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溝通不該說的話

親自溝通過程中, 很多時候都會因為不恰當的話語會導致一些讓人心痛的結果。 以下8句話真的不應該對孩子講, 大家都來看看吧。

1、揍死你
很不幸, 如今仍有相當多的父母用打罵的手段來管教孩子。 打罵孩子的時候, 氣憤至極的父母還常說這樣一句話:“揍死你!”“揍死你”這一類空洞的話, 只會降低父母的威信, 不會有任何實際效果。 因為當他說這句話時, 表明他再也拿不出什麼好辦法了。 由於這說的僅僅是一句”大話”, 根本無法兌現(父母也不準備去兌現), 孩子並不會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動。
有時我們發現孩子使我們越來越氣,
Advertisiment
直到非懲罰他們不可。 他們所有的行為確實促使我們想揍他們, 這種挑釁的行為就是他們的目的, 如果我們真的揍了他們, 就中了他們的計策, 幫助孩子達到了他們的報復目的。 孩子在內心裡說, 你雖然把我打疼了, 但是你生氣了, 我感到滿足。 打罵孩子的父母是最無能的父母。 如果你不喜歡打罵孩子, 只是一時氣憤難以忍耐, 那麼打罵將宣告你的失敗。 如果你就是喜歡打罵孩子, 那麼你就是一名需要治療的病人。
2、你真笨
什麼叫笨?學東西慢就叫笨。 一學就會那叫聰明, 不聰明的就是笨。 在動作上, 不靈巧的叫做笨, 遲緩的叫做笨?如此說來, 新生兒是最笨的, 他什麼都不會, 連吃都不會, 也不會說話,
Advertisiment
不會走路, 為什麼我們不說他笨。 原來笨是人為規定的概念, 是同別人比出來的。 別人都會走路了, 而你還不會走, 那是你笨手笨腳;別人都會說話了, 而你還不會說, 那是你笨嘴拙舌。 為什麼別的同學考試全對, 而你總是做錯題?還是你笨吧!
懂事的孩子最怕別人說他笨, 他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總是出錯, 學東西這麼費勁。 也許, 多年之後他能證明自己不笨, 可當時心裡就像壓了一塊大石頭, “你真笨!”這三個字從自己父母口中說出來, 孩子心裡有多麼難受!他想說:“實在對不起, 我怎麼這麼笨呢?”
為人父母者, 不知是否聽人說過這三個字, 或者在心裡對自己說過這三個字, 如果你知道這三個字的份量, 怎麼忍心對自己的孩子說呢?

3、打了你,
Advertisiment
你怎麼不去打他
如今社會進入了競爭時代, 孩子的父母也與時俱進, 不再講究“溫良恭儉讓”了。 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打架, 回家後不免向家長訴說一番, 有的家長就問:”他打你沒有?”“打了。 ”“他打了你, 你怎麼不去打他?”家長把敢不敢與人對打看作孩子有沒有競爭意識了。 現實教育人們, 太老實了容易受人欺負, 就得以血還血, 以牙還牙, 反正不能吃虧!照這樣的邏輯引申下去可就不妙了:別人打你, 你就打別人;別人不講理, 你敢不講理;別人偷你自行車, 你就偷別人自行車;別人腐敗, 你就腐敗……
這是什麼樣的社會?這是什麼樣的未來?你就準備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裡生活?你準備讓孩子變成一個“佔便宜沒夠、吃虧難愛”的人?
4、媽媽求求你了
教育學家克勞蒂婭認為:從小到大,
Advertisiment
我們大多數人生活在有連續性的家庭中, 對孩子的教育方法會受到上一代的極大影響, 往往將父母用於我們身上的一套, 紋絲不動地用在我們的孩子身上, 獎懲便是一項傳統的工具。
先說懲, 傳統教育中講究“棍棒底下出孝子”, 這已被現代文明和公眾輿論所拋棄, 國家法律也不允許父母再打罵孩子;再說獎, 現在家長一般用獎勵的辦法來教育孩子, 為了讓孩子安靜一會兒, 媽媽常說:“別說話, 一會兒給你買霜淇淋。 ”這種方法也許當時有效, 用多了就會失靈。
其實孩子不需要賄賂, 不需要用交換的方式使自己變成一個好孩子。 從本性上講他們自己是要做好孩子的,
Advertisiment
孩子的好行為產生於他們自己的意願。 孩子只有在自覺的情況下, 才能成為原則的遵守者。 紀律約束應當建立在相互尊重及合作的基礎上。 如果他們知道大人是尊重他們的, 他們就會接受大人的領導和指導。
最怕出現這樣一種局面:獎勵不管用, 懲罰不能使。 孩子識破了大人的一切動機, 軟硬不吃。 家長恐怕就只好說:“媽媽求你了!”但是就連這句話也不能說, 因為說了這話就意味著家長繳械投降, 孩子會從內心裡更加蔑視你, 紀律約束的基礎就土崩瓦解了。

