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溝通該說和不該說的話

有這樣4句話, 對他有幫助

1.“你來決定……”

如果你要讓孩子來做什麼事情, 或者你想阻止他做什麼事情的時候, 你可以說這樣的話——“你來決定吧, ……”給他一個清晰的認識:我自己決定了我的行為, 同時對我自己的行為負責。 比如, 你的孩子正和他的夥伴在家裡瘋鬧, 你可以對他們說:“這樣大聲會影響到鄰居的休息, 那麼你們來決定吧, 是安靜一點兒呢還是到外面去玩兒?”如果他們已經選擇出去玩兒了, 但5分鐘後他們還在屋裡大喊大叫, 你就可以接著說:“你們剛才已經答應了到外面去玩兒了不是嗎?”這樣做,

Advertisiment
既可以教會孩子明白選擇就意味著承擔後果, 而且也可以使父母避免總是充當一個約束他們的壞員警的角色。 你選擇了, 並且對它負責, 這就是真正的自由。

2.“我愛你, 但我不喜歡你的這種行為。 ”

教導和約束, 對於孩子來說總是必要的。 但你一定要把他不好的行為和他這個人分開——這會使你和他都懂得, 不好的行為並不意味著做這件事的人就是“壞人”。 在你管教他的同時告訴他:“我為你指出什麼是不好的、不被接受的行為, 正是出於我愛你, 儘管我不喜歡這種行為, 但是我愛你!”這樣同樣能夠給你自己一個提醒, 你的目的是糾正和引導孩子的幼稚和無知, 讓他變得更加可愛和優秀, 而不是僅僅為了教訓或懲罰。 同時,

Advertisiment
這也能夠使你在面對孩子的時候, 更能保持平靜平和, 而不至於表現出低品質的、起不到榜樣作用的咆哮。

3.“你要知道, 不同的人會有自己不同的需求。 ”

當你的孩子又在重複那句“這不公平!”的時候, 你需要做的不是呵斥或忽視他, 而是要耐心地讓他明白這樣一個道理:事實上, 每個人並不是一定都會得到同等的待遇的, 在這種狀況下, “公平”真實的含義其實是“每個人在他需要這個東西的時候得到它”。 於是, 如果你買了什麼禮物給親戚的孩子, 你不要再買一份給自己的孩子, 以示“公平”或“安慰”。 試想如果別的孩子生病了,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要一起吃藥呢?

4.“告訴我, 你心裡真實的想法!”

當你的孩子在被激怒的時候, 很可能會破口而出那些難聽的話來:“你這混蛋!”或者“我討厭你!”因為這是他們在情緒激烈的時候所能想到(或者說模仿到)的最“狠”最解氣的話。

Advertisiment
但你作為父母, 你需要幫助你的孩子更深一些地瞭解自己的情緒——究竟是什麼激怒了他, 讓他感到憤怒(或者是不安、委屈等等), 幫他分析整個事實。 比如在他自己暫時厘不清頭緒時, 你可以給他一些幫助:“你不高興是不是因為娜娜跟別人說了你告訴她的小秘密?”根據事實, 幫孩子掌握自己的情感, 教導他在這種時刻應該怎麼想, 讓自己能平和, 能和他人處理好關係。 這樣, 將來在沒有家長在身邊的時候, 他們也能學著克制和緩解自己的情緒了。

有這樣4句話, 最好不要說

1. “這像是你這麼大的孩子做的事兒嗎!”

Advertisiment

當一個5歲的孩子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哭, 或者一個4歲的孩子拒絕在公共汽車上老老實實地坐著的時候, 他其實就是在做他這個年齡的孩子“應該”做的事兒。 當然, 如果孩子表現得更加地成熟、懂事、得體, 父母會十分滿意和高興, 但當你要求他“合理”時, 你實際上是在沒有弄清楚為什麼他會出現這樣“不合理”的行為的原因之前, 就說出了這樣帶有責備性質的話。 這時, 你真正關心的, 其實是孩子帶給你的影響(讓你尷尬或者難堪)。 真正地去關心他的感受, 理解他並給他以足夠的體恤和同情——他是不是因為覺得呆在這裡很煩悶?或者他餓了?

