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游是父母體力情緒的終極挑戰,帶娃出遊圖什麼?

我們這次帶著小D去了多明尼加的蓬塔卡納玩了8天, 應該說是她有史以來最長的一次出門旅遊了, 也是對我們體力、情緒最大的挑戰了。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 說帶孩子出門旅行有助提高智力;還有說省下早教錢帶孩子出遊等等。 我自己倒沒這麼看, 我們帶娃出遊的理由很簡單, 我和老公都想出門玩, 那就帶上女兒一起出門。 不為了早教、不為了炫耀, 只是想讓女兒可以融入我們的生活方式, 僅此而已。

相比以前幾次的親子遊, 這次帶小D出遊的經歷要曲折很多, 小時候其實只要節奏慢一點, 滿足她的吃睡節奏就好了。

Advertisiment
而2歲半這個年紀, 正好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但又不能完全表達清楚, 再加上小D的倔強脾氣, 因此常常就會出現因為溝通不順她奔潰。 這些片段串起了我們旅行的記憶, 反倒讓我們覺得這就是帶娃出遊的意義所在, 酸爽並且快樂著。

時間意識

雖然這不是小D第一次坐飛機了, 但卻是第一次她自己一個人坐一個位置。 從紐約飛蓬塔卡納飛行時間4個多小時, 小D剛上飛機還挺開心, 她發現自己有一個專屬座位, 特別自豪。 我告訴她, 飛機像大鳥一樣, 會飛起來, 然後帶著我們去其他地方。 她頓時很開心, 一直在說, 我們在大鳥裡面。 可惜好景不長, 才飛了1個多小時, 她就不耐煩了, 開始叫, “我要下去!我要下去!”中文喊完發現沒反應,

Advertisiment
開始英語叫喚了, "Big bird, stop! I want to down."

兒童單獨坐飛機座椅需要額外購買一個安全帶, 我們買的是CARES Child Airplane Travel Harness (唯一被FAA批准的兒童飛行安全裝備)

2歲孩子的自我中心就此體現了, 她真的覺得自己是無所不能的, 真的覺得自己說了就可以下去的。 老公嘗試告訴她, 我們還有三小時才到。 但“三小時”對於一個2歲半的孩子來說是不明白什麼意思的, 還是一個勁地叫喚。

後來, 我們就打開了飛行航程圖, 告訴小D, 我們現在在哪裡, 等到“大鳥”飛到哪裡我們就可以下去了。 這招還是很有用的, 她就自己玩玩遊戲, 和我們唱唱歌, 讀繪本, 時不時要去看看“大鳥”飛哪裡了, 還敲敲螢幕”訓斥“一下大鳥, “快點快點~”

終於落地了, 第一件事讓小D的兔子看看窗外

Advertisiment

榜樣的力量

我們訂的度假村是ClubMed, 主打適合家庭出遊。 果然一到村裡, 發現一半以上人口都是孩子, 放眼望去真的全是孩子。 我們剛辦好入住, 就趕上了當天大草坪的零食時間(Big Snack Time), 於是就去參加了。 零食果然是分著吃香, 一個來自比利時的女孩給了小D一把爆米花, 小D全部吃完後就開始叫嚷著, “還要吃, 還要吃”。

這是我們住的房間, 有個移門, 度假村會提供寶寶床, 我們就把小D的床放在移門外, 晚上留一個小縫。 這樣雙方既有自己空間, 她也能隨時看到我們。

於是, 我就帶著她排隊領爆米花。 爆米花的隊伍很長, 小D告訴我, “I want popcorn”, 我及時回應告訴她, 我們要排隊, 我還特地抱起她, 指給她看隊伍盡頭分爆米花的人。 但似乎對她沒用,

Advertisiment
她等了一會就不耐煩了, 開始帶著哭腔叫嚷起來了。

這時, 我就指著隊伍裡的4、5歲的大孩子, 告訴小D, “你看, 大家都在排隊等候。 我們去問問他們, 是不是要等待”。 我特地去問了排在我們前面來自德國的5歲女孩, 她特別認真地對著小D說, “I know you want popcorn so much. Me too. But we need to wait. Good things worth waiting.”(我知道你特別想吃爆米花, 我也是。 但我們需要等待, 好東西值得等待)。 女孩的這段話讓我會心一笑, 這樣的“共情”估計也是她媽媽從小和她說的吧。

