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溝通該如何做起

親子溝通”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 在各類親子講座和媒體的強勢宣傳之下, 不少年輕的爸媽都“知道應該怎麼做”, 也學習了一些溝通的技巧, 但問題的關鍵不是“不知道”, 而是“知道做不到”。
我們不妨來看一看, 在“做不到”的背後, 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緣由。
原因1:災難化
一次, 媽媽接妞妞放學, 有點去晚了, 回家的路上, 媽媽邊走邊問:“今天怎麼不高興啊?”妞妞回答:“不理你!”那一回, 妞妞媽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 後來, 好幾次妞妞都對媽媽不理不睬的, “不告訴你”“不想說”成了口頭語, 媽媽擔心極了, 就這麼一個女兒,
Advertisiment
以後可怎麼辦呀!
妞妞媽在消極地預測未來, 卻沒有考慮其他可能的原因或結局, 她的擔心屬於災難化的“認知曲解”。
一些類似的認知曲解還有:如果孩子性格內向以後怎麼在社會上和別人競爭, 如果這麼小就學會撒謊以後還了得, 如果現在就不尊重父母長大豈不是變本加厲……通常使家長的情緒變得敏感、焦慮、過激, 繼而無法做到與孩子的理性☆禁☆交流。
應對策略:試著把“如果……怎麼辦”改肯定式, 然後尋找反證
我們可以試著把上面的認知曲解改一下:把“如果孩子性格內向以後怎麼在社會上和別人競爭”改為“孩子性格內向, 以後踏上社會百分百競爭失敗”, 針對這樣一句絕對化的肯定句, 我們可以很輕鬆地從熟知的人群中找到反駁的證據,
Advertisiment
比如丁俊暉、周傑倫, 他們成功可能更多地是靠特長而非性格外向。 所以, 我們與孩子溝通的方向就不再是勉強他們成為“另一個人”, 而是鼓勵孩子在自己性格的基礎上, 發展出一片獨特的空間。

親子溝通該如何做起
原因2:非此即彼
小華媽媽覺得自己的兒子頗有藝術細胞, 很想讓兒子上電視, 只要一聽到哪裡有招募少兒節目的小嘉賓, 就帶著孩子趕去報名。 在她的感染下, 小華也躍躍欲試。 三個月過去了, 毫無結果, 媽媽失望之極:我的兒子就那麼差嗎!
這是一種兩極化思維, 小華媽媽以“全”或“無”的方式來看待事件或人, 例如:沒有全面成功就意味著徹底失敗。 試想, 如果爸爸或媽媽的情緒被這樣的認知偏差所左右,
Advertisiment
那麼在安慰孩子的時候, 失望的表情和沮喪的語調依然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 刺傷孩子敏感稚嫩的心靈。
應對策略:學會用百分比來作判斷
面對“失敗”, 作為家長, 我們首先要調整自己的認知。 比如:孩子背唐詩的時候, 錯了兩句, 那麼就是50%成功;如果孩子主動舉手回答問題但答錯了, 那麼就是30%成功, 至少他有積極參與的勇氣。 當家長的眼睛裡不再認為只有100%成功才是成功的時候, 孩子就會真正感受到家長和他溝通時流露出的接納和贊許。
原因3:打折扣
駿駿6歲了, 凡事喜歡自己動手, 自己洗臉, 收拾東西, 幫家裡掃地……時間一長, 媽媽真的把駿駿當成了小助手, “兒子, 把報紙理一下”“再把垃圾倒一下”……鄰家阿姨誇孩子聽話能幹,
Advertisiment
媽媽則不以為然, 說:“這算什麼, 人家小囡能認500個英文單詞呢!”駿駿聽了, 一下子把垃圾扔在地上。 驟然間, 母子情緒變得十分對立……
駿駿媽的認知曲解是――認為孩子所做的積極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例如:孩子今天主動收拾玩具, 或許在爸媽眼裡, 這原本就該做的, 但在孩子看來, 他是克服了馬上出去玩的誘惑, 把玩具收拾好, 應該得到表揚。
應對策略:學會“察言觀色”
即便是自己生養的孩子, 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應該允許他擁有和您不同的想法。 所以, 我們在與孩子的溝通中, 要注意孩子臉上的表情, 學會掌控好自己的反應。 如果面對孩子興奮的表情, 我們毫不留情地潑桶冷水, 這樣的溝通效果可不是我們所預期的哦。
Advertisiment
原因4:消極觀
在媽媽眼裡, 琳琳是一個“憤世嫉俗”的孩子, 如:她今天說, “眉眉今天擦唇膏了, 很俗氣的。 ”明天又會說, “大衛坐他爸爸公司的車來幼稚園, 神氣什麼呀!”琳琳家的長輩都比較豁達, 家境也還行, 可孩子怎麼小小年紀就如此看不起人呢?
很多家長習慣于將注意力集中於某些消極的細節上, 卻看不到良好的整體形象。 如:孩子不合群, 真是槽糕。 擁有這樣的認知曲解, 很有可能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強化負面的東西, 忽略正面的事實。 儘管爸媽依然可以利用所學會的各種溝通技巧, 但結果可能是南轅北轍。
應對策略:聚焦解決, 而非問題本身, 大聲問自己“我看到的杯子是一半空的, 還是一半滿的”
當我們強調缺點的時候, 大家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那裡,有時會忘記那或許是一個事情的兩個面,就像如何看待一隻半空半滿的杯子。事實上,那個孩子雖然在一個集體中顯得不很合群,但在注意力和思考力方面都遠遠優於其他孩子,整體上絕對不比其他孩子差,關鍵要看家長是否能擁有一雙識別孩子優點的慧眼。就像琳琳,憤世嫉俗的背後有著一顆好勝的心,善加引導,完全可以化為向上的動力。