5、你滾吧, 想去哪裡就去哪裡
父母教育失敗, 孩子離家出走的事件屢有發生。 許多情況下, 孩子是被家長的話逼出家門的。 衝突爆發時, 家長與子女雙方都擺出唇槍舌劍, 互不相讓。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賴性強的特點,動輒就用拋開不管一類話來恐嚇孩子,發洩自己對孩子的不滿。不少任性要強的孩子,因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離家出走。
“你滾吧,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父母說出這句最後通牒式的話來,想逼迫孩子就範。當然這話並不是當真的,只不過想以它來結束這場口舌之爭。但是孩子沒法應對。他當然不想離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頭,便會顯出自己的軟弱,難道就這樣屈辱地留在家裡?那還有什麼自尊可言?他當然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這樣真的離家出走了。
因此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不應該用這句話來要脅子女,迫其改過。孩子有錯,應該明確指出,即使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應該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慈愛和深情的關切,從而產生自強、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則,即使孩子一時屈服了,也於事無補。
6、再哭,讓狼把你叼走
大約是“狼來了”的故事廣為人知的緣故吧,有些父母至今還拿“狼”這張王牌來恐嚇孩子。諸如此類的話還有“再不聽話,把你送給要飯的”、“讓公安局來抓你”、“讓大夫來給你打針”等等。如此去恐嚇孩子,會給他的身心健康帶來許多不良影響。
嬰幼兒正處在身體機能迅速發展的時期,恐嚇會給孩子的精神帶來壓力,加劇內心衝突,使其興奮和抑制失去平衡。長此以往,大腦皮質對皮下中樞的調節能力降低,植物性神經和內分泌失調,內臟功能紊亂,容易誘發消化系統的疾病。
恐嚇還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父母若常用鬼、神、狼等恐嚇孩子,可能會使他建立一條條件反射,對同類事物產生懼怕感,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有的孩子常常夜裡哭鬧,也與此有關。恐嚇使孩子產生錯誤概念而不容忽視。在他眼中,狼、要飯的、公安局、大夫等概念都與恐懼相連,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糾正過來。因此父母不能為圖省事而胡亂嚇唬孩子。
 
