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觀察孩子的言行,瞭解孩子行為的目的

早上, 孩子們陸續來園了, 玩大型玩具的孩子逐漸多了起來。 我站在一側, 關注著孩子們的活動。

突然, 南南跑過來向我“投訴”:“林老師, 伊伊擋住滑梯, 不讓我們爬上去玩。 ”我連忙走過去, 只見伊伊站在滑梯頂上, 兩手撐在攀附欄頂端, 爬上來玩滑梯的孩子們都被他擋住了。 我正想批評他, 卻聽到他說:“請刷卡。 ”我立即咽下了批評聲, 反問道:“在哪裡刷卡?”伊伊按了按旁邊扶欄的中間說:“這裡刷一下, 就開門了。 ”

於是, 我讓南南爬上去, 按照伊伊說的去做。 果然, 伊伊將一側手鬆開, 說:“請進。 ”南南順利地通過“大門”, 從滑梯上滑了下來。

Advertisiment
原來, 伊伊是在玩“刷卡”遊戲, 孩子們聽完伊伊的介紹, 也非常興奮地配合伊伊玩了起來。 只見鈞鈞爬到伊伊身邊, 和他一起扮作“大門”, 並不時地提醒爬上來的孩子記得刷卡, 孩子們都很自覺地遵守遊戲規則, 在扶欄處做刷卡的動作, 等伊伊打開“門”後再玩滑梯。 玩了一會兒後, 伊伊把工作交給其他孩子:“我已經下班了, 你要做好哦!”孩子們非常樂意地接受了伊伊交給他們的工作。

活動中, 老師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言行, 不能盲目地根據一個孩子的“告狀”去批評另一個孩子, 要真正瞭解孩子行為的目的, 做出相應的處理。 案例中伊伊的行為其實就是在創造遊戲, 如果教師不分青紅皂白地斥責他, 不但會抹殺孩子的創造性行為,

Advertisiment
也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創造性☆禁☆遊☆禁☆戲並不都是老師提前預設好的, 很多都來自于孩子的日常生活, 教師要做個有心人, 善於觀察孩子, 這樣才能更大程度地促進孩子的良好發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