每天發放零食的草坪上, 還會搭起充氣玩具, 孩子們有吃有玩。

我說一百句都比不上孩子們之間的對話, 小D果然就乖乖站著, 跟著大姐姐後面等候拿自己的爆米花。 而這一招在後來的日子裡也一直被我們用到, 我們幫助小D找到“學習的榜樣”, 而常常我們也會看到其他父母在指著小D,

Advertisiment
對自己的孩子說相似的話。 每每這時, 大家都會相識一笑。

勇敢的嘗試

蓬塔卡納以白色細沙灘聞名, 光腳踩在沙灘上非常舒服。 這是小D第一次看到海, 她一直很喜歡玩水, 剛剛看到大海, 就興奮地大叫, “big water!”(也挺形象)。 然後就拉著我往水裡沖, 怕水的我頓時腿發軟。

老公看看我, 接過小D的手, 然後說, “你去拿手機拍照吧”(就這麼被無情鄙視了~)小D對海雖然感到新鮮, 但老公心大, 把她拉到挺深的地方, 好幾次浪打過來, 完全淹沒了她。 小D一下子就被打懵了, 老公笑著抱起來, 然後教她怎麼把臉上的水抹掉。 看到爸爸開心的反應, 小D也沒覺得有什麼大不了, 繼續往海裡沖, 摔倒後爬起來, 雙手拍拍把沙拍掉, 繼續往海裡沖。

老公在嘗試教小D,看到浪過來了,就要往上跳一下

玩了幾次以後,小D也學精了,看到浪過來了,就拉著爸爸往岸上逃。還會指揮爸爸,“爸爸跑~”,真的被打到了,也學著爸爸的樣子把水抹掉,“咯咯咯”地笑。

第一次接觸大海的成功經歷大幅提高了小D玩水的自信和熱情。下午在泳池時,是我拉著小D的,準確的說應該是我被小D拉著。即使這麼淺的水,對於怕水的我來說還是有些害怕,而這點竟然被小D敏感捕捉到,她拉著我往前走,邊走還邊鼓勵我,“媽媽,走。It's ok.”於是,接下來好幾天,只要是在泳池,小D就會特別貼心地等我,“Mama coming”,然後拉著我的手帶著我到處走。

餐桌禮儀

度假村裡有三個餐廳,兩個是自助餐廳,每天有不同的美食主題,另外一個是點餐的,自然要穿的更加正式一點。

我們每次去自助餐廳都是抱著小D一起去選,這樣她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有些肉菜,比如牛排豬肉燒烤等,需要廚師幫忙切一下放到我們盤子裡。這時,我們就會讓小D幫助問,“May I have some beef?” 這一周下來,這個請求句式她開始說的很熟練了,現在在家要什麼東西也開始會詢問了。

而最讓我感到神奇的一點就是,孩子對於語言的吸收能力。那邊的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我們每次吃飯時都會抓緊機會向服務員學一兩句吃飯用語,比如,“吃完了”、“我要兩塊”等。我和老公每頓都在學,但到了下一頓就忘了。好像到了第三頓時,我們還在學“吃完了”怎麼說,小D竟然非常清楚地說出來了。這就是我們說的“語言習得”能力啊,孩子只要有環境,他們可以毫不費勁地學會。

因為好幾天我們都是去吃的自助餐,而且想什麼時候吃都能去吃。第一次去點餐的餐廳時,小D的“不耐煩”又開始了,而且她估計明白這邊是說英文的,大聲地叫喊著,“I want mussels! I want mussels!”