親子溝通該如何做起
原因5:絕對化陳述
小泳2歲時,媽媽就教她唱歌跳舞,現在孩子上幼稚園大班了,媽媽每週六、日仍然帶著女兒輾轉各個培訓班,她對女兒的要求很高,“說好的時間不能遲到”,“老師的作業一定要完成後才睡覺”……媽媽像一個停不下來的、精准的陀螺,這讓女兒覺得生活好累,媽媽好可怕!
小泳媽媽有一個精確而固定的觀念,認為“我和孩子就應該這麼做”,並高估了不這樣做的嚴重後果。例如:孩子必須每天彈琴2小時,否則我們所有的心血將前功盡棄。這樣嚴格和不容商量的語調,會令親子關係過於僵化,缺乏足夠的彈性。
應對策略:用“更喜歡”來代替“應該”、“必須”、“不得不”
或許您可以用“更喜歡”三個字來表達您想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比如,媽媽更喜歡你能堅持每天彈琴2小時,畢竟我們之前已經為此付出蠻多努力了。
小編總結:所謂的親子溝通,如果自己還沒有“通”,就無法擁有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縱然有很多溝通的技巧也未必能有好的、持久的效果。父母是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或者換句話說,是孩子給了父母一個再成長的機會,所以,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兼職編輯:陳月卿) 大家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在那裡,有時會忘記那或許是一個事情的兩個面,就像如何看待一隻半空半滿的杯子。事實上,那個孩子雖然在一個集體中顯得不很合群,但在注意力和思考力方面都遠遠優於其他孩子,整體上絕對不比其他孩子差,關鍵要看家長是否能擁有一雙識別孩子優點的慧眼。就像琳琳,憤世嫉俗的背後有著一顆好勝的心,善加引導,完全可以化為向上的動力。

親子溝通該如何做起
原因5:絕對化陳述
小泳2歲時,媽媽就教她唱歌跳舞,現在孩子上幼稚園大班了,媽媽每週六、日仍然帶著女兒輾轉各個培訓班,她對女兒的要求很高,“說好的時間不能遲到”,“老師的作業一定要完成後才睡覺”……媽媽像一個停不下來的、精准的陀螺,這讓女兒覺得生活好累,媽媽好可怕!
小泳媽媽有一個精確而固定的觀念,認為“我和孩子就應該這麼做”,並高估了不這樣做的嚴重後果。例如:孩子必須每天彈琴2小時,否則我們所有的心血將前功盡棄。這樣嚴格和不容商量的語調,會令親子關係過於僵化,缺乏足夠的彈性。
應對策略:用“更喜歡”來代替“應該”、“必須”、“不得不”
或許您可以用“更喜歡”三個字來表達您想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比如,媽媽更喜歡你能堅持每天彈琴2小時,畢竟我們之前已經為此付出蠻多努力了。
小編總結:所謂的親子溝通,如果自己還沒有“通”,就無法擁有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縱然有很多溝通的技巧也未必能有好的、持久的效果。父母是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或者換句話說,是孩子給了父母一個再成長的機會,所以,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兼職編輯:陳月卿)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