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後, 孕媽媽身體發生著各種變化, 如果這時又有牙痛、牙齦出血的症狀, 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本篇資訊, 我們就一起解析, 孕期為何易發牙病?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應對?
孕期牙病易發的原因?
首先, 懷孕後, 女性體內雌、孕激素增多, 會使牙齦毛細血管擴張、彎曲、彈性減弱, 以至血液淤滯及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造成牙齦炎。 此外, 准媽媽由於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的改變, 容易忽略口腔衛生, 這也是牙周疾病的重要誘因。
另一方面, 孕期發生“妊娠牙齦炎及牙周病”的致病因數, 是堆積在牙齦四周的牙菌斑。
Advertisiment
孕期牙病會否引起其他疾病?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 各個器官並非各自獨立, 而是彼此有機地相互聯繫的, 牙齒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某些人認為牙壞了, 也不會防礙別的地方, 特別是對於兒童的牙病, 總認為反正也能換牙, 無關緊要, 這種觀點是十分錯誤的。
牙齒發生齲病而又沒有及時治療, 會引起牙髓炎, 以後漸漸發展成根尖炎、根周膿腫等, 嚴重時還可以產生頜骨骨髓炎, 顏面組織的蜂窩組織炎。 臨床上遇到的由於牙病沒有及時治療,
Advertisiment
具有細菌感染的病灶牙, 大多是通過血液迴圈和淋巴系統將細菌和細菌所產生的毒素向全身其他部位擴散, 使其他組織產生變態反應, 誘發出全身性的疾病。 特別是患牙周病時, 因常波及多個牙齒, 感染的面積大, 同時患牙總有不同程度的鬆動, 咀嚼時的壓力很容易將牙齒向根尖部推壓,
Advertisiment
孕期常見的牙周病有哪幾種?
妊娠牙周病, 妊娠期間受激素分泌的影響, 牙齦充血腫脹, 容易引發牙周炎。 其次還會產生牙周浮腫、牙齒鬆動、腫瘍等。
蛀牙, 孕期飲食習慣的改變和飲食不規律, 都容易忽略個人口腔衛生, 產生蛀牙;此外, 孕期唾液分泌的增加, 使口腔內呈酸性, 也容易生成蛀牙。 敏感(牙本質敏感症), 准媽媽由於生理上的改變, 尤其愛吃甜性、酸性食物, 這些食物都會磨損牙齒,
Advertisiment
阻生牙引發急性腫瘍, 如果懷孕前有阻生牙未拔除, 再加上牙菌斑堆積, 阻生牙四周牙肉就會發炎腫脹。
孕期牙齒診療注意事項
藥物:治療牙齒的病症, 大多采局部使用麻醉劑讓病人放輕鬆。 但是孕婦應避免深度麻醉。 其他的藥物, 如:止痛藥、鎮靜劑、抗生素(如:懷孕中使用四環黴素, 會造成胎兒以後的牙齒變黃), 雖然牙科大部分都是安全的, 但也應該在醫師指示下小心使用。
照射X光:任何牙科放射線檢查的劑量都很小, 且遠離下腹部, 應該都在安全範圍內, 不過孕婦仍最好儘量避免。 但若孕婦因急診需要照射X光時, 務須穿著防護鉛衣, 並特別覆蓋住下腹部。 懷孕的牙醫師與助理人員, 同樣也應留意自身的防護措施。
Advertisiment
懷孕前期(1-3個月), 若非緊急狀況, 不建議進行牙科治療。 懷孕中期(4-6個月), 若一定要治療牙齒, 此時期是較適當且安全的治療時機, 建議只做一些暫時性的治療, 如:齲齒填補。 懷孕後期(7個月到分娩), 此時期孕婦不適合長時間的牙科治療。