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溝通障礙之表達方式不同

父母總覺得和孩子無法溝通, 其實不僅僅是溝通的內容會有差距, 甚至在表達的能力與方式上, 孩子與父母也是有差距的。

從表達方式上來說, 有時候孩子更喜歡用肢體語言來表達, 如果父母不注意觀察孩子的動作和表情, 以為孩子只是在隨便做幾個動作, 就很有可能錯過與孩子交流的時機。 即便是年紀比較大的孩子, 也存在這種情況。 我的一個學生就有個很奇怪的習慣, 如果我和她打招呼的時候她回答了, 甚至停下來跟我說很多話, 那只需要傾聽就行了。 如果她只是笑一笑, 就說明她有心事,

Advertisiment
而且非常迷茫, 這才是她最渴望與人溝通的時候。

從表達能力上來說, 他們也未必能把情況恰當嚴謹地表現出來, 這時家長就要進一步詢問, 耐心細緻地分析, 力求全面準確地掌握情況。 比如, 不少家長都碰到過這樣一種情況:孩子們說最近很煩, 但又說不清為什麼。 家長們往往問幾次問不清索性就由他去了, 說一句:“再看看吧, 也許過一段時間就好了。 ”其實, 碰上這種情況我們完全可以採取另一種方式, 就是把有可能出現問題的方面都擺出來讓他選擇, 逐步逼近真實情況。 讓他說他可能真的說不清, 但一條一條地讓他選擇, 他可能很容易就確定目標了。

至於不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那是更常見的。 大人們聽到孩子們的苦惱後,

Advertisiment
往往說一句:“這麼簡單的事你都想不通啊”或者說:“這才多大個事, 別想了。 ”孩子們正是覺得事情大才想與家長溝通, 我們要通過溝通讓他自己意識到問題其實很簡單, 可直接告訴他根本沒有效果, 只能逐漸讓孩子對溝通失去信心, 甚至打擊孩子的自信, 讓他覺得:這麼簡單的事情我都想不通, 看來我問題真的很大啊。

明白了這些原因, 我們才能對孩子採取有效地溝通方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