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 沒人鼓勵他, 也沒人對他的想像力的火花感興趣。
如果你對孩子說慣了:我就知道你夠嗆。
結果回答自然就可能是:我就這樣。
這篇文章裡, 講了好幾個讓人深思的場景。 為什麼孩子小的時候, 我們那麼耐心地鼓勵他, 等他大了, 卻缺少了寬容親和的態度呢?
如果不是以傾聽和瞭解為前提去引導孩子, 而是在自己腦海中模擬一個完美孩子去“對標”,
Advertisiment
一個朋友和我聊天, 說因為限制孩子打籃球的時間, 孩子竟然說恨她。 跟我聊的時候, 她又傷心又難過, 恨鐵不成鋼地跟我語音:“你說這都上六年級了, 馬上考初中, 這孩子怎麼就這麼不懂事, 整天不誤正業打籃球, 上不了重點初中, 以後怎麼考好大學。 ”
聽到她這句話, 我一下子想到《小別離》中的海青扮演的媽媽, 對朵朵無休止的焦慮。 我和她聊了將近半個小時, 大概瞭解了她和孩子的交流模式——對於孩子, 打擊得多, 鼓勵得少;對孩子的業餘愛好, 比如打球、彈吉他, 一律定義為浪費大好時光的行為。
生活中, 習慣性做孩子差評師的父母不少,
Advertisiment
中午和一位媽媽聊天, 她兒子剛剛10歲, 上小學四年級。 在媽媽的口中, 孩子調皮、叛逆、好動、不專注、做事拖遝、不愛寫作業……缺點足足有十幾條。 這位媽媽說:“我覺得自己非常失敗, 怎麼養了這麼個孩子!我怎麼讓他聽話一些、乖一些呢?”
我問媽媽:“咱們好好想想, 生活和學習過程中, 孩子有什麼愛好或特長呢?”
媽媽沉默良久, 說:“他體育很好,
Advertisiment
如果這些話不是出自同一位媽媽之口, 我們是不是根本想不到這是同一個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優勢和劣勢。 作為父母, 最怕的就是被孩子的“缺點”蒙住了雙眼, 漸漸把孩子的優點也看成是“缺點”的催化劑了。
初中有位同學, 成績每次都是全校前三名, 性格開朗、處事大方。 他爸爸知道他喜歡英語, 每次來學校看他, 都帶來英語讀物或者英語辭典, 鼓勵他英語方面的學習。
不瞭解的人, 以為他出身在一個很好的家庭。 事實上, 他和大部分同學一樣出身農村, 因為爸爸是收破爛的,
Advertisiment
孩子在一件事上的成功所產生的自信及能量是不容忽視;興趣引發的學習動力一定比功利的目標引發的動力更持久而有力。
有位同學成績中等, 最喜歡社團活動, 大學幾年的精力主要放在各種社交活動上了, 不僅和同學們打成一片, 和不少老師也關係良好。
Advertisiment
14歲時, 我讀初二, 為了考縣城的重點高中, 必須語文、英語、物理、化學等主科成績都保持優秀, 可是物理、化學一直都是我的短板。 某次考試, 我化學奇差, 幾乎不及格。 擔心媽媽失望, 我不敢實話實說,但那張卷子像我心裡的一根刺,不時跳出來刺痛我一下。
某次,我在作文中提到了這件事,如實描述了內心的感受。作文本發下來,比滿分更讓我感動的是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評語:你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把“現實生活”和“寫作”結合起來,好好努力,一定會有所成就。這樣的被欣賞、被肯定,將我所有的陰霾一掃而空。這種力量,讓十幾歲的我接下來用了十二分努力去彌補自己的不足,最終如願以償考上了重點高中。
欣賞孩子的優點,引導孩子的不足,讓孩子在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上找到內在的價值感、認同感,是每位家長都要學會的能力。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賞識,絕對是“肯定”的具體呈現。賞,即讚美;識,即認可。
當孩子還是一個小寶寶時,我們會為他們的微笑、翻身、爬行、站立、走路而興奮、自豪,但當孩子日漸長大,我們卻慢慢習慣用成人的功利心去對待他們。
朋友的孩子5歲。繪畫課上老師讓大家畫媽媽,其他孩子都畫媽媽的臉,只有她畫了一個彎腰坐著的背影。這樣一幅畫,沒有被老師認可,一開始也沒有被朋友認可。但朋友沒有粗暴地否定,而是問女兒為什麼只畫了媽媽的背影。孩子答:“有時半夜醒了,媽媽還在電腦前加班,我覺得媽媽好辛苦。”一句話,讓朋友淚流滿面——孩子有自己的視角和思想,成人固化的思維,不應該成為束縛他們的繩索。如果做不到欣賞,也請把解釋的權利還給他們。
我們的父母年輕時,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整齊劃一;當我們做了父母,當初很多不為人理解的行為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等我們的孩子長大,世界將是怎樣的多元化?
未來我們無法預料,當下的心態卻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生而為人,我們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將不喜歡的事情堅持下去的力量,恰恰來自於做喜歡的事情帶來的力量。這樣的力量,需要我們每一位元父母,用一雙智慧的眼睛在孩子身上去尋找、發現、放大。
我不敢實話實說,但那張卷子像我心裡的一根刺,不時跳出來刺痛我一下。某次,我在作文中提到了這件事,如實描述了內心的感受。作文本發下來,比滿分更讓我感動的是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評語:你最大的優勢就是可以把“現實生活”和“寫作”結合起來,好好努力,一定會有所成就。這樣的被欣賞、被肯定,將我所有的陰霾一掃而空。這種力量,讓十幾歲的我接下來用了十二分努力去彌補自己的不足,最終如願以償考上了重點高中。
欣賞孩子的優點,引導孩子的不足,讓孩子在自己最喜歡做的事情上找到內在的價值感、認同感,是每位家長都要學會的能力。
哲學家詹姆斯說過:“人類本質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賞識,絕對是“肯定”的具體呈現。賞,即讚美;識,即認可。
當孩子還是一個小寶寶時,我們會為他們的微笑、翻身、爬行、站立、走路而興奮、自豪,但當孩子日漸長大,我們卻慢慢習慣用成人的功利心去對待他們。
朋友的孩子5歲。繪畫課上老師讓大家畫媽媽,其他孩子都畫媽媽的臉,只有她畫了一個彎腰坐著的背影。這樣一幅畫,沒有被老師認可,一開始也沒有被朋友認可。但朋友沒有粗暴地否定,而是問女兒為什麼只畫了媽媽的背影。孩子答:“有時半夜醒了,媽媽還在電腦前加班,我覺得媽媽好辛苦。”一句話,讓朋友淚流滿面——孩子有自己的視角和思想,成人固化的思維,不應該成為束縛他們的繩索。如果做不到欣賞,也請把解釋的權利還給他們。
我們的父母年輕時,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整齊劃一;當我們做了父母,當初很多不為人理解的行為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等我們的孩子長大,世界將是怎樣的多元化?
未來我們無法預料,當下的心態卻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生而為人,我們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而將不喜歡的事情堅持下去的力量,恰恰來自於做喜歡的事情帶來的力量。這樣的力量,需要我們每一位元父母,用一雙智慧的眼睛在孩子身上去尋找、發現、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