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規矩,隨著年齡增長改變

讓1歲多、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自己走, 而不是在他伸出小手要求“抱抱”的時候滿足他的願望, 要比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學會等待容易得多。 因為孩子此時還不具備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的能力, “等待”對他來說, 如同自己穿衣服一樣困難。

孩子認知能力和行為能力的發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讓他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學習守規矩, 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 對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心知肚明, 是父母為孩子立規矩的前提, 而對其行為的規範也應隨著其年齡增長有所改變。

1~2歲

孩子容易這樣做:

Advertisiment

1歲的孩子身上好像總有使不完的勁兒, 動作能力增強了, 探索的欲望也特別強烈, 沒有他不想摸、不想碰的東西。 他的頭腦中沒有“危險”的概念, 比如, 他會毫不猶豫地伸手去抓剛剛煮熟的雞蛋, 並不知道這種行為意味著“燙”。 他能聽懂一些話, 但卻只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準;不明白哪些行為是粗暴無禮的, 哪些是可以讓人接受的, 理解力跟不上技能發展的速度。 所以, 不要以為孩子答應“知道了”, 他就真的明白了。 而且,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脾氣都急得沒商量, 想要什麼, 立刻就要得到。

父母的應對策略:

在保證家裡的設施、物品擺放安全, 易碎品、溫度高的東西放在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外, 安全方面的其他規矩也應由此建立。

Advertisiment
比如不能摸暖水瓶、不能拿剪刀, 更不能把手放在電源插座上等等。

以示範的方式, 直觀地把你的要求呈現給孩子, 這有助於他明白哪些做法是正確的, 哪些是不可取的。 這樣做的時候, 父母的態度要嚴肅、語氣要堅決, 讓他能從你的面部表情中感覺到這些話是要聽的。

哭鬧是孩子慣用的殺手鐧, 對此, 你可以選擇安慰或轉移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使他轉悲為喜, 而不是妥協。

2~3歲

孩子容易這樣做: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很容易喜怒無常, 剛剛還興高采烈, 轉眼間就大發脾氣、哭鬧不止, 尤其在他的願望得不到滿足時。 他還不能完全瞭解自己的各種感覺和情緒, 不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需要, 並通過怎樣的努力達到目的。 所以,

Advertisiment
當孩子喜歡別人手裡的玩具時會伸手去搶, 而不懂得策略地用自己的玩具和人家交換。

2歲的孩子開始學習識別他人的感受了, 經常會有一些你意想不到的嘗試, 借此試探你的反應。

父母的應對策略:

即便你不能讓孩子實現願望, 也不要把自己放在與之對立的位置上, 避免親子之間的衝突升級。 耐心、簡潔地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不合理要求, 清楚地告訴他你希望他怎樣做、什麼樣的行為是好的, 而不是大聲訓斥。

教孩子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 用語言表達不同的感受, 學會講理。 如果當孩子被小朋友打了, 父母給出的方法不是以武力還擊, 而是嚴肅地要求對方必須向自己道歉時, 會使孩子明白:無論發生了什麼事,

Advertisiment
打人都是不對的。

千萬不要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對他的無理要求妥協, 強烈又明確的態度應始終如一。 如果你禁不住心軟——“就這一次吧”, 你的孩子就會斷定, 當媽媽說“不”時, 其實意味著“還有機會”。 很多時候, 孩子以這種方式“刺探”你的反

應, 這無疑是一場心理戰, 妥協一次就意味著以後將妥協100次。 因此, 在他表現激烈的時候, 你可以採取冷處理, 等他平靜下來再做解釋。

3~4歲

孩子容易這樣做:

3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 事事希望自己作主, 對父母的要求喜歡說“不”, 通常以任性的方式來表達對“自立”的渴望。 對父母立下的規矩, 他們有時會主動表現出合作的態度, 但很少能持之以恆。

父母的應對策略:

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Advertisiment
比如自己系扣子、將拖鞋擺放整齊或收拾玩具。 適時誇獎他的乖巧行為是對他最好的鼓勵, 千萬不要因為哪一點做得不好或沒能堅持到底而批評他, 那樣做只能打消他的積極性。

對孩子的逆反行為, 不妨用“正話反說”的方法, 讓他心甘情願地步入規矩的“圈套”——比如孩子有邊吃邊玩的毛病, 而你卻希望他老老實實地坐在餐桌上吃飯, 這時可以故意說:“今天的飯特好吃。 你先去玩吧, 等我們吃剩下你再來。 ”孩子出於“和你對著幹”的心理, 常常會堅持把自己碗裡的飯菜都吃光才離開。

4~5歲

孩子容易這樣做: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大多喜歡和小朋友玩, 交往願望強烈, 但合作的意識還比較弱;能專注於喜歡的遊戲, 但對此缺少節制。他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所以,會想盡辦法達到目的,有時甚至耍點小花招隱瞞事實,但他並不知道這樣做是欺騙行為。

父母的應對策略:

針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如沒有時間觀念、和小朋友打架、撒謊)制定一份規則清單,條款最好不超過5項。繁瑣的規定孩子不容易記住,執行起來也比較困難。即便這樣,父母也要做好反復重申規則的準備,向孩子講明與人交往的規則,明確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比如,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要懂得商量,不能什麼事情都自己說了算;玩別人的玩具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後才能玩;答應小朋友的事情必須做到,讓孩子明白履行承諾的重要;遵守遊戲規則,不能耍賴。

