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互動中的誤區你中招了嗎?

?孩子沒有獨立空間

觀察者(阿姨)進入家庭, 媽媽、姥姥、姥爺同時動員孩子為阿姨表演, 而且每個人發出了不同的聲音, 媽媽說“欣欣, 抱著大熊親親”, 姥姥說“欣欣, 給阿姨表演踮腳”, 姥爺又給孩子拿來了小飛機, 讓孩子打開, 整個錄影感覺特別嘈雜, 大人的聲音此起彼伏, 唯獨聽不到孩子的聲音, 孩子被各種指令弄得無所適從, 孩子從心底發出一個聲音, “爸爸、媽媽, 姥姥、姥爺, 請給我一個自己的空間, 讓我自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

給父母的話:

多個看護者的家庭特別容易出現這樣的狀況, 把孩子當作家庭的中心,

Advertisiment
但是又不考慮孩子的獨立意志, 通過表演、指令等形式操縱孩子, 讓孩子沒有自由表達的時間和空間。 我們對這個家庭進行了回饋指導, 幾天後, 媽媽發來了下面這段話, 讓我們感覺特別欣慰。

“昨天晚上, 欣欣爸爸給欣欣拍了一段錄影, 家裡特別安靜, 欣欣自己坐在角落裡, 翻書。 翻著翻著就啊啊啊地自己講, 我們就在邊上觀察, 要在平時我就會跑過去了。 我提醒自己, 孩子需要獨立探索。 我就在邊上看看他, 沒有打擾他。 一會兒他又拿起另一本書, 都是我平時給他講的, 啊啊啊好像在給自己講, 一篇一篇的, 我覺得挺好玩的, 我們真的需要給孩子時間和空間。 ”

父母與孩子身體距離太近

觀察者進入樂樂的家庭,

Advertisiment
發現在樂樂專心玩玩具的時候, 媽媽總是離樂樂特別近, 好像隨時都準備保護樂樂, 同時不停地用語言干預樂樂正在做的事情, 告訴樂樂“積木再搭上就要倒了”“不要自己上椅子”……觀察者感覺到一種焦慮的情緒在蔓延, 後來樂樂乾脆停下了探索, 坐在了媽媽懷裡。 媽媽又開始抱怨樂樂總是黏著自己, 讓自己很累。

我們在家庭中會特別注意觀察母親與孩子的身體距離, 總是跟孩子身體距離很近的母親, 一般都是焦慮的母親, 對孩子獨立探索充滿了不放心, 然後又通過身體距離把這種擔心傳遞給孩子——媽媽總是離孩子太近, 就是在告訴孩子“你自己做事情有危險, 你最好到媽媽身邊”, 這樣孩子的探索能力會大大降低,

Advertisiment
從而變成纏人的孩子。

孩子獨立探索的時候, 父母需要做的, 是事先規劃好家裡的環境, 讓孩子探索的環境更安全, 這樣父母也更容易表現得更放心, 與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 用你的身體語言告訴孩子“我們相信你自己能行, 爸爸媽媽對你很放心”, 孩子需要的時候, 才會對孩子做出支持或者干預。

親子互動中頻繁使用祈使句或者提問式語言

觀察者進入了亮亮的家庭, 發現在短短半個小時的觀察中, 亮亮媽媽一直在使用祈使句或者提問式語言與亮亮進行交流, 比如“亮亮, 告訴阿姨你幾歲了!”“小馬怎麼叫?”“長頸鹿哪裡長”……剛開始亮亮還應付媽媽幾個問題, 後來就對媽媽的提問置之不理了, 轉頭去找爸爸, 媽媽說“亮亮跟我不親,

Advertisiment
就跟爸爸親”。

祈使句在親子交流中是應該儘量避免的, 除非需要對孩子做出限制, 比如因為安全問題。 頻繁使用祈使句, 會讓孩子感覺不到尊重;等孩子兩歲以後, 有了自己的獨立意志, 又特別容易引發孩子的反抗, 所以亮亮不親媽媽也就不足為怪了。 對孩子提問題是引發孩子思考的一種方式, 但是如果使用過於頻繁, 也會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 同樣也不利於親子交流的展開。 在親子互動中, 要更多地探尋孩子的內心感受, 認同並支持孩子的想法和行為, 多採用商量的語氣, 這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更自信!

