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覺得孩子總是跟你“頂嘴”?先別怪孩子!

溝通, 往往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 尤其是與孩子, 良好的溝通, 不僅能夠促進親子關係, 更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那覺得孩子總是跟你“頂嘴”?

但很多爸爸媽媽們都感覺很難與孩子溝通, 說不上幾句就怒火中燒。

“你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說了不行, 就是不行!”

............

而孩子這個時候, 要麼大哭大鬧, 要麼就蹲在一旁鬱鬱寡歡。

最終, 孩子與父母之間越來越有隔閡, 越來越內向、叛逆。

造成這種後果, 父母要負上很大的責任

一.學會傾聽

孩子回家放下書包, 就跑到廚房, 委屈的對你說道:“媽媽媽媽, 我上完體育課後,

Advertisiment
發現我的手套不見了。 ”

錯誤示範:

媽媽頭也不回, 手上不斷翻炒這鍋裡的菜, 說:“到底怎麼回事, 你到操場上仔細找過嗎?問過同學們有沒有看見嗎?跟你們老師說過嗎?”

孩子忙著解釋:“我記得我放書包裡的, 一轉眼就找不到了....”

媽媽還沒聽完, 就打斷了, 語重心長的說道:“跟你說過好多遍了, 自己的東西要收好, 不要丟三落四的, 這次是丟個手套, 下次要是丟個...”

孩子有些生氣了, 大聲喊道:“媽媽你別說了!”然後氣衝衝的走了。

媽媽還在那裡嘮叨:“我說你, 是為了你好。 ”

正確示範:

媽媽一邊做著飯, 一邊偏過頭, 回應道:“哦?”

孩子看見引起媽媽注意了, 繼續說道:“我把它放在書包旁邊的。 ”

媽媽繼續炒菜, 只是將身體微微傾向了孩子:“哦, 這樣是吧。

Advertisiment

“是的, 我就是怕丟了, 還特意用書包壓住了, 要不明天我再去問下體育館的爺爺, 也許他撿到了。 ”

媽媽立即點頭道:“嗯, 可以, 我覺得這個辦法可行。 ”

技巧:

當孩子跟你溝通的時候, 要注意傾聽, 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如果實在太忙, 可以用簡單的“哦”“嗯”“啊?”來回應。

孩子在跟你傾訴的過程中, 往往會自己整理思緒, 最後找出一些解決辦法。

二、不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錯誤示範:

女兒最好的朋友轉學了, 回到家沮喪的跟爸爸說:“今天花花轉學了, 她要去國際學校上學了。 ”

爸爸安慰道:“沒關係的, 你們班不是還有那麼多同學呢。 ”

女兒一聽, 有點不高興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

爸爸試圖繼續安慰女兒:“天下無不散的筵席, 你很快就會找到新的好朋友的。

Advertisiment

可是女兒根本高興 不起來, 甚至有些生氣了。

正確示範:

爸爸聽後, 很同情的問道:“啊?妞妞轉學啦, 你們那麼要好, 你肯定很難過吧?”

“是呀, 是呀, 她可是我最好的朋友。 ”

爸爸繼續接話:“我知道, 你們平時一起放學, 一起上英語輔導班, 感情非常好。 ”

女兒也接話道:“是啊, 看來我們以後只能在輔導班見面了。 ”

爸爸連連點頭:“是啊, 你們還可以一切交流英語呢。 ”

女兒有點小興奮了, 握著拳頭, 道:“那也不錯, 我要讓她給我講講她們學校是什麼樣, 看看她英語是不是比我厲害了。 ”

技巧:

我們應該將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 去尊重她的感受, 不要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們, 要學會感受他們的感受, 並讓孩子知道, 我們明白她的感受,

Advertisiment
甚至能夠描述出她內心的感受, 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得到安慰。

三.孩子提要求時, 不要直接拒絕

兒子拉著媽媽的一腳, 哀求的說道:“媽媽媽媽, 給我也買個手機吧。 ”

錯誤示範:

媽媽直接說道:“小孩子, 要什麼手機!”

“我們班明明就有手機。 ”

“那是因為他家裡學校太遠, 他媽媽要用手機聯繫他, ”不等兒子插嘴, 媽媽繼續道:“給你買了手機, 你天天就會拿著打遊戲, 不但對眼睛不好, 學校也是不允許的!”

兒子並沒有就此罷手:“我就要, 我就要!”

媽媽有些不耐煩了:“別吵了, 這事沒商量!”

兒子生氣了:“媽媽你真討厭!”

媽媽也生氣了:“有你這麼跟大人說話的嗎?書都白讀了!”

正確示範:

媽媽蹲下身子, 看著孩子道:“你想要個手機呀?”

孩子小心翼翼的說道:“我們班,

Advertisiment
聰聰有個手機, 還在我面前炫耀, 我也想要一個。 ”

媽媽回應道:“是啊, 要是有個手機拿在手裡, 好酷呀。 ”

兒子積極接茬道:“是呀, 是呀, 裡面還有好多遊戲呢!”

媽媽繼續說道:“哦, 有很多遊戲嗎, 可是玩遊戲會傷害眼睛喲, 到時候都看不清其他東西了, 而且老師還會說的。 要是有一種手機, 既不傷害眼睛, 老師又不會說, 可以變大變小, 那就好了。 ”

“是啊, 我以後一定要當個發明家, 發明一個這樣的。 ”兒子開始在那裡構思了, “算了, 手機我還是先不要了吧, 雷雷也有個手機, 就被老師沒收了。 ”

技巧:

好的感受會帶來好的行為, 在回應孩子要求時, 要先學會接納孩子的觀點和感受。 不要急於用“大道理”, 甚至嚴厲的言辭, 來拒絕孩子。

相反,如果先滿足孩子渴望的心情,然後通過一些誇張或者幻想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覺得父母理解了自己時,再面對父母的“拒絕”,就更容易接受些。

無論是孩子不好好吃飯,還是愛咬人打人,爸爸媽媽們通過呵斥、打罵、威脅,都解決不了問題的,最多算是“武力鎮壓”。

我們總是埋怨孩子不懂事,其實更“不懂事”的是我們,不會去“讀懂”孩子,又怎麼能“教育”好孩子呢?

相反,如果先滿足孩子渴望的心情,然後通過一些誇張或者幻想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當孩子覺得父母理解了自己時,再面對父母的“拒絕”,就更容易接受些。

無論是孩子不好好吃飯,還是愛咬人打人,爸爸媽媽們通過呵斥、打罵、威脅,都解決不了問題的,最多算是“武力鎮壓”。

我們總是埋怨孩子不懂事,其實更“不懂事”的是我們,不會去“讀懂”孩子,又怎麼能“教育”好孩子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