事先為孩子限定遊戲的時間,在到規定的時間前10分鐘提醒孩子一次,以便他有結束遊戲的心理準備,養成遵守時間的習慣。

這一年齡段孩子的謊言和欺騙行為與大孩子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還不能將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不真實的完全區分開,其謊言多半與品質無關。父母應使孩子明白事情的本來面目、指出其言行的正確走向,而不是簡單地指責。

孩子的眼睛是錄相機,耳朵是答錄機,頭腦是電子電腦,這就意味著作為父母,你不得不一直保持良好的行為舉止:經常說“請”,“謝謝”,排隊等候,公眾場合抑制自己的壞脾氣,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示範。

5~6歲

孩子容易這樣做:

他已經到了能夠領會父母具體要求和規則的年齡了,而且能夠把原因和結果很好地聯繫起來,也就是說,他清楚違反規則以後等待自己的將是什麼。但是,有時候也會明知故犯、超越界限試探你,看看你有什麼反應。和以前相比,5~6歲的孩子有了較強的自控能力;開始學習換位思考,做事時會想想對

方有什麼樣的感受。

父母的應對策略:

對5~6歲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不僅僅是設立規則,還要清清楚楚地寫明,如果違反規則,將有怎樣的後果,比如3天不能看動畫片、取消週末去動物園的計畫或者推遲一個星期去玩陶藝。一旦孩子違規,立即執行“後果”。這個時候,無需警告,不用討價還價,也沒有第二次機會。如果你發“慈悲”原諒他一次,你的規則在他心裡就會形同虛設。

給孩子一段緩衝的時間,以便他調整自己的情緒。如果他憤怒地把故事書扔得滿地都是,與其對他大呼小叫,不如平靜地告訴他:“給你5分鐘的時間,把所有的書都撿起來,放回書架!”

設置一些情景讓孩子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比如問孩子:“如果姥姥只帶你去天文館,姐姐會怎麼想?”碰到孩子奪了小朋友“寶貝”的時候,父母可以問孩子:“你喜歡別人這樣對你嗎?”然後告訴孩子他這種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心理感受、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遵守行為準則,使之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紀律嚴明”並不意味著對孩子苛求或一味地懲罰,父母心平氣和與飽含關愛的實施態度更容易讓孩子接受規則的條條款款,並從被動遵守走向自律。

但對此缺少節制。他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所以,會想盡辦法達到目的,有時甚至耍點小花招隱瞞事實,但他並不知道這樣做是欺騙行為。

父母的應對策略:

針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如沒有時間觀念、和小朋友打架、撒謊)制定一份規則清單,條款最好不超過5項。繁瑣的規定孩子不容易記住,執行起來也比較困難。即便這樣,父母也要做好反復重申規則的準備,向孩子講明與人交往的規則,明確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比如,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要懂得商量,不能什麼事情都自己說了算;玩別人的玩具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後才能玩;答應小朋友的事情必須做到,讓孩子明白履行承諾的重要;遵守遊戲規則,不能耍賴。

事先為孩子限定遊戲的時間,在到規定的時間前10分鐘提醒孩子一次,以便他有結束遊戲的心理準備,養成遵守時間的習慣。

這一年齡段孩子的謊言和欺騙行為與大孩子有本質的區別,他們還不能將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不真實的完全區分開,其謊言多半與品質無關。父母應使孩子明白事情的本來面目、指出其言行的正確走向,而不是簡單地指責。

孩子的眼睛是錄相機,耳朵是答錄機,頭腦是電子電腦,這就意味著作為父母,你不得不一直保持良好的行為舉止:經常說“請”,“謝謝”,排隊等候,公眾場合抑制自己的壞脾氣,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示範。

5~6歲

孩子容易這樣做:

他已經到了能夠領會父母具體要求和規則的年齡了,而且能夠把原因和結果很好地聯繫起來,也就是說,他清楚違反規則以後等待自己的將是什麼。但是,有時候也會明知故犯、超越界限試探你,看看你有什麼反應。和以前相比,5~6歲的孩子有了較強的自控能力;開始學習換位思考,做事時會想想對

方有什麼樣的感受。

父母的應對策略:

對5~6歲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不僅僅是設立規則,還要清清楚楚地寫明,如果違反規則,將有怎樣的後果,比如3天不能看動畫片、取消週末去動物園的計畫或者推遲一個星期去玩陶藝。一旦孩子違規,立即執行“後果”。這個時候,無需警告,不用討價還價,也沒有第二次機會。如果你發“慈悲”原諒他一次,你的規則在他心裡就會形同虛設。

給孩子一段緩衝的時間,以便他調整自己的情緒。如果他憤怒地把故事書扔得滿地都是,與其對他大呼小叫,不如平靜地告訴他:“給你5分鐘的時間,把所有的書都撿起來,放回書架!”

設置一些情景讓孩子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比如問孩子:“如果姥姥只帶你去天文館,姐姐會怎麼想?”碰到孩子奪了小朋友“寶貝”的時候,父母可以問孩子:“你喜歡別人這樣對你嗎?”然後告訴孩子他這種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心理感受、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要遵守行為準則,使之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紀律嚴明”並不意味著對孩子苛求或一味地懲罰,父母心平氣和與飽含關愛的實施態度更容易讓孩子接受規則的條條款款,並從被動遵守走向自律。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