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視力受損兒童的能力分析

概括能力

有關標準言語智力測驗的大量研究表明, 失明兒童的概括和認識能力的發展落後于正常兒童。 特別應該指出的是, 視力受損兒童的抽象思維能力可能較差, 他們更有可能用具體稱代描述周圍的環境。

弗裡德曼、帕斯奈克(Friedman、Pasnak)和另外一些專家進行能研究證實, 盲童具有上述缺陷並非由於天生低能, 而是由缺乏合適的教育機會造成的。 他們注意到盲童在接受瑞士著名心理學家讓·皮亞傑(JeanPiaget)設計的概括能力測驗時理解遲鈍的情況後, 對盲童進行了物體分類能力訓練。 結果他們發現, 這種訓練大幅度提高了盲童的概括能力,

Advertisiment
使之達到了正常兒童的水準。 斯蒂芬斯(Stephens)等人的研究也表明, 根據皮亞傑的研究成果向盲童提供廣泛的訓練之後, 他們的概括能力都有所提高。

空間概念

對於失明兒童來說, 最難理解的莫過於空間概念。 然而, 儘管有研究表明盲人理解空間概念的能力低下, 哈利在1973年觀察到的一些情況卻證實盲人掌握空間概念並非全然不可能。

顯然, 盲人可以通過視覺以外的感覺瞭解空間概念。 哈利指出, 盲人有時用記下走不同距離所需時間的方法來認識空間。 另外一些權威人士認為, 盲人通常要依靠觸覺瞭解空間概念, 而正是觸覺的局限性使他們真正獲得空間概念十分困難。

活動能力

Advertisiment

就大多數視力受損者而言, 活動能力對於他們取得調整成功最為重要, 而這種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瞭解空間的能力。 權威人士指出, 視力受損者處理空間資訊有兩種方式——或將其處理成一條按順序聯結各點的線路, 或將其處理成一幅表明某一環境中各點問一般關係的圖形。 後一種方式叫作“認識圖形”, 由於它能使盲人更靈活地在其所處的環境中活動, 因此較前一種方式更受歡迎。 假設在一個環境中有A、B、C三個順序點。 用順序方式處理空間資訊會限制一個人的活動, 他必須通過B點才能從A點到達C點。 但是, 如果一個人掌握了A、B、C三點的認識圖形, 他就可以不通過B點而直接從A點到達C點。

視力受損者無論掌握哪種空間概念(順序線路或圖形),

Advertisiment
他們的活動能力無疑都會明顯低於正常人。 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很少能夠或根本不能依靠視覺意象。 另一方面, 同正常人相比, 視力受損者行走時必須更大程度地依賴對空間的記憶。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