這家餐廳本來就比較安靜,於是整個餐廳頓時就只有她的聲音了,顯然是打擾了其他就餐的人。這時,“共情”是來不及了,我靈機一動,開始了和小D“假裝吃飯”的遊戲。

“哇,小D要吃牡蠣啊。牡蠣怎麼吃的啊,先拿起一個,打開。啊,好燙啊,吹吹,然後吃下去。太好吃了。小D吃一個,爸爸吃一個”。小D馬上就很開心地和我們一起“假裝”吃牡蠣了,直到前菜上來。

這就是兩三歲孩子啊,他們是最活在當下的,當他們想要那是真的真的非常想要,這時和他們說“你要等等”,其實是很難讓他們理解這個概念的。於是,我們就把這個“等待”轉換成了遊戲,通過遊戲,小D的“想要”也就有管道釋放了。

這邊盛產海鮮,每天自助海鮮是必備的。因為歐美遊客比較多,因此也會提供牛排、漢堡、薯條這類食物。然後每天都會有個主題,比如多明尼加晚餐;墨西哥午餐等,提供有代表性的食物。

建立新的友誼

ClubMed很貼心的是,全球任何一個連鎖店都會提供孩子託管,按照年齡劃分,從4個月到17歲都有。因為託管很熱門,去之前一定需要提前定好,而且要記得帶上孩子的疫苗憑證(要求疫苗都打全的)。我們給小D報了2歲的班級,沒讓她上全天,每天都是半天接出來了。剛剛送去的每天早上,和我們告別時她總是會哭的,但據老師說,我們離開不久她就不哭了。

在那裡,每天老師會安排很多活動,比如帶著他們一起去游泳池游泳,去草坪玩遊戲,或者所有孩子光著膀子作畫(Body painting)。雖然和我們每天早晨的分別很不舍,但小D顯然還是挺喜歡的。我們每次去接她時,都會問,“今天過的怎麼樣?”每次她都是一臉的笑和我們說,“開心”,然後嘗試用她的語言告訴我們幹了什麼。

這一周每天半天的託管經歷還是很值得的,對於小D來說,她在適應環境變化,也在嘗試建立新的友誼,這些都是這個年齡開始萌芽的社交發展。

小D這個年齡還能享受坐車的待遇,老師會推著他們去到活動的地點

再大一點的孩子,每天都是全程自己走。帶隊老師每天都會扮演成不同的角色,一邊走還一邊帶著孩子唱歌喊口號,挺霸氣的。

送走小D後,每天上午的幾小時對於我和老公來說是異常寶貴。老公早早地去占位置沙灘躺,用他的原話是,“每天也就這幾小時我可以歇一下”。

而這邊每天的體育活動也安排的滿滿當當,幾乎每小時都有,對於我來說真心是“老鼠掉進米缸了”,我每天早上就會選擇一個體育活動參加,最喜歡的是跳尊巴,面朝大海跳上一段,心情頓時好的不得了。

送了小D後,我每天會來這裡跳一小時的尊巴(Zumba)

早上的時間也是我們喝點雞尾酒的機會,這張是老公的抓拍,說我當時滿臉寫著的就是“耶!喝起來”,哈哈

想家的情緒

沒了前幾天的興奮,到了第六天開始,用我老公的話說,“小D有點性情大變”。做什麼好像都不如意,吃飯吃到一半,一個勁地叫noodle,我們提供了當地的炒麵,她看到就大哭,怎麼也停不下來;晚上7點多要準備睡覺了,她開始叫people,我和老公以為她是想出門去看其他人,於是就推著她出門去了。每走多久她又開始大哭,還是大叫people,people;早上起床後和我說,I want lobby,我們就推著她去前臺走一圈,但仍然不滿意。

因為多次和我們的溝通都失效,小D整個人開始奔潰了,常常一點點事情就能變成無法停止的大哭。小D曾經1歲不到就因為哭聲擾民而被鄰居報警,請大家自行想像2歲半的她在度假村裡的哭叫情景。而這時,老公也快要奔潰了(他後來的原話是,我好怕啊,我好怕她一直變成這樣)。

光膀子畫畫(Body painting)

我嘗試把這幾天她在說的事情又回顧了一遍,才明白小D想家了,她說的people是家裡校車模型裡的小人,說的noodle是我給她做的蝦仁雞蛋炒麵;說的lobby是我們家樓下的前臺。於是,我嘗試把小D抱起,用講故事的方法幫她梳理情緒。

