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溝通如何做到零距離

小明從車上下來後直奔到街上的饅頭店, 臉貼在玻璃窗上, 看著裡面。 突然間, 媽媽敲他的後腦勺, 說:“看什麼看! 才吃飽, 又流口水了!”小明說: “不是的, 我是在看玻璃上的水珠子, 我在想那水珠子是從哪來的, 好漂亮!”

類似的情節常會在生活中上演。 觀察親子互動其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父母常會從自己的角度來判斷孩子行為的對錯, 卻鮮少從孩子的立場設想, 問問孩子為何會有此舉動?如果能常常停下來, 問問孩子心中的想法, 孩子所給的答案, 反而會讓人驚訝於他那顆細緻的心靈, 進而帶給父母另一種省思與感動。

Advertisiment

親子溝通中, 換個說法試試看, 溝通會更有效哦:

* 避免把“你給我……”當口頭禪:

你給我去洗澡――>請你去洗澡

* 用正面訊息代替負面訊息:

你不會用走的嗎――>請你用走的

* 允許孩子可以適度宣洩情緒:

這麼小的事情有什麼好哭的――>看來你很傷心, 想哭就好好哭一哭

* 避免以學習結果否定孩子的能力:

你考這麼爛, 丟不丟臉啊――> 你考得很不好, 你有什麼想法呢

* 運用同理心, 溝通更有效:

你畫得真醜, 這麼不用心――> 再用心一點, 你一定可以畫得更好。

大人對孩子說的話會不會傷害孩子?其中一個簡單分辨的方法是檢測自己在對孩子說話時, 是用“我訊息”還是用“你訊息”的方式去說。 這兩種說話方式最大的差異在於“你訊息”是一種“對人不對事”的說話方式,

Advertisiment
焦點在於責駡對方, 隱藏自己內心對事件真正的感受。

反之, “我訊息”則是一種“對事不對人”的說話方式, 說話者嘗試把自己內心真正的感覺, 坦誠地說出來, 讓對方可以明確地瞭解說話者真正的想法。

舉一個職業婦女可能經常會遇到的教養情境(如圖), 來說明“我訊息”“你訊息”對親子關係的不同影響:

不同的回應方式, 傳達給孩子不同的訊息, 基本上不少人被“講不輪轉”的孩子吵得受不了時, 很容易有A媽媽的反應, 如此處理的方式, 往往容易造成親子兩敗俱傷――因為在媽媽的挫折與怒氣下, 小孩所接收到的訊息是:“媽媽一定覺得我很討厭, 很煩人, 我是一個壞孩子, 媽媽不喜歡我。 ”如此的回應可能使得孩子更加哭哭啼啼,

Advertisiment
大人則怒氣餘波蕩漾, 覺得養孩子真的有夠麻煩。

反觀B媽媽回應的方式, 是克制了自己的情緒, 就事論事, 不因自己的狀況不佳而遷怒于孩子, 選擇把自己無法做到, 需要孩子幫忙的地方說給孩子明白, 那麼小孩子接收到的訊息是:“媽媽不是不想跟我玩, 她現在好累, 需要先休息一下。 我可以幫媽媽一個忙, 自己先去玩, 等一下媽媽休息好, 我們就可以一起玩了。 ”如此的回應一方面引導孩子培養同理心, 一方面讓孩子覺得媽媽很愛我, 我不是一個不乖或令人厭煩的孩子。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