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親子關係:嚴厲or沒大沒小?

大熊貓和小熊貓、大蘋果和小蘋果……現在的“親子裝”非常流行。 傳統文化講究“父父子子”, 意即家長跟孩子之間是“上對下”的關係;而現代社會裡的父母越來越多地希望和孩子“做朋友”, 身著親子裝, 仿佛就是這群父母無形中對親子關係的宣言:認為該和孩子做朋友, 甚至沒大沒小都沒問題。 親子之間的關係究竟怎樣最健康呢?

現狀:親子關係很多樣

朋友型:沒大沒小

家庭成員:媽媽王海玲(29歲, 幼稚園老師);寶寶子琛(4歲, 幼稚園中班)

親子關係:朋友式

琛琛今年四歲, 幼稚園讀中班, 讀的正是海玲工作的幼稚園。

Advertisiment
由於這種便利, 海玲每天早上帶著琛琛上班兼上學, 母女倆幾乎每天都形影不離。

談起和女兒的關係, 海玲, 說:“我們倆啊就是沒大沒小, 比好朋友還好呢, 我看整個就是‘同學關係’。 ”

海玲說, 每天早上她和女兒一起整理書包, 手把手上學, 只是進到不同的教室。 課間時, 她偶爾還可以給琛琛送點好吃的, 晚上又一起回家。 老公說她和女兒就像姐倆, 不像母女。 海玲的朋友們也都有這種感覺。 “現在不都提倡跟孩子做朋友嗎?”海玲說。

師生型:嚴格要求培養自立

家庭成員:爸爸藍國營(35歲, 網站總監);寶寶東東(6歲, 小學一年級)

親子關係:師生式

作為一家網站的運營總監, 藍國營平時的工作很忙, 回到家裡, 兒子東東多半已經睡覺了。

Advertisiment
只有週末可以一家人出去逛逛玩玩, 國營把這個叫做他和兒子的“親子時間”。

一次, 東東把風箏弄到了樹枝上, 讓爸爸幫忙拿下來, 國營卻一本正經地對兒子說:“你自己想想辦法?”東東想不到該怎麼弄, 快哭了。 “我和東東媽都商量好了, 只要是兒子能做的事, 一定要他自己做;他不能做的事也儘量鍛煉著去做。 這樣才能讓孩子養成自立自強的習慣。 ”藍先生說。

專家:把握好親子間的最佳距離

很多年輕父母都以能成為孩子的朋友而自豪, 也因此覺得自己是更加合格的家長。 而對孩子採取“嚴師出高徒”態度的家長則認為“必須讓孩子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學會成長。 ”究竟怎樣的親子關係才是專家宣導的健康關係呢?

朋友型:孩子易成為心理“孤兒”

Advertisiment

對策:保持適度的權威感

黃京穗(專業親子顧問):我們經常提倡父母要與孩子做朋友, 很多父母也的確在這樣做。 一些母親陪女兒逛街, 甚至選擇與女兒相同風格的衣服, 這樣的母女關係看似是很好的朋友關係。 但事實上, 和孩子過於親近, 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令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無法體會真正意義上的親子關係, 成為心理上的“孤兒”。

親子關係中, 家長的角色和示範作用更為重要。 家長應該給孩子可信任和被保護的感覺, 也就是說家長是掌握孩子心理、生理成長的主舵手。 家長要在孩子面前擺正自己的位置, 保持適度的權威感,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師生型:可能失去最珍貴的愛

Advertisiment

對策:給孩子愛、尊重和自由

黃京穗:既然“沒大沒小”的“朋友式”關係並不理想, 那麼家長是不是扮演好“老師”一樣的權威角色就夠了呢?其實, 這樣的觀點就走向了親子關係的另一個極端。 父母最應該給孩子的東西可以用三個詞來概括:愛、尊重和自由。 “朋友式”的關係中, 尊重和自由得到了體現;“師生”關係中, 家長的權威得到了體現。 然而無論何時, 父母給孩子以愛的體驗是最為重要的。 單純地重視權威感, 卻可能失去親子雙方最珍貴的東西, 因此“權威感”的建立也要講究方法。 文/三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