“我們出門多久了啊?有六天了,哇好久好久了呢。小D想家了,對嗎?有沒有想家裡的小人啊,是哦,他們現在呆著校車裡不知道好不好,除了小人還有小D的娃娃對嗎,還有廚房玩具也好久沒燒菜了呢;對哦,我們好久沒去前臺了呢,小D想念Philip了吧,好久沒和他擊掌了吧;還有,媽媽好久沒給小D做她最喜歡吃的炒麵了。炒麵裡有什麼?雞蛋;還有什麼?蘑菇;還有呢?蝦仁,哇,超級好吃~”

我就這樣抱著小D,慢慢地說,明顯發現她真的像是在回憶,說到有些地方她就會笑。這時,我知道了我的猜測對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這一兩天她突然性情大變了。

應該和所有孩子都一樣吧,出門旅遊,最開心的還是玩沙、去遊樂場玩滑梯,小D也一樣。

於是,最後兩天我們放慢了玩耍節奏,儘量找一些她和在紐約有聯繫的活動,比如挖沙,比如去遊樂場玩蕩秋千和滑滑梯,然後到哪都帶著她從家裡帶來的玩具,並且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排解她的相思之苦。

打包回家那天,當我們坐上去機場的大巴時,小D對著視窗特別認真地擺擺手,說了一句,Byebye, Punta Cana!(她爸爸從到的第一天教她說Punta Cana,她就是不肯說,最後一天終於說了)。

花絮一

這個度假村裡有一塊區域叫做“僅限成人”,我和老公一直對這個區域充滿了無限遐想。終於有一天上午,趁著小D去託管所了,我們兩個去一探究竟。沒想到,到了那裡一片寧靜,完全和我們想像的“成人”級別不一樣。出門一看,發現這片區域叫Zen Oasis(禪的海洋),我們兩個才反應過來,原來是提供一片遠離熊孩子哭叫的淨土啊(我們兩個都想多了,已經面壁過了)。

花絮二

機場候機時,小D堅持要喝一罐牛奶。結果,飛機起飛不久,她就暈機吐了,當時我正抱著她,於是她吐了我一身,真的是一身,此時距離目的地還有三個多小時。老公去給小D換衣服,空姐給了我擦拭的濕布幹布和紙巾。密閉的機艙,嘔吐物的味道,幸好後來有乘客提供了自己用的身體清新劑,才稍微掩蓋了一些味道。

擦拭完座位後,我才發現自己整條褲子都是濕的,於是去衛生間脫下來邊擦邊洗,而這趟航班竟然沒有毯子提供,我只能咬咬牙把濕的牛仔褲繼續穿上去(內心無比奔潰)。這就成了我們這次旅行最狼狽的一幕。

飛機落地前,我們和小D回顧了這件事,我和小D說,“我們打擾了其他人,我們該怎麼辦呢?”小D出乎意料地站在了座位上,認真地對著前後兩排的乘客說,“I'm sorry”。前後的乘客都笑著和小D說,“It's ok. Get well soon.”這是特別特別有愛的一幕,幾乎沒人抱怨我們,甚至連抱怨的眼神都沒有。反倒是很多乘客都和我說,孩子都是這樣的,我孫子/我侄女也是這樣。

花絮三

最後一天時,小D幾乎“絕食”了,就是想吃我燒的那幾個菜,於是她選擇不吃這邊餐廳任何飯菜,只是喝牛奶和麵包。那天,我被吐了一身,回家第一件事不是洗澡,而是做她想吃的面。端上的那一刹那,小D整個臉都笑開了花,一口氣全部吃完。非常倔強的孩子吧,如果你家孩子和小D一樣,歡迎一起回顧這篇文章,戳->倔強熊孩子是“績優股”,關鍵我們要會正確管教引導

這就是我們的8天親子遊,一地雞毛卻也滿滿的歡樂。親子遊,沒有“值得不值得”,更加別指望出門一次孩子就聰明了。這只不過是無數育兒事件裡的又一個“融合”而已,孩子的到來不該完全取代我們的生活,但因為孩子的到來,我們需要改變一點選擇旅行的目的地。

