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親子互動 有助口語訓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 要促進家中寶貝語言溝通能力發展, 正確的親子互動方式十分重要。 魏貽汶表示, 不管是口語能力, 還是行為認知的養成, 教育小朋友最有效的方式, 就是在玩樂中學習。 除了營造有趣的生活情境, 透過固定式的居家小活動與遊戲, 也都是很好的語言溝通教學內容和教學場所。
魏貽汶指出, 現代父母工作忙碌, 常抽不出時間“陪伴”孩子成長, “其實語言能力培養沒有秘訣, 陪孩子玩就對啦!”而除了陪伴, 身為孩子的“專業照顧者”, 父母還須適度的引導孩子學習。
Advertisiment
而對語言表達遲緩的小朋友來說, 魏貽汶提到, 除了接受專業的治療, 在日常生活的照護上, 父母仍是可以透過一些遊戲策略, 像是形塑愉悅的語言學習情境, 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 創造具互動性的溝通情境, 都有助於協助語言遲緩兒正確口語表達。
語言能力啟蒙小遊戲
0~6個月玩法
動動嘴, 吹吹氣
這階段的遊戲重點在於模仿, 及訓練口腔肌肉活動的遊戲。 媽媽可以利用臉部, 做幾個簡單的口腔動作, 讓
寶寶模仿:親一下、張大嘴、伸一伸舌頭,
Advertisiment
6個月~1歲 辨認圖片
利用簡單的童書、繪本, 教導小孩認識常用的物品名稱與身體部位。 而與小孩對話時, 說話速度儘量放慢, 語調起伏豐富一點, 並可搭配誇張的表情與肢體動作, 吸引孩子目光, 加深印象及理解。
1~2歲
動感之旅
藉由動作與觸摸來誘發孩子的興趣, 促進他對身體部位的認識:摸鼻子、拍拍手, 引導孩子跟著做。
尋尋覓覓
擺出娃娃、車子、杯子等物品, 以口令方式, 指揮孩子指認物品並拿起。 待孩子熟悉物品名稱後, 可改讓他自己選出物品, 並鼓勵他做出對該物品的認知動作:如飛機會飛高高, 茶杯可以裝水喝。
語句接龍
這是訓練小孩說句子的能力。 媽媽可以幫小孩延長句子,
Advertisiment
2~3歲
傳令兵遊戲
在空曠房間內, 父母各站一邊, 讓孩子在中間傳話。 當媽媽附在孩子耳朵悄悄說:“我想吃糖果”, 讓孩子傳話給爸爸;而爸爸接收到訊息後, 大聲說出答案。 如果答案正確, 這時可給一些貼紙當做獎勵。 待孩子上手後, 可適時變化句子長度與豐富性, 增加遊戲複雜度。
開車遊戲
將動作和語言結合, 是這個階段幼童的語言發展行為。 可找一個大紙箱當車子, 讓小孩當司機, 父母當乘客。 父母親可以塑造不同搭車情境, 並適時加入“紅燈停, 綠燈行”的概念, 增加遊戲趣味性。
代名詞遊戲
代名詞出現, 是兩歲半幼兒語言發展的重要特徵;此遊戲不但能訓練孩子使用代名詞,
Advertisiment
由父母示範站中間蒙住眼睛, 由環繞周圍的遊戲參與者, 指定其中一人發出聲音。 發聲完後, 大家互換位置, 讓蒙眼者憑聲音猜測發聲者為何?遊戲中可用問答的方式, 猜的人問:“是你說的?”被指定的人可答:“是我說的”, 或“不是我, 是他說的”
語言發展遲緩重要指標
雖然每個孩子的語言發展進度, 會因諸多因素而有所不同, 但魏貽汶表示, 目前仍有一些具指標性的參考標準, 來判定孩子是否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問題。 她說:“如果孩子在兩歲前, 還不會說出具有意義性的單字, 如媽媽、爸爸、再見等;或是到了三歲仍不會說出完整的句子, 父母都必須要開始尋求專家協助診斷, 以及訂定遲緩兒專屬的語言教育計畫。
Advertisiment
魏貽汶指出, 兒童的語言發展遲緩涉及成因相當複雜, 在醫學診斷上, 除了透過複健科的診療, 還會結合神經內科、耳鼻喉科、心智科等科別, 針對每位病童在神經、大腦、聽力、情緒等障礙或問題, 進行全方位的症狀評估。 魏貽汶表示, 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 都有應該出現的聽力反應及語言發展徵兆。 以下是聽語異常發展參考指標, 家中寶貝只要有一項符合, 父母最好考慮帶孩子就醫檢查。