7、我沒本事
“我沒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頭禪。他們在和孩子交談時把自卑感表露無遺,這樣做是不妥當的。被自卑感“傳染”的孩子,會認為“爸爸沒本事,我又能怎樣?”
教育專家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長誘發的。父母如果能堅定自信、樂觀向上,那麼,孩子對未來也是充滿信心的。孩子的眼光常常會追逐社會現象,比如我們看到社會上有些人有特權,而自己的父母沒有;有些人神通廣大,而自己的父母卻安守本分,便會對父母提出許多疑問。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用”我沒本事”來開始你們之間的談話。你應該用辯證的觀點去貶惡揚善,指引孩子踏上堅實的成才之路。
8、是爸爸好,還是媽媽好
這句話多屬於玩笑話,卻也是不能隨便亂說的。除了父母親,孩子的姨媽、姑媽之類的親戚最愛開這種玩笑了。“我好還是你媽媽好?”她們常用這話逗孩子。孩子不懂,如實回答了。招來一頓奚落,“我都給你買吃的了,還是你媽媽好?”
孩子想想也是,她給我買吃的了,這是事實;媽媽好,這也是事實。怎麼回答?還是不會。不久,孩子就會答了:誰問他這個就說誰好。漸漸地,孩子還學會說奉承話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他知道大人愛聽什麼話,反正哄著他們玩唄,不必講真話。
(實習編輯:朱清銀) 互不相讓。有些父母利用孩子依賴性強的特點,動輒就用拋開不管一類話來恐嚇孩子,發洩自己對孩子的不滿。不少任性要強的孩子,因為忍受不了父母的嘲弄逼迫而離家出走。
“你滾吧,想去哪裡就去哪裡。”父母說出這句最後通牒式的話來,想逼迫孩子就範。當然這話並不是當真的,只不過想以它來結束這場口舌之爭。但是孩子沒法應對。他當然不想離家出走,可一旦就此低頭,便會顯出自己的軟弱,難道就這樣屈辱地留在家裡?那還有什麼自尊可言?他當然要逞一回英雄。“走就走!”就這樣真的離家出走了。
因此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不應該用這句話來要脅子女,迫其改過。孩子有錯,應該明確指出,即使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也應該讓他感受到父母的慈愛和深情的關切,從而產生自強、自信、向上的力量。否則,即使孩子一時屈服了,也於事無補。
6、再哭,讓狼把你叼走
大約是“狼來了”的故事廣為人知的緣故吧,有些父母至今還拿“狼”這張王牌來恐嚇孩子。諸如此類的話還有“再不聽話,把你送給要飯的”、“讓公安局來抓你”、“讓大夫來給你打針”等等。如此去恐嚇孩子,會給他的身心健康帶來許多不良影響。
嬰幼兒正處在身體機能迅速發展的時期,恐嚇會給孩子的精神帶來壓力,加劇內心衝突,使其興奮和抑制失去平衡。長此以往,大腦皮質對皮下中樞的調節能力降低,植物性神經和內分泌失調,內臟功能紊亂,容易誘發消化系統的疾病。
恐嚇還不利於兒童塑造良好的個人品質。父母若常用鬼、神、狼等恐嚇孩子,可能會使他建立一條條件反射,對同類事物產生懼怕感,造成膽小、怯懦、軟弱的個性品質。有的孩子常常夜裡哭鬧,也與此有關。恐嚇使孩子產生錯誤概念而不容忽視。在他眼中,狼、要飯的、公安局、大夫等概念都與恐懼相連,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糾正過來。因此父母不能為圖省事而胡亂嚇唬孩子。
 
7、我沒本事
“我沒本事……”是一些混得不好的父母的口頭禪。他們在和孩子交談時把自卑感表露無遺,這樣做是不妥當的。被自卑感“傳染”的孩子,會認為“爸爸沒本事,我又能怎樣?”
教育專家的研究表明,絕大多數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長誘發的。父母如果能堅定自信、樂觀向上,那麼,孩子對未來也是充滿信心的。孩子的眼光常常會追逐社會現象,比如我們看到社會上有些人有特權,而自己的父母沒有;有些人神通廣大,而自己的父母卻安守本分,便會對父母提出許多疑問。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用”我沒本事”來開始你們之間的談話。你應該用辯證的觀點去貶惡揚善,指引孩子踏上堅實的成才之路。
8、是爸爸好,還是媽媽好
這句話多屬於玩笑話,卻也是不能隨便亂說的。除了父母親,孩子的姨媽、姑媽之類的親戚最愛開這種玩笑了。“我好還是你媽媽好?”她們常用這話逗孩子。孩子不懂,如實回答了。招來一頓奚落,“我都給你買吃的了,還是你媽媽好?”
孩子想想也是,她給我買吃的了,這是事實;媽媽好,這也是事實。怎麼回答?還是不會。不久,孩子就會答了:誰問他這個就說誰好。漸漸地,孩子還學會說奉承話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他知道大人愛聽什麼話,反正哄著他們玩唄,不必講真話。
(實習編輯:朱清銀)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