旅行是家庭凝聚力的加速器,它給予了高品質陪伴的機會,真正做到放下手機,隨著孩子的節奏看一花一草。

真正的教養在路上,旅行讓孩子最直觀地看到父母是如何與人互動,如何遵守社會秩序,是最好機會的言傳身教。

看過世界的人才有世界觀,每個地方都有我們喜歡或者不喜歡的方面,見過不同的人,我們才能有更加包容多元的價值觀。

大J叨叨叨

1歲半前帶娃出遊打包比較重要,一定要多做準備,吃的、玩的、用的藥都要帶上。下方的推薦閱讀把之前分享過的出遊攻略做了一個總結,轉需。

這8天我有沒有出現過任何情緒失控?唯一一次到失控邊緣的就是被吐了一身,瞭解我的人你們一定懂。我老公事後一直在說,這絕對是親媽啊,Jessica的褲子和包包全部被吐了,她竟然沒發飆,哈哈。

繼續往海裡沖。

老公在嘗試教小D,看到浪過來了,就要往上跳一下

玩了幾次以後,小D也學精了,看到浪過來了,就拉著爸爸往岸上逃。還會指揮爸爸,“爸爸跑~”,真的被打到了,也學著爸爸的樣子把水抹掉,“咯咯咯”地笑。

第一次接觸大海的成功經歷大幅提高了小D玩水的自信和熱情。下午在泳池時,是我拉著小D的,準確的說應該是我被小D拉著。即使這麼淺的水,對於怕水的我來說還是有些害怕,而這點竟然被小D敏感捕捉到,她拉著我往前走,邊走還邊鼓勵我,“媽媽,走。It's ok.”於是,接下來好幾天,只要是在泳池,小D就會特別貼心地等我,“Mama coming”,然後拉著我的手帶著我到處走。

餐桌禮儀

度假村裡有三個餐廳,兩個是自助餐廳,每天有不同的美食主題,另外一個是點餐的,自然要穿的更加正式一點。

我們每次去自助餐廳都是抱著小D一起去選,這樣她可以自己決定吃什麼。有些肉菜,比如牛排豬肉燒烤等,需要廚師幫忙切一下放到我們盤子裡。這時,我們就會讓小D幫助問,“May I have some beef?” 這一周下來,這個請求句式她開始說的很熟練了,現在在家要什麼東西也開始會詢問了。

而最讓我感到神奇的一點就是,孩子對於語言的吸收能力。那邊的官方語言是西班牙語,我們每次吃飯時都會抓緊機會向服務員學一兩句吃飯用語,比如,“吃完了”、“我要兩塊”等。我和老公每頓都在學,但到了下一頓就忘了。好像到了第三頓時,我們還在學“吃完了”怎麼說,小D竟然非常清楚地說出來了。這就是我們說的“語言習得”能力啊,孩子只要有環境,他們可以毫不費勁地學會。

因為好幾天我們都是去吃的自助餐,而且想什麼時候吃都能去吃。第一次去點餐的餐廳時,小D的“不耐煩”又開始了,而且她估計明白這邊是說英文的,大聲地叫喊著,“I want mussels! I want mussels!”

這家餐廳本來就比較安靜,於是整個餐廳頓時就只有她的聲音了,顯然是打擾了其他就餐的人。這時,“共情”是來不及了,我靈機一動,開始了和小D“假裝吃飯”的遊戲。

“哇,小D要吃牡蠣啊。牡蠣怎麼吃的啊,先拿起一個,打開。啊,好燙啊,吹吹,然後吃下去。太好吃了。小D吃一個,爸爸吃一個”。小D馬上就很開心地和我們一起“假裝”吃牡蠣了,直到前菜上來。

這就是兩三歲孩子啊,他們是最活在當下的,當他們想要那是真的真的非常想要,這時和他們說“你要等等”,其實是很難讓他們理解這個概念的。於是,我們就把這個“等待”轉換成了遊戲,通過遊戲,小D的“想要”也就有管道釋放了。

這邊盛產海鮮,每天自助海鮮是必備的。因為歐美遊客比較多,因此也會提供牛排、漢堡、薯條這類食物。然後每天都會有個主題,比如多明尼加晚餐;墨西哥午餐等,提供有代表性的食物。

