解了的孩子,情緒就不至於進一步爆發。其次,這個遊戲預測到孩子對於“娃娃”的執著,避免用“單純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去激怒孩子。
整個遊戲過程,孩子並非被遊戲“騙到”,而是感受到被接納。在遊戲的情境中,孩子的願望被承認、並某種程度上被滿足,自然而然緊繃著的情緒就得到了釋放,快樂隨之而來。
另,當孩子攻擊性過強,感到憤怒的時候,遊戲也是很好的疏導辦法很多孩子,尤其是男孩會有很強的攻擊性。比如很多媽媽會發愁地問:我家孩子總愛打人怎麼辦?對於這類孩子,父母除了要更用心的接納、陪伴孩子,減少批評指責以外,還需要採取行動去減少孩子的攻擊性。
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孩子爸爸,多陪孩子玩一些身體接觸的、富有力量感的小遊戲。最簡單的,就是陪孩子打架。孩子在與爸爸的模擬打架中,攻擊性就會得到有效釋放。而且,爸爸跟孩子“打架”的時候,一定會有力量的收放、控制,孩子也能學會——當然,這個前提是,爸爸必須要有耐心,接納孩子“打架”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沒有輕重、不懂得控制力度的情況,給孩子適當引導,並相應地示弱。
總之,遊戲有無窮魔力。它可以幫助孩子們恢復低落的情緒,釋放憤怒以及恐懼的情緒,體驗到積極愉悅的情緒。在遊戲過程中,孩子們的情緒狀態得到平衡,並從遊戲裡汲取到了適應外部環境的心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