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溝通“心有靈犀”有三招

平等相處

小明已經5歲了, 在家裡, 父母叫他做事情時常常會這樣說, “去把杯子拿來”, “把報紙拿來”, “趕快去彈鋼琴”。 雖然有時候小明很願意去做這些事情, 可是每每聽到這樣的話, 反倒沒有動力了。

點評:“把杯子拿來”和“幫媽媽把杯子拿來”兩句話, 在成人聽起來差不多, 但孩子的感受卻會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雖小, 但同樣不喜歡命令式口吻, 喜歡受人委託。 所以, 每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時, 作為孩子的養育者, 如果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 就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難以保持平等的地位, “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會常常掛在嘴邊,

Advertisiment
其結果是家長談得越多, 就越可能說一些不該說的話, 這樣, 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願望。

學會傾聽孩子

3歲的小新是家裡的小皇帝,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寵愛。 小新的愛好是看圖畫書, 等爸媽回來, 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彙報“讀後感”, 但由於他說話不清楚、表達吃力, 爸爸往往聽到一半就看報紙去了, 任由小新自說自話。

點評:父母在與孩子做親子溝通時候, 往往只顧自己“暢所欲言”, 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 發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 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願望, 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話能被好好傾聽。

每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 父母應盡可能放下手頭上的事情,

Advertisiment
全神貫注地聽孩子說話, 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說話, 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勵, 會很願意說出自己心裡的感受。

勿以親友做對比

“你看, 隔壁的小濤都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了, 你還什麼都不會, 你怎樣才能趕上人家啊?”“樓下的那個妮妮實在太不像話了, 去年讀一年級以來, 數學從來沒考及格過, 將來你可別這樣。 ”讀大班的小菲現在最怕聽到媽媽提小濤、妮妮, 原來大家常常在一塊玩, 可是自從聽了媽媽的嘮叨, 她都不知道自己還要不要和他們一塊玩了。

點評:兒童由於抽象思維尚處於發展階段, 所以在告訴孩子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的時候, 不要給他們一個籠統的“好孩子”、“壞孩子”的概念,

Advertisiment
而應該具體和清楚, 更多時候還需要一個樣本。 不過, 這個樣本最好是從故事書、動畫片、文學典籍中尋找, 會比較穩妥。 父母若是以親戚朋友為例, 恐怕會為自己的孩子將來建立人際關係製造難題;另一方面, 父母片面的評價會無形中傷害到其他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