建立新的友誼

ClubMed很貼心的是,全球任何一個連鎖店都會提供孩子託管,按照年齡劃分,從4個月到17歲都有。因為託管很熱門,去之前一定需要提前定好,而且要記得帶上孩子的疫苗憑證(要求疫苗都打全的)。我們給小D報了2歲的班級,沒讓她上全天,每天都是半天接出來了。剛剛送去的每天早上,和我們告別時她總是會哭的,但據老師說,我們離開不久她就不哭了。

在那裡,每天老師會安排很多活動,比如帶著他們一起去游泳池游泳,去草坪玩遊戲,或者所有孩子光著膀子作畫(Body painting)。雖然和我們每天早晨的分別很不舍,但小D顯然還是挺喜歡的。我們每次去接她時,都會問,“今天過的怎麼樣?”每次她都是一臉的笑和我們說,“開心”,然後嘗試用她的語言告訴我們幹了什麼。

這一周每天半天的託管經歷還是很值得的,對於小D來說,她在適應環境變化,也在嘗試建立新的友誼,這些都是這個年齡開始萌芽的社交發展。

小D這個年齡還能享受坐車的待遇,老師會推著他們去到活動的地點

再大一點的孩子,每天都是全程自己走。帶隊老師每天都會扮演成不同的角色,一邊走還一邊帶著孩子唱歌喊口號,挺霸氣的。

送走小D後,每天上午的幾小時對於我和老公來說是異常寶貴。老公早早地去占位置沙灘躺,用他的原話是,“每天也就這幾小時我可以歇一下”。

而這邊每天的體育活動也安排的滿滿當當,幾乎每小時都有,對於我來說真心是“老鼠掉進米缸了”,我每天早上就會選擇一個體育活動參加,最喜歡的是跳尊巴,面朝大海跳上一段,心情頓時好的不得了。

送了小D後,我每天會來這裡跳一小時的尊巴(Zumba)

早上的時間也是我們喝點雞尾酒的機會,這張是老公的抓拍,說我當時滿臉寫著的就是“耶!喝起來”,哈哈

想家的情緒

沒了前幾天的興奮,到了第六天開始,用我老公的話說,“小D有點性情大變”。做什麼好像都不如意,吃飯吃到一半,一個勁地叫noodle,我們提供了當地的炒麵,她看到就大哭,怎麼也停不下來;晚上7點多要準備睡覺了,她開始叫people,我和老公以為她是想出門去看其他人,於是就推著她出門去了。每走多久她又開始大哭,還是大叫people,people;早上起床後和我說,I want lobby,我們就推著她去前臺走一圈,但仍然不滿意。

因為多次和我們的溝通都失效,小D整個人開始奔潰了,常常一點點事情就能變成無法停止的大哭。小D曾經1歲不到就因為哭聲擾民而被鄰居報警,請大家自行想像2歲半的她在度假村裡的哭叫情景。而這時,老公也快要奔潰了(他後來的原話是,我好怕啊,我好怕她一直變成這樣)。

光膀子畫畫(Body painting)

我嘗試把這幾天她在說的事情又回顧了一遍,才明白小D想家了,她說的people是家裡校車模型裡的小人,說的noodle是我給她做的蝦仁雞蛋炒麵;說的lobby是我們家樓下的前臺。於是,我嘗試把小D抱起,用講故事的方法幫她梳理情緒。

“我們出門多久了啊?有六天了,哇好久好久了呢。小D想家了,對嗎?有沒有想家裡的小人啊,是哦,他們現在呆著校車裡不知道好不好,除了小人還有小D的娃娃對嗎,還有廚房玩具也好久沒燒菜了呢;對哦,我們好久沒去前臺了呢,小D想念Philip了吧,好久沒和他擊掌了吧;還有,媽媽好久沒給小D做她最喜歡吃的炒麵了。炒麵裡有什麼?雞蛋;還有什麼?蘑菇;還有呢?蝦仁,哇,超級好吃~”

我就這樣抱著小D,慢慢地說,明顯發現她真的像是在回憶,說到有些地方她就會笑。這時,我知道了我的猜測對了,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這一兩天她突然性情大變了。