父母忽視孩子的情感需要

觀察者進入融融的家庭, 友好地跟孩子打招呼, 融融表現出對陌生人警惕的眼神,

Advertisiment
不停地往媽媽身邊蹭, 可媽媽好像對融融需要身體接觸表現出不耐煩, 不斷地推開孩子, 催促孩子“快去搭高樓”“快去玩機器人”, 催促幾次之後, 融融不再纏媽媽, 自己跑上床, 抱著心愛的小枕頭, 什麼都不玩了。

孩子看到陌生人的到來有些緊張, 因此試圖通過與媽媽的身體接觸來緩解自己內心的緊張情緒, 這個時候, 孩子需要的是媽媽溫暖的懷抱, 和媽媽的支持鼓勵, 而融融媽媽並沒有接收到孩子發出的情感需要的信號, 或者媽媽本身並不喜歡與孩子的身體接觸, 而是一味地催促孩子去玩, 於是孩子去找自己的小枕頭, 借此來慰藉一下。

孩子跟媽媽會產生相互的錯誤暗示, 比如媽媽本身不願意跟孩子進行身體的接觸, 她就會忽視孩子需要身體接觸的信號,鼓勵孩子出去探索,時間長了之後,孩子得不到回應,就不表現出自己需要身體接觸了,而表現得真的很喜歡探索,這其實就是一種錯誤暗示的力量。孩子有情感需要的時候,需要得到父母積極的回應,給孩子一個擁抱,鼓勵他,等孩子感到安全了,才會全心投入到探索環境中。 她就會忽視孩子需要身體接觸的信號,鼓勵孩子出去探索,時間長了之後,孩子得不到回應,就不表現出自己需要身體接觸了,而表現得真的很喜歡探索,這其實就是一種錯誤暗示的力量。孩子有情感需要的時候,需要得到父母積極的回應,給孩子一個擁抱,鼓勵他,等孩子感到安全了,才會全心投入到探索環境中。
相關用戶問答
  • 1回答

    哪些常見的誤區是存在於早期教育的?

    我們有很多的家長,他們還沒有做好做父母的準備,就有了自己的孩子,有了孩子又不去用心地學習,而把教育倚托在親子班上,錯失了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這個肯定是錯誤的。我們說早期教育其實就在我們生活... [詳細答案]

  • 1回答

    早期教育存在哪些常見的誤區呢?

    我們說早期教育其實就在我們生活中,時時處處事事都是早期教育,關鍵是家長要有一個早期教育的理念,能夠引導孩子。所以我們常說,和孩子在一起共同成長,這不只是孩子的成長,大人也隨著一同成長。把教育倚托在親... [詳細答案]

  • 3回答

    補鈣對孩子好嗎,補鈣的誤區是什麼?

    補鈣最好通過均衡膳食補充。牛奶或其他奶類製品都是補鈣最佳選擇哦,奶類的選擇最好是新鮮的牛奶,其次才是盒裝奶或奶粉,重要的是不要把乳飲品當作是奶哦,乳飲品是飲品,裡面的蛋白質、鈣等營養物質都很低哦。其... [詳細答案]

  • 1回答

    適合親子互動的活動有哪些?

    親子活動,在家庭當中隨時都能進行,要求大人孩子都能共同參與根據孩子年齡的不同,互動的項目也不太一樣,大的孩子可以和家長一起玩玩拼圖,讓孩子多動動手,家長就在旁邊看,時不時遞上一塊顏色差不多的就可以了... [詳細答案]

  • 1回答

    怎樣的活動適合進行親子互動?

    親子活動就是大人孩子都能共同參與的活動,在家庭當中隨時都能進行。在進行親子活動時要多詢問一下孩子的意願,如果孩子想去燒烤,可以一起去超市購物,找個郊外的地方吃吃燒烤,做些戶外活動,也不會特別累。同時... [詳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