2. “你真是個沒用的孩子!”

和孩子開玩笑, 看起來是一個不錯的開發他幽默能力的好方法,

Advertisiment
但是諸如“你又忘記了擰緊瓶蓋, 你是不是沒腦子啊!”這樣的“玩笑”, 卻很可能讓孩子感到受傷或者氣餒。 儘管有些父母想, 這樣嘲笑一下孩子, 也許會對他將來承受更多人際關係的複雜會有幫助——他會因為有過這樣的“訓練”而變得“堅強”!這是錯誤的。 作為孩子的父母, 你的任務是愛他、支持他、幫助他、教導他, 而不是應該把這種裝腔作勢的“挫折訓練”隱藏在“玩笑”裡。 如果心裡並不是真心覺得他很蠢很沒用, 那就請你不要那麼說。

3. “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家孩子一樣啊!”

這種把孩子與別人比較的方式, 最直接能達到的效果就是, 讓孩子自己覺得像個二等公民, 同時加劇他與其他人的對立情緒。 也許父母是想通過這種比較讓孩子能更聽話或者更努力地學習,但它除了會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會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說他不行,他就會越覺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時也要正視孩子的弱點。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行為,發揚或改進,才是正確之道。

4. “別跑!你會摔跟頭的!”

也許父母自己認為自己的關心和提醒簡直是無微不至了,可你的這種警示其實在告訴他“我已經預見了你會摔跟頭的”——這會讓孩子覺得很沮喪,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會遭遇失敗(“跑了就會摔跟頭”)!其實你可以叮囑他“把鞋帶系好了再出去玩兒”,這時你談論的是他的鞋子,是裝備的準備,而不是孩子的“無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發生什麼事情,孩子往往越會忽視你的提醒,因為他覺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Tips

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你需要記住這些——

讓孩子覺得他是你的朋友,對於你的要求,他的回應和參與是被期待、被尊重的,而不是讓他覺得只你不滿了,他就成了你的對立面了。

對孩子說話不要過於用“技巧”。例如“我剛才跟你說什麼來著!” 這種只問不答的反問句,其實隱藏的是你對孩子沒有遵循你的話的指控。你直接並嚴肅地表達你的意願,能減少孩子很多困惑,有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

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孩子在這個年齡表現出的頑固、索求和自我為中心,是合宜並可以接受的。父母對他們需要更多理解。當你發怒的時候,你的“自我為中心”要比他的更不可原諒哦!

也許父母是想通過這種比較讓孩子能更聽話或者更努力地學習,但它除了會降低孩子的自信之外,不會有更好的效果了。你越是說他不行,他就會越覺得自己不行。父母要相信孩子的力量,同時也要正視孩子的弱點。引導孩子關注自己的行為,發揚或改進,才是正確之道。

4. “別跑!你會摔跟頭的!”

也許父母自己認為自己的關心和提醒簡直是無微不至了,可你的這種警示其實在告訴他“我已經預見了你會摔跟頭的”——這會讓孩子覺得很沮喪,他越努力(想做得更好)越會遭遇失敗(“跑了就會摔跟頭”)!其實你可以叮囑他“把鞋帶系好了再出去玩兒”,這時你談論的是他的鞋子,是裝備的準備,而不是孩子的“無能”。而且,你越想警告不要發生什麼事情,孩子往往越會忽視你的提醒,因為他覺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Tips

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你需要記住這些——

讓孩子覺得他是你的朋友,對於你的要求,他的回應和參與是被期待、被尊重的,而不是讓他覺得只你不滿了,他就成了你的對立面了。

對孩子說話不要過於用“技巧”。例如“我剛才跟你說什麼來著!” 這種只問不答的反問句,其實隱藏的是你對孩子沒有遵循你的話的指控。你直接並嚴肅地表達你的意願,能減少孩子很多困惑,有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

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孩子在這個年齡表現出的頑固、索求和自我為中心,是合宜並可以接受的。父母對他們需要更多理解。當你發怒的時候,你的“自我為中心”要比他的更不可原諒哦!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