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孩子的“野蠻行徑”

一般, 孩子的攻擊行為常常表現為打人、罵人、推人、踢人、搶別人的玩具和食物等, 具有攻擊行為的孩子以男孩居多。 心理學家認為, 攻擊是宣洩緊張、不滿情緒的消極方式, 對兒童的發展極其有害, 父母必須予以糾正。

一、孩子的“野蠻行徑”分幾類

1、取樂性攻擊行為

以身體、言語或工具直接或間接地向其他人實施攻擊, 以取得心理快樂, 精神愉悅。

2、報復性攻擊行為

有的孩子受了別人的氣, 採取“以牙還牙”的方式, 從而使得攻擊行為更加嚴重。

3、習慣性攻擊行為

頻繁的攻擊性行為形成了習慣, 在情緒低落或者亢奮時都有可能發生,

Advertisiment
而且形式多樣, 或說粗話罵人, 或隨手亂摸等。

4、遷怒性攻擊行為

當孩子受到批評時, 感到心中憤憤不平, 但他們知道這種情緒不能向老師和父母發洩, 而只能把怒氣發洩到其他小朋友身上。

5、模仿性攻擊行為

在流行的電視、電影、遊戲中, 模仿其中的暴力行為。

6、妒忌性攻擊行為

因為妒忌其他小朋友而產生的一種攻擊行為, 方式以語言為主。

二、孩子的攻擊行為如何產生

1、兒童辨別是非能力差, 這是攻擊性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寶寶的認知能力非常有限, 他們不能很好的辨別是非對錯, 所以, 當電視、電影、遊戲中的暴力行為出現時, 他們便會模仿學習, 並以為這就是所謂的“英雄行為”。 而且這樣的攻擊性行為還會在同伴之間傳播。

Advertisiment

2、攻擊行為經常是不愉快情緒的自然發洩

如果寶寶情緒過度低落, 或者大人總是讓他們做他們不願意做的事, 這時, 孩子就要發洩不滿的情緒了, 他們的發洩方式不像成人那麼多樣化, 可以聽音樂、散步、運動, 在孩子的世界裡, 他們的宣洩方式非常簡單, 常見的是大哭, 當然, 產生攻擊性行為也是其中的一種。

3、父母的教養方式或方法不正確

孩子做錯了事情, 有的父母不分事由便打孩子, 寶寶便產生了抵觸情緒, 對爸媽的這種行為感到不滿, 他們會把這種行為轉嫁到別人身上, 從而形成了攻擊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