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親子:孩子不是玻璃做的

昨天遇到一位愁眉苦臉的母親, 問我“會不會給孩子留下創傷”?具體的事情, 是她4歲的兒子在該吃飯的時候不吃飯, 哭鬧著不讓收玩具, 還用手裡的奧特曼把她的腦袋敲出了一個大包。 這當媽的一時氣不過, 就黑著臉把孩子大罵了一頓。 可罵完之後, 看見孩子哭成一團又十分心疼, 擔心這樣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心理陰影”。

這樣的媽媽真的很可愛!她們關心孩子的感受, 反思自己做得對不對, 並且主動去驗證這些擔心。 也許女人當上了母親以後, 就容易變得多愁善感愛擔心。 類似的“困擾”我也聽過不少,

Advertisiment
好像孩子真的是劣等玻璃做的, 沒吃上一根冰棒, 少看了一集卡通, 就會落下什麼終身遺憾的心理問題。

仔細想想, 這大概是因為很多人把“對孩子的尊重”和“管教孩子”這兩件事給簡單對立起來了。 沒錯, 心理專家告訴我們要尊重孩子, 保護孩子的自尊, 但並不等於說爸爸媽媽就要放棄對孩子最基本的管教。 父母對孩子的管教, 是一種權利, 同時也是一種保護孩子成長的義務。

就說上文提到的這個孩子, 4歲了, 頭腦裡應該已經建立了一些攻擊和傷害的常識, 應該知道硬邦邦的玩具打在包括媽媽在內的任何人頭上都會很疼。 所以, 當孩子動手打了人, 媽媽讓他知道被打的人很生氣, 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這和“不尊重”沒什麼必然的關係。

Advertisiment

其實所謂尊重, 就是把對方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 既然平等, 就意味著既不會以大欺小地壓迫孩子, 也不會因為孩子的幼小而放棄原則、過分寵溺。 而最簡單的管教, 莫過於讓孩子面對自己行為的自然後果, 比如牛奶不放到冰箱裡會變酸, 在床上玩水會弄濕床單。 隨著年齡的增長, 社交能力也逐漸成為孩子另一項重要的發展主題。 自己做出什麼樣的行為, 會帶給他人什麼樣的感受, 會導致對方什麼樣的反應, 這些都屬於行為的自然後果。 做母親的, 沒必要把這些後果替孩子隔離消化。

所以, 身為爹媽, 當孩子的行為出了格, 難免要扮演起那些“不太可愛”的角色, 比如規則制定者和批評者,

Advertisiment
比如告訴孩子“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而另一方面, 對於受批評的孩子而言, 一個特定的行為被否定, 一些過分的衝動被限制, 這些都不是造成傷害的必然。 被父母告知一件事情做錯了, 並不會像被標籤為“我是一個糟糕的人”那樣嚴重。

簡單地說, 我們不是不可以批評孩子, 只是使用批評的前提是清楚為什麼要批評孩子?我們是為了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 而不是為了傷害他們。 所以, 最理想的方式是用兩個步驟去“完成”一次批評——先把自己對於孩子某個行為的感受直接告訴他, 然後深吸一口氣, 平靜地告訴孩子你知道他是一個好孩子, 只是這次做錯了。

我知道這樣做會有一點難, 至少剛開始的時候會感到有點不自然。

Advertisiment
這是因為大多數人從小就沒有聽過這樣“標準版”的批評, 沒有習得如此表達反對意見的習慣。 而且, 當我們被孩子的調皮搗蛋弄得氣憤難耐的時候, 也往往是自尊受到威脅的時刻。 每個人在感到受挫的時候, 都會產生回擊的衝動, 常常就無意識地想要去傷害眼前的孩子。

把對孩子的管教(這件事做錯了)和對孩子自尊的攻擊(你這個壞孩子)混淆在一起, 是很多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糟、越來越對抗的罪魁禍首。 其實, 不僅是在親子之間, 還有在戀人夫妻之間, 常常就是因為這個混淆, 讓被愛, 和感到被愛成為相差十萬八千里的兩件事情。

上個月我放假去了一趟南方, 正好趕上和一支籃球隊同乘一架飛機。 安檢的時候,

Advertisiment
前排都是一個個人高馬大的籃球隊員, 頓時感到壓力重重。 回到家在google上一查, 其實他們的平均身高不過2米上下, 比我高出了區區30釐米。 突然聯想到孩子的身高差不多也就是我們自己的一半。 想一想, 如果我們這些可怕的大巨人, 在批評孩子之後忘記了表達“我愛你”, 對於孩子們來說, 該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宮學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