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見不得孩子大哭怎麼辦?偶爾也要對孩子發發火

小D從小就是個急脾氣倔強孩子, 稍不順心就愛哭。 一開始她一哭我就心疼, 恨不得把全世界都給她。 再後來, 她一哭我開始心煩, 常常火氣就蹭蹭蹭往上冒。

之後, 我一直花特別多的精力幫助小D進行情緒管理, 也幫助自己情緒管理。 儘管頗有成效, 但說實話, 我從小生長的環境還是會讓我隱隱覺得不能讓孩子哭。

前不久在紐約上的一節兒童心理課給了我一些耳目一新的觀點。 我是第一次意識到孩子生氣大哭的過程對孩子心理發展非常有益處。 這樣的認識讓我真正地不再害怕孩子大哭。 今天也想把這些分享給你們,

Advertisiment
和我一樣害怕孩子哭的父母們。

讓孩子明白發火不會摧毀關係

當孩子對我們生氣發火時, 他們其實也在學習一件事, 就是發火, 特別是對他們重要的人發火並不一定會摧毀關係。 成年後的世界裡會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彼此之間有不同意見, 我們非常激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大家最終達成共識並且和解。 這個過程中, 關係沒有破壞, 愛仍然存在。

這樣的認知體驗非常重要, 越早讓孩子明白這點就越受益。 孩子不會為了害怕關係破壞而壓抑自己刻意討好和取悅他人, 這是非常有益身心健康的, 更是對關係更加正確的認識。

讓孩子體會力量感

當孩子發火時, 他立刻就與我們在情緒上產生了距離,

Advertisiment
而這份距離其實是會讓孩子產生力量感的。 這樣的距離感有時會讓父母們感到害怕, 也是很多父母害怕孩子哭的原因, 因為害怕這種疏離感。

但這樣的疏離感只是暫時的, 而這短暫的疏離感卻能讓孩子感受到自主, 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 也體會不依賴父母的感覺。 這也是為了讓孩子今後真正獨立做鋪墊。

防止孩子自我過度膨脹

為人父母一大迷思就是希望孩子永遠快樂, 當父母過度關注于孩子當下每一分鐘都需要開心時, 我們就失去了全域。 生活本身並不總是快樂的, 我們要做的不是讓孩子時時開心, 而是讓他們學會接受今後成人社會的失敗和不開心。

當我們需要給孩子立規則時, 孩子一定會發脾氣大哭,

Advertisiment
這樣的情緒發洩可以促使他們去思考對和錯, 去理解為什麼有時生活並不總以他們的意願進行。 這樣的過程本身就是防止孩子過度自我中心。

因此, 千萬不要害怕孩子發脾氣大哭, 而是讓他們去體會生氣、失望, 這些負面情緒是有助於讓他們的自我不過度膨脹, 讓他們學會責任, 也為今後獨立做準備。

當我們知道發脾氣對孩子發展有正面作用後, 下一步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在孩子發脾氣時進行有效引導。 這些我在以前文章裡也陸續寫過(今天文末推薦閱讀裡會列出)。 今天想結合課堂上講的, 把一些大原則整理出來, 供大家拾遺補缺。

1、儘早開始引導表達

小月齡孩子發脾氣會大哭扔東西甚至在地上打滾,

Advertisiment
我們的容忍度都會比較高, 因為我們知道孩子還不會說話。 可惜現實生活中, 很多已經可以說話表達的孩子, 甚至十幾歲的大孩子也常常出現一不順心就撒潑的情況。 這就提醒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孩子等大了就好了”, 而是要儘早開始引導孩子學會如何表達。

從小月齡就開始, 從孩子還不會說話, 從第一次發脾氣開始, 我們就要對孩子的情緒命名, 幫助孩子表達出他正在進行的情緒是什麼。 這樣等到孩子真的會說話了, 他自己就能表達。 一個可以大聲說出來“我很生氣”的孩子, 他大發脾氣撒潑的情況一定會小很多。

2、允許情緒緩衝期

這個是關於第一條的補充, 很多父母都明白了對情緒命名的重要性,

Advertisiment
但往往不懂得正確的介入時機, 常常孩子還在氣頭上哭的正厲害, 我們就開始情緒命名各種說教, 結果常常適得其反。

當孩子哭的正激烈時, 我們可以靜靜地陪著, 但不要急於開口。 當孩子氣呼呼走進自己房間時, 我們也不要跟著。 這樣的一段留白時間就是給了孩子一個情緒緩衝期, 任何情緒都是需要宣洩的。

但很多時候, 我們太急於教育孩子, 常常在孩子情緒最激烈的時候就進行了, 這無疑就像是在要爆發的火山上加了一個蓋子, 越堵情緒反而越激烈,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父母會說, 共情沒用, 安撫沒用, 越勸孩子鬧的越厲害。

3、教會孩子解決問題能力

等到孩子開始逐漸平靜後, 我們就可以抓住機會教育孩子。 關於教育什麼,這裡就又有一個誤區,很多父母最經常說的是,不能哭,不要打人,不能亂叫。這樣的說法是起不到教育目的的,其實如果孩子有的選,他們也是不想哭不想打人不想亂叫的,但他們就是控制不住想發火。

我們的教育應該側重於兩點。首先和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的需求不能被滿足,比如重申規則,比如告訴孩子不允許這麼做的原因。儘管孩子一開始還是無法接受,但堅持這麼做以後,慢慢地這些規則就能被內化,就能成為孩子的行為準則。我們都希望養育一個講理的孩子,講理的第一步就是孩子需要理解這些道理。

其次,告訴孩子下次遇到這樣類似情況,下次他再發脾氣時正確的情緒宣洩該怎麼做。這點很關鍵卻是我們經常會忽略的,當一個孩子不知道正確做法是什麼時,那下一次他遇到類似事件,他仍然還是會用他最習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而這就成了我們大人眼中的“屢教不改”。

為人父母最難的一關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特別是孩子的哭。無條件的接納,並不等同於沒有原則地滿足。我們接納的是孩子的情緒,但堅守的是規則的底線。

關於教育什麼,這裡就又有一個誤區,很多父母最經常說的是,不能哭,不要打人,不能亂叫。這樣的說法是起不到教育目的的,其實如果孩子有的選,他們也是不想哭不想打人不想亂叫的,但他們就是控制不住想發火。

我們的教育應該側重於兩點。首先和孩子解釋為什麼他們的需求不能被滿足,比如重申規則,比如告訴孩子不允許這麼做的原因。儘管孩子一開始還是無法接受,但堅持這麼做以後,慢慢地這些規則就能被內化,就能成為孩子的行為準則。我們都希望養育一個講理的孩子,講理的第一步就是孩子需要理解這些道理。

其次,告訴孩子下次遇到這樣類似情況,下次他再發脾氣時正確的情緒宣洩該怎麼做。這點很關鍵卻是我們經常會忽略的,當一個孩子不知道正確做法是什麼時,那下一次他遇到類似事件,他仍然還是會用他最習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而這就成了我們大人眼中的“屢教不改”。

為人父母最難的一關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孩子的情緒,特別是孩子的哭。無條件的接納,並不等同於沒有原則地滿足。我們接納的是孩子的情緒,但堅守的是規則的底線。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