應該和所有孩子都一樣吧,出門旅遊,最開心的還是玩沙、去遊樂場玩滑梯,小D也一樣。

於是,最後兩天我們放慢了玩耍節奏,儘量找一些她和在紐約有聯繫的活動,比如挖沙,比如去遊樂場玩蕩秋千和滑滑梯,然後到哪都帶著她從家裡帶來的玩具,並且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排解她的相思之苦。

打包回家那天,當我們坐上去機場的大巴時,小D對著視窗特別認真地擺擺手,說了一句,Byebye, Punta Cana!(她爸爸從到的第一天教她說Punta Cana,她就是不肯說,最後一天終於說了)。

花絮一

這個度假村裡有一塊區域叫做“僅限成人”,我和老公一直對這個區域充滿了無限遐想。終於有一天上午,趁著小D去託管所了,我們兩個去一探究竟。沒想到,到了那裡一片寧靜,完全和我們想像的“成人”級別不一樣。出門一看,發現這片區域叫Zen Oasis(禪的海洋),我們兩個才反應過來,原來是提供一片遠離熊孩子哭叫的淨土啊(我們兩個都想多了,已經面壁過了)。

花絮二

機場候機時,小D堅持要喝一罐牛奶。結果,飛機起飛不久,她就暈機吐了,當時我正抱著她,於是她吐了我一身,真的是一身,此時距離目的地還有三個多小時。老公去給小D換衣服,空姐給了我擦拭的濕布幹布和紙巾。密閉的機艙,嘔吐物的味道,幸好後來有乘客提供了自己用的身體清新劑,才稍微掩蓋了一些味道。

擦拭完座位後,我才發現自己整條褲子都是濕的,於是去衛生間脫下來邊擦邊洗,而這趟航班竟然沒有毯子提供,我只能咬咬牙把濕的牛仔褲繼續穿上去(內心無比奔潰)。這就成了我們這次旅行最狼狽的一幕。

飛機落地前,我們和小D回顧了這件事,我和小D說,“我們打擾了其他人,我們該怎麼辦呢?”小D出乎意料地站在了座位上,認真地對著前後兩排的乘客說,“I'm sorry”。前後的乘客都笑著和小D說,“It's ok. Get well soon.”這是特別特別有愛的一幕,幾乎沒人抱怨我們,甚至連抱怨的眼神都沒有。反倒是很多乘客都和我說,孩子都是這樣的,我孫子/我侄女也是這樣。

花絮三

最後一天時,小D幾乎“絕食”了,就是想吃我燒的那幾個菜,於是她選擇不吃這邊餐廳任何飯菜,只是喝牛奶和麵包。那天,我被吐了一身,回家第一件事不是洗澡,而是做她想吃的面。端上的那一刹那,小D整個臉都笑開了花,一口氣全部吃完。非常倔強的孩子吧,如果你家孩子和小D一樣,歡迎一起回顧這篇文章,戳->倔強熊孩子是“績優股”,關鍵我們要會正確管教引導

這就是我們的8天親子遊,一地雞毛卻也滿滿的歡樂。親子遊,沒有“值得不值得”,更加別指望出門一次孩子就聰明了。這只不過是無數育兒事件裡的又一個“融合”而已,孩子的到來不該完全取代我們的生活,但因為孩子的到來,我們需要改變一點選擇旅行的目的地。

旅行是家庭凝聚力的加速器,它給予了高品質陪伴的機會,真正做到放下手機,隨著孩子的節奏看一花一草。

真正的教養在路上,旅行讓孩子最直觀地看到父母是如何與人互動,如何遵守社會秩序,是最好機會的言傳身教。

看過世界的人才有世界觀,每個地方都有我們喜歡或者不喜歡的方面,見過不同的人,我們才能有更加包容多元的價值觀。

大J叨叨叨

1歲半前帶娃出遊打包比較重要,一定要多做準備,吃的、玩的、用的藥都要帶上。下方的推薦閱讀把之前分享過的出遊攻略做了一個總結,轉需。

這8天我有沒有出現過任何情緒失控?唯一一次到失控邊緣的就是被吐了一身,瞭解我的人你們一定懂。我老公事後一直在說,這絕對是親媽啊,Jessica的褲子和包包全部被吐了,她竟然沒發飆,哈哈。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