語言發展遲緩的判斷指標
0~3個月
聽力發展判斷
● 對於巨大聲響沒有驚嚇反應
語言發展判斷
● 不會發出咕咕、咯咯的聲音
不會發出哭聲或愉悅聲
4~6個月
聽力發展判斷
● 對於音調變化沒有反應。
● 不會注視、尋找聲音來源。
語言發展判斷
● 兒語中沒有包含不同的音種,如:ㄅ、ㄆ、ㄇ等音。
● 不會透過聲音,表達興奮或憤怒。
7~12個月
聽力發展判斷
● 沒有轉向並注視聲源的反應能力。
● 對於如:過來、要不要等指令沒有反應。
語言發展判斷
● 兒語中沒有包含重複的音節,例如ㄅㄚㄅㄚ、ㄊㄚㄊㄚ。
● 不會使用言語或非哭泣的聲音,來得到或維持注意力。
1~2歲
聽力發展判斷
● 無法指認身體部位或書中圖片。
● 對於簡單的指令如: 丟球、拿鞋子,無法遵從實行或理解。
語言發展判斷
● 詞彙量沒有每個月顯著增加。
● 不會利用兩個單字組成語句。如:把媽媽、水,組成“媽媽喝水”。
● 不會使用如:什麼?哪裡?等疑問句。
2~3歲
聽力發展判斷
● 不會區別如:上下、大小的意義。
● 無法順利完成二步驟的指令動作。例如:拿起書,再放在桌上。
語言發展判斷
● 無法使用二到三字詞的語句來表達想法和要求。
● 家中的熟悉聽者,無法順利瞭解小孩的言語表達。
想培養自己的孩子當個小小演說家,光靠語言能力的養成是不夠的。魏貽汶認為,父母除了依照孩子的年齡,為他安排語言學習時程,塑造具安全感且高度豐富性的生活情境,也是小小演說家養成的重要關鍵。
但是話說回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與我們好好的進行語言溝通,有一些小寶貝因為某些不可抗拒的原因,如智力嚴重不足或疾病因素,甚至是不知名的原因,無法正常使用語言與外界溝通,這時父母除了需要更多耐心,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利用輔助性的手勢或道具達成溝通目的,就成了另一項選擇。其實語言的存在目的即是溝通,掌握正確語言教養方法,給予孩子愛與勇氣,一樣能終結寶貝在成長階段的各種語言學習問題,順利打開“話匣子”,當個能言善道的小小意見領袖。
語言發展判斷
● 兒語中沒有包含不同的音種,如:ㄅ、ㄆ、ㄇ等音。
● 不會透過聲音,表達興奮或憤怒。
7~12個月
聽力發展判斷
● 沒有轉向並注視聲源的反應能力。
● 對於如:過來、要不要等指令沒有反應。
語言發展判斷
● 兒語中沒有包含重複的音節,例如ㄅㄚㄅㄚ、ㄊㄚㄊㄚ。
● 不會使用言語或非哭泣的聲音,來得到或維持注意力。
1~2歲
聽力發展判斷
● 無法指認身體部位或書中圖片。
● 對於簡單的指令如: 丟球、拿鞋子,無法遵從實行或理解。
語言發展判斷
● 詞彙量沒有每個月顯著增加。
● 不會利用兩個單字組成語句。如:把媽媽、水,組成“媽媽喝水”。
● 不會使用如:什麼?哪裡?等疑問句。
2~3歲
聽力發展判斷
● 不會區別如:上下、大小的意義。
● 無法順利完成二步驟的指令動作。例如:拿起書,再放在桌上。
語言發展判斷
● 無法使用二到三字詞的語句來表達想法和要求。
● 家中的熟悉聽者,無法順利瞭解小孩的言語表達。
想培養自己的孩子當個小小演說家,光靠語言能力的養成是不夠的。魏貽汶認為,父母除了依照孩子的年齡,為他安排語言學習時程,塑造具安全感且高度豐富性的生活情境,也是小小演說家養成的重要關鍵。
但是話說回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與我們好好的進行語言溝通,有一些小寶貝因為某些不可抗拒的原因,如智力嚴重不足或疾病因素,甚至是不知名的原因,無法正常使用語言與外界溝通,這時父母除了需要更多耐心,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利用輔助性的手勢或道具達成溝通目的,就成了另一項選擇。其實語言的存在目的即是溝通,掌握正確語言教養方法,給予孩子愛與勇氣,一樣能終結寶貝在成長階段的各種語言學習問題,順利打開“話匣子”,當個能